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大多數的記載,在朝鮮戰場上中美兩軍的首次交鋒是雲山戰役,志願軍39軍戰勝了美國陸軍騎兵一師。從現在公佈的材料來看,這個說法至少不那麼準確。在1950年11月1日16:40雲山戰役打響之前,39軍已經和美軍交過手。交戰的地點不在雲山,對手也不是美騎一師。這次戰鬥的起因是39軍軍長吳信泉透過兩個美軍俘虜的身份判斷出:敵人要抄志願軍的後路。
吳信泉將軍曾經把自己在朝鮮作戰的經歷寫成過一部書,叫作《三十九軍在朝鮮》。這本書詳細地記載了39軍首次和美軍交鋒的細節:115師344團在雲山西南、泰川以北頑強地阻擊了美二十四師,確保了即將開始的雲山戰役順利進行。
1950年10月24日晚上,39軍按照原計劃進至泰川地區。由於戰局變化得太快,吳信泉判斷作戰方案可能會更改。然而,他已經兩天沒有收到志願軍司令部發來的電報(10月25日40軍在溫井和雲山的戰鬥即將打響,志願軍總部保持了無線電靜默),心中有點著急。於是,他命令117師去抓幾個俘虜打探一下情況。
117師派出了一個偵察排,最後抓回來兩個美軍俘虜。經過審訊,兩個美軍只說他們來自美二十四師,部隊現在剛佔領了雲山西南的寧邊。這個訊息對於吳信泉太重要了,憑藉多年征戰的經驗,他覺察到:美軍下一步很可能沿泰川、龜城一線繼續進攻。在泰川以北有一條小路,一旦美二十四師沿著這條路前行,他們很快就會抵達雲山的西北。如果再配合雲山正面的南朝鮮第一師和美騎一師,那麼39軍就徹底被包圍了(美軍不知道雲山附近是志願軍)。
10月25日,吳信泉終於收到了志願軍司令部發來的電報,作戰任務是殲滅雲山之敵。為了粉碎敵人抄39軍後路的企圖,他命令115師344團留在泰川以北(39軍其他部隊要火速開往雲山),一定要阻擋住美二十四師前進的步伐。吳將軍在書中直言:如果不是知道美二十四師佔領了寧邊,他不會把344團部署在泰川以北地區。
10月26日9點左右,美二十四師“如期而至”,一個加強連在坦克的掩護下向344團8連的陣地發起了進攻。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344團的將士們阻擋住美軍一輪又一輪的進攻。到了10月30日晚上,115師師長王良太命令344團撤至豐德里,改防禦為誘敵深入,讓美二十四師繼續向龜城方向推進。因為在那一線,志願軍另一支隊伍六十六軍已經入朝參戰,他們正在等著美二十四師的到來。
在泰川以北發生的這次阻擊戰也許無法和後來的雲山戰役相提並論,可吳信泉將軍僅憑藉一個模糊的資訊就做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策,344團更是頑強地把美二十四師拖了四天多的時間,雲山戰役的勝利跟這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雲山戰役到底算不算中美第一次交鋒?其實這並不重要,甚至於志願軍各支部隊都不會太在意這個問題。《三十九軍在朝鮮》這部書中還提到了一個細節:39軍在雲山協助40軍120師駐防後,吳信泉曾要求將士們向120師學習對美軍作戰的經驗。
這就意味著40軍120師可能比阻擊美二十四師的344團更早地接觸到美軍,可沒有人聽說40軍會和39軍去爭搶這個“第一”。就像在10月25日這一天,到底是溫井的118師還是雲山的120師,打響了朝鮮戰場上的第一槍?不管是誰,他們都叫中國人民志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