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2012年遼寧號服役,終於圓了中國的百年航母夢,可是中國先後引進了足足4艘航母,為何最終卻偏偏選擇的是“瓦格良號”,而不是對其餘三艘加以改造呢?
首先是狀態,要知道與瓦格良號還未完工就被引進中國不同,其餘三艘進入中國都是已經退役的半廢品了,這種情況,吸收技術或許可行,但是加以改造維修就明顯不靠譜了。相比較之下,瓦格良號無論是噸位,又或者是技術,再或者是艦況都遠超其餘三艘。
然後是設計思路,廢棄的三艘中,基輔號航母和明斯克號都是蘇聯所研發的一種被命名為“載機巡洋艦”的航母,這種特殊航母的設計思路來源於當時蘇聯的“核中心”國家戰略,載機巡洋艦與普通航母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它的存在只是為了保護核潛艇而存在。這就要求航母必須攜帶大量反艦導彈和各種武器。總體來說它的設計更加類似於現在已經被放棄的巡洋艦的設計思想。
這種設計思路與國際主流是截然不同的,中國航母設計思路是更加傾向於美國的傳統航母,並不想要一架“載機巡洋艦”這種逆時代的武器,如果選擇基輔號和明斯克號,設計思路的不同註定了改造的困難,想要將這兩艘航母改造成為中國需要的傳統航母,那工作量是絕對不會低於重新建造一艘全新的航母了。
而選擇瓦格良號就截然不同了,它雖然也是蘇聯研製的,但是設計思路反倒是更加傾向於美國的傳統航母設計思路,改造難度要遠小於另外兩艘航母,而且基輔號1972年,到2000年之時,艦齡就已經高達28年了,明斯克號到達中國時是2003年,那時雖然也有25年的艦齡了,再考慮到比瓦格良號還要大的改造難度,真正服役的時候,就已經沒有服役的價值了。
最後還有一艘是澳洲“墨爾本”,它不同於另外兩艘航母,它的問題就純粹是因為艦齡過大,艦體不穩定。說到底,這款航母就是我們參考的物件之一。縱觀中國航母的發展歷程,雖然幾經波折,但總算還沒有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