在戰場上飽受英國坦克刺激的德國人不可能滿足於撿一些“破爛” 回來修復湊數,他們的裝備研發部門從1917年開始也展開了自己的坦克研製工作,不過進度並不喜人。到了1918年初,德國曆史上的第一種坦克—A7V重型坦克才總算是裝備了部隊。而從那時開始,只有交戰一方擁有坦克的局面終於發生了改變,儘管交戰另一方所擁有的坦克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品質上都完全不與對手在同一等量級上。
從戴姆勒工廠接收A7V之後,第1突擊坦克分隊成為第一支進入戰場的德國坦克部隊。該部於1918年1月5日進駐色當,加入那裡的第5突擊營,進行強化訓練。第5突擊營全部由老兵構成,他們負擔著訓練精銳突擊群的任務。
A7V的外觀有如移動的堡壘
然而,正是這次充滿希望的訓練,證明了A7V剛“出生”就已經過時了。
在這接近前線的地方,被寄予厚望的新式武器暴露了大問題。第5突擊營營長羅爾(Rohr)少校指出,A7V只適用於未遭大規模炮擊破壞的平整地區。眾所周知,此時的西線早已被雙方的炮擊成了“月球表面”,“平整地區”已經是稀缺資源了。另外,和1916年時平均寬度為1.5米的戰壕相比,1918年的戰壕寬度已普遍達到4米左右。A7V糟糕的越壕能力,將讓它在戰場上的行動大受限制。
這份報告直呈魯登道夫案前,將軍失望地寫道:“我無法用良好一詞來描述它給我留下的印象。”其結果是德軍最高統帥部在1918年3月的命令中規定: A7V的量產在完成20輛後即行終止,其餘底盤可繼續生產,不過用於改造變型車。於是,“乘員最多”的坦克又有了一項記錄:在未參加實戰前,其量產已告終結。
1918年春天,德軍擁有了5個突擊坦克分隊:裝備A7V的第1、2、3分隊,和裝備繳獲的英國坦克的第11、12分隊。這是一戰德國坦克史的另一尷尬現象:對本國坦克制約多,而對戰利品青睞有加。很快,德軍還將組建第13至16分隊,也都使用英國Mark IV型坦克。
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截圖。11月11日即將在全國影院上映的《他們已不再變老》是一部真實描寫一戰情境的紀錄片電影。這部電影是由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導演彼得·傑克遜(《指環王》三部曲,《霍位元人》三部曲)執導,精心挑選來自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所儲存的長達數百小時的一戰原始素材,並在這些百年曆史的素材上應用最頂尖的修復、上色及3D技術,呈現了一段扣人心絃、身臨其境、極度真實的戰爭體驗。
他們已不再變老
主演:暫無
貓眼電影演出
可以說,德軍高層對英國的坦克發展一直豔羨不已,以致當一輛完好的Mark IV型在1917年12月落入德軍之手後,連德皇威廉二世都在第一時間趕來參觀。而在A7V的試製過程中,這位皇帝則從未光臨過。因此,每次戰役中德軍士兵都要冒著生命危險,在戰場上儘量收集可用的英國坦克。
現在,雖然期望值已大為降低,但是最高統帥部還是打算在即將到來的大攻勢中,把這些力量全部打出去。這可是一場決定德國前途的決戰,因為要趕在美軍加入戰場前,徹底把英法主力打垮。
遺憾的是,當這場協約國稱之為“米夏埃爾攻勢”,德國人自己稱作“皇帝會戰”的最後總攻打響時,只有第1分隊和第11分隊做好了戰鬥準備。這支顯然無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裝甲力量,與第5突擊營配置在一起,將作為第36步兵師的矛頭,對聖昆廷(St Quentin)地區發起突擊。
1918年3月20日開戰前夜,第1坦克分隊指揮官格雷夫(Greiff)上尉視察了自己的部隊。他和車組成員們一一握手:來自工兵部隊的駕駛員和機械師,來自野炮部隊的炮手和裝填手,來自步兵部隊的機槍手。他給大家鼓勁兒說:“諸位已自成帝國陸軍一個新的兵種,照亮明天戰場的,除了法國的Sunny,還必將有你們的勇氣!”“新的兵種”成員對此報以熱烈的掌聲。
清晨來到了,不過並沒有見到“法國的Sunny”。當天一早大霧瀰漫,而德軍自凌晨4時40分起就展開的炮火準備,讓戰場愈發呈現出一派朦朧的景象。
3月21日上午9時30分,炮轟已改成徐進彈幕射擊,德國步兵開始前進,突擊的命令在這時下達了。“坦克,前進!”這句著名的口令第一次在德軍中響起。
在戰場上發生側翻的A7V坦克
可惜,在長達80多千米的攻擊線上,德軍能夠投入的坦克只有9輛,其中4 輛是A7V。第1分隊本來有5輛A7V,但是有1輛在凌晨時突然拋錨了。還沒有來得及噴吐火舌,就有2輛A7V被帶倒鉤的鐵絲網纏住了,極低的能見度無疑是罪魁禍首。這個分隊的剩餘兵力——2輛A7V——接到命令原地不動,等到雲開霧散再行動。
第11分隊的出發時間比第1分隊遲了10分鐘,由於濃霧和硝煙籠罩,這些英制坦克推進得異常緩慢而謹慎,很快就和突擊群的步兵們失去了聯絡。11時30 分許,“法國的Sunny”照射到了戰場上,英軍的炮擊也隨之而來。第11分隊的2輛英國坦克被這輪炮火命中而動彈不得。第1分隊的2輛A7V則開始支援德國步兵前進。
儘管德軍的兵力比預想的要少,但是這些鋼鐵怪物的出現,依然使許多英國士兵大感恐慌。當英國步兵第一次看到德國坦克時,驚駭的程度絲毫不亞於在1916年首次看到英國坦克的德國人。於是,在本方早就開始使用此類武器的情況下,英國人依然跳出戰壕,轉身就跑。
初上戰場的德國坦克分隊做了細緻的準備工作,他們為每輛坦克多配備了6~8人。戰鬥中,這些“多餘”乘員不斷跳下坦克,要麼鋪平過寬的戰壕,要麼搬開討厭的障礙物,要麼跑來跑去地向周邊的步兵或其他坦克傳遞資訊。
但那些一直待在車內的乘員們沒有一絲舒服的感覺,他們很願意和這些替補人員交換角色。初春時分,戰場上僅僅微有暖意,然而A7V內的溫度卻高達60 攝氏度!不僅如此,乘員們還要戴著防毒面具,忍受著火炮和機槍射擊時所產生的彌繞在四周的有害氣體。只有在較安全的地區,車長才會開啟指揮塔的頂蓋,讓大夥透一口氣。受罪的不僅是乘員們,一天的戰鬥還暴露了A7V自身的機械問題,幾乎所有坦克都得馬上接受檢修,否則就無法再用了。
那些被稱作“戰利品裝甲車”的英制坦克也好不到哪裡去。第12坦克分隊在4月初增援而至,但很快就於4月9日的一次進攻中,幾乎和第11分隊一道全軍覆沒。在利斯(Lys)河谷地區,它們遇上了泥濘的路面和猛烈的炮火,不是被擊毀,就是陷在路上動彈不得。但最重要的是,德國坦克第一次在戰場上亮相了。它所起到的震懾作用,令德軍士兵們大感振奮。
列隊行進的英軍Mark IV型坦克
德軍在4月下旬重新拼湊起了自己的坦克力量,而裝備著A7V的3個突擊坦克分隊也全部奉命上陣,準備分別配合3個步兵師投入到索姆河方向的進攻中,雖說有3個分隊,其全部可用A7V的數量也只有13輛。
臨戰前,分隊的編制被打散,代之以臨時編組起來、分別配屬到擔任矛頭的3個步兵師裡的坦克大隊,它們分別以各自的指揮官名字命名。其中,斯科普尼克(Skopnik)大隊配屬第228步兵師,兵力為第1分隊的3輛A7V;烏爾林(Uihlein) 大隊配屬第4近衛步兵師,擁有第1分隊其餘2輛A7V和第3分隊的4輛A7V;斯坦因哈特(Steinhardt)大隊配屬第77預備步兵師,兵力為第2分隊的4輛A7V。
雖然總產量屈指可數的A7V註定只是一戰戰史上的一顆流星,但是在它於戰史中消逝之前,嚇唬英國步兵之外,卻能夠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個光輝時刻裡。那就是在3個突擊坦克分隊投入到索姆河地區之後,於1918年4月24日發生了一場交戰,這場交戰以人類戰爭史上的首次坦克對決而被載入了史冊。
本文摘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坦克裝甲車輛全史1914—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