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雖然進入三代機以後,一直是重點發展重型雙發戰機和同樣使用大推的單發中型機,但是先進中推的現實和未來的應用前景仍然相當廣闊,首先還是上艦的需要。安裝2臺中推在空重上,就可以比用2臺大推減輕1噸多,這1噸多可以直接轉換成艦載機的內油,增加作戰半徑,尤其是著艦的調節度。能直接減重1噸,對任何主力艦載機的設計都是極大的誘惑。另外還必須破除一個固定的思維定式。這就是想當然的認為:使用中推發動機只能帶來中等推力,因此只能裝配中型艦載機。其實F414這種級別的發動機裝配到超級大黃蜂上,已經實打實的是30噸級的重型艦載機。如果4代中推能再提高1噸左右的推力,到單發加力推力11.5噸,雙發加力推力23噸的級別,那麼配套的艦載機可以直接放大到32噸。已經略微大於目前F35C的最大起飛重量,和目前最大起飛重量,

32.5噸級的J15已相差無幾。除了配套先進艦載機,4代先進中推的加力版,可以作為未來6代機忠誠僚機的主動力;而非加力版又可以作為長航時遠端高空無人機的主動力。另外先進中推的核心機,可以直接進化作為大渦扇的核心機或者各種先進燃氣輪機的核心機。實用前景相當廣泛。作為三代大渦扇的進化版,也就是全重大約1.5噸級的WS10IPE等型號,已經可以把加力推重比做到10.5左右的水平。因此沒有理由認為天然推重比更大的先進中推型號,也就是WS19只能做到推重比9.5的水平。對中推來說,做到推重比9.5的級別,只相當於把三代大推做到8.0的初級水平。直徑越小,總體越輕的渦扇發動機,越容易實現更高的推重比,是固有的工程規律。這是因為無論對風扇葉片還是對單晶渦輪葉片來說,直徑越小,則長度越短,加工難度越低;耐高溫高壓和高轉速的耐受力越強。

作為典型4代先進中推的WS19,起步階段做到11的推重比,也就是11噸的加力推力;到成熟裝機時代做到12的推重比,即最大12噸級的加力推力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就算裝機初期為了穩定性,暫時降低部分要求,那麼實現單發11.5噸,雙發確保23噸的最大推力指標也是可以確保的。雙發隱身艦載機可以做到最大彈射起飛重量32噸的既定目標。

104
最新評論
  • 1 #
    另外先進中推的核心機,可以直接進化作為大渦扇的核心機或者各種先進燃氣輪機的核心機。 這句話值得商榷,核心機能不能從大推降級為中推?
  • 2 #
    渦扇19發動機重量1.1噸,推重比超過11,最大推力12噸; F35C的F135-PW-400發動機重量1.7噸,推重比10.5,最大推力19噸。殲35裝備2臺渦扇19發動機後的總推力為24噸,可以超過F35。殲35可以做成33噸,唯一的疑問是內埋式彈艙能否佈置大型遠端反艦導彈!
  • 3 #
    殲20換上渦扇19中推,就可以變身遠距離隱身戰鬥轟炸機。
  • 4 #
    轉速上去了,就是11.5噸,轉速上不去就只有9噸5,那個高空試驗檯架是關鍵裝置。
  • 5 #
    第2張相片是尼米茲航母上的F18發動機在中修後試車,它的聲音在高速時不是AL31的灣灣灣的聲音而是噓噓噓的聲響,在發動機噪音控制上我們還要很長的路追趕啊!
  • 6 #
    這不過就是想象出來的資料。真實資料就只有接近十噸。
  • 7 #
    理想蠻好、思路也通,就是技術一直不穩定成熟
  • 8 #
    確實如此!就是不知道進展如何?
  • 9 #
    英美的燃氣輪機經驗很好 要吸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中俄戰機日本海行動,韓國卻忙壞了?緊要關頭,普京收到重大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