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在這短短的70週年裡,中國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我們在復興的路上踏步向前,在這70年的時間裡,正是憑藉著強大的武力,才讓外敵不敢侵犯,我們才能擁有如此穩定幸福的生活。

還記得49年閱兵的時候,周總理說飛機不夠可以飛兩遍,現在我們已經擁有殲-20、J-31兩款五代戰機,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中國70年戰鬥機發展史。

全面仿製階段,開始了艱難起步

新中國成立之後,在北韓戰爭中讓我們意識到了戰鬥機的重要性,所以我們立即開始了仿製噴氣式戰鬥機的工作。

1951年4月18日設立航空工業局,統一負責飛機的維修工作。到了1951年7月,根據中蘇雙方簽訂的蘇聯援助中國建設航空工業的協議,蘇聯航空工業專家組來到中國。一開始中國是想仿製米格-15噴氣式殲擊機。

但是蘇聯專家認為米格-15噴氣式殲擊機已屬於落後型號,即便是試製成功也將落後於時代,難以滿足中國防空作戰的需要,所以中國聽從了蘇聯專家的意見,並且在蘇聯的允許下,仿製米格-17Φ殲擊機,瀋陽國營112廠承接了此次的總體設計任務書。

瀋陽國營112廠選派了由熊焰、王新、葉正大、莊樹山、孟勤功、章華、易志斌等7人組成考察組,前往蘇聯共青城126廠對米格-17的生產進行考察學習。

1954年10月,瀋陽飛機制造公司接受了飛機試製任務,工廠命名為“東風101”。1955年4月,前蘇聯提供的米格-17Φ飛機成套技術資料和圖紙到齊,工廠立即組織翻譯和繪圖,同年9月開始製造飛機。至1956年2月,整個飛機的14719種253550個零件全部製造完畢。

1956年7月19日清晨,新中國製造的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殲-5戰鬥機在東北某機場騰空而起,這是一種單座單發機頭進氣的後掠式中單翼高亞音速噴氣戰鬥機,使用一臺渦噴-5離心式加力渦輪噴氣發動機。是中國製造的第一種噴氣式飛機。

這架機身前部印有鮮紅的“中0101”字樣的銀白色殲擊機的試飛成功,標誌著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掌握噴氣技術的國家之一。

如果說殲-5是對蘇聯噴氣式戰鬥機的仿製,那麼從殲-6開始,中國開始了戰鬥機的自主生產之路。

1953年5月25日,美國空軍YF-100在首次試飛中成功突破音障。1954年1月5日,蘇聯第一代超音速戰鬥機米格-19的SM-9/1原型機首飛成功。從此戰鬥機進入了超音速時代。

1955年3月,蘇聯米格-19剛剛裝備部隊。1956年6月中國第二機械工業部四局就計劃開展米格-19及其發動機的仿製,並且進行了一些生產準備工作。

在簽署許可生產協議的時候,中國選擇米格-19P作為仿製型號,購買了該型飛機和發動機的整套圖紙,並定點在瀋陽飛機制造廠生產飛機、瀋陽黎明發動機廠生產發動機。

米格19pt

1958年8月中國正式開始仿製工作。1964年,首批殲-6戰鬥機交付中國空軍使用。是中國自主生產第一代中國產單座雙發超音速戰鬥機,主要用於國土防空和奪取前線區域性制空權,也可執行一定的對地攻擊任務,該機採用頭部進氣,後掠翼,正常式佈局,具有尺寸少、重量輕、推重比大、機動性好等特點,適用於近距空戰格鬥。

殲-6曾是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裝備數量最多、服役時間最長、戰果最輝煌的中國產噴氣飛機。殲-6生產了近4000架,在近40年的服役時間裡,立下了赫赫戰功,在各次實戰中,殲-6共擊落20多架各型飛機,而自己沒有一架被擊落。

在研製殲-6的時候,殲-7也已經提上了日程,還是仿製蘇聯,是仿製的蘇聯米格-21Ф-13型,殲-7的原型機於1964年初開始生產,1,1966年1月17日,首架殲-7在瀋陽飛機廠首飛。

殲-7是中國研發的第一種兩倍音速噴氣戰鬥機,大量裝備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主要用於國土防空和奪取戰場前線制空權,也可以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屬於典型的第二代戰鬥機。殲-7的技術特點是突出高空、高速特性,具有輕小靈活的特點,低成本、高效率和使用維護簡單等。

殲-7是中國戰鬥機中衍生型號最多的戰鬥機,如果包上出口,共有28款衍生型號。在仿製了蘇聯多款戰機之後,中國也開始慢慢嘗試自主研發,而殲-8就是屬於這樣的一款過渡產品。

殲-8是中國基於米格-21的基礎上獨立進行重大改進研發而成的高空高速殲擊機。也是世界上最後一款二代機。殲-8的總設計師可以說是歷代戰機更換最多的,從高方啟到劉鴻志、王新、黃志千最後到王南壽,都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完成研發設計任務。

殲-8飛機的研製方案突出高空、高速、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加強火力等效能。針對殲-7飛機的缺點,逐項加以改進,各項效能指標均有提高:一是最大速度為馬赫數2.2;二是最大升限2萬米以上;三是最大爬升率每秒200米;四是基本航程1,500公里,最大航程2,000公里;五是規定了在高度為1.9萬米空中的作戰時間;六是安裝改進設計的航炮和空空導彈;七是安裝搜尋距離較大的雷達。殲-8飛機採取機頭進氣,大後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雙腹鰭的空氣動力佈局形式

殲-8原型機1969年7月5日首飛成功,1979年完成設計定型,1980年開始服役。後來沈飛於70年代末開始研製殲-8的全天候型,改良火控雷達等電子裝置;機艙蓋、座椅、氧氣系統和組合儀表重新設計,改裝武器系統等,成為殲-8Ⅰ型戰鬥機。

20世紀80年代,沈飛又開發出殲-8Ⅰ的升級型號殲-8Ⅱ。殲-8Ⅱ使用推力進一步增大的渦噴-13A(WP-13A)發動機,進氣道改為機體兩側進氣佈局,從而騰出機頭空間安裝更大的火控雷達和更多的電子裝置,截至目前,仍有少數殲-8戰鬥機還在服役。

當時和殲-8同時研製的還有殲-9,殲-9飛機按照預想是一種全天候高空高速要地防空截擊機,以蘇聯圖-22“逆火”和美國B-1超音波音速轟炸機為主要作戰物件。殲-9飛機設計技術指標達”雙26”(即升限 26千米,時速2.6倍音速),是當時中國裝備和在研的殲擊機效能之最。

走向自研,發展多種機型,滿足各種任務

可惜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放棄,而接下來的殲10對於中國可以說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殲-10的研製成功是中國航空武器裝備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實現了中國航空工業的跨越式發展,對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

殲-10的總設計師是宋文驄,殲-10研製專案於1983年正式立項。當時中國國防工業從1953年啟動到1983年這30年中,一直走著“複製”的道路,整個國防工業顯得創新乏力。但是在在這樣的情況下,宋文驄帶領研製團隊,在殲-10設計方案上大膽提出了很多當時世界上領先的創新理念,可以說是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殲-10氣動外形、機體結構、飛控系統等各個方面在國內都是全新設計,新技術應用超過60%。很多人認為這是異想天開,但宋文驄堅持己見:如果技術上不大跨度地更新,中國就只能永遠跟在其他國家的後面。

從1983年立項到1998年實現首飛,宋文驄和團隊研究人員突破了一項項關鍵技術,形成了一整套中國自行設計第三代飛機設計技術。屬於輕型戰機,這是一款單發動機、輕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採用鴨式佈局的的第四代戰鬥機。

殲-10的研發成功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能同時自主研發先進戰鬥機、航空發動機和導彈的國家,極大的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而此後的殲-11則是中國購買的蘇聯/俄羅斯專利及授權的蘇-27SK戰鬥機的中國產組裝飛機,是中國第三代戰鬥機之一。1998年12月16日,中國瀋陽飛機公司自行組裝成功試飛,之後逐步掌握生產與組裝能力。

殲-11是雙發多功能重型噴氣式戰鬥機,繼承了蘇-27的優異特性,憑藉著優化的空氣動力學外形、發動機效能、較高的載油量、寬廣的飛行高度和速度範圍,可非常高效地攔截空中目標,不但可利用導彈實施遠距離攻擊,還可在近距離空戰中佔得上風,也是中國空軍執行遠端空優作戰的主力之一。

此後,沈飛開始用我軍先進的電子裝置替換俄中國產品。中國殲-11戰鬥機採用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安裝多個多功能彩色顯示器,改進電子對抗能力,增強對地對海攻擊能力。效能已經遠超蘇27原型機。成為我軍目前的主力機型。

殲-15則是是中國參考從烏克蘭獲得蘇-33戰鬥機原型機T-10K-3以中國產殲-11戰鬥機為基礎進而研製和發展的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機,這款戰鬥機是為了發展一款配合瓦良格號使用的艦載機而研發的,2009年8月31日,殲-15首飛成功。殲-15正在遼寧艦上進行艦機融合訓練,現在,殲15已成為我遼寧號航母及未來中國產航母的主力艦載機。

殲-15融合了殲-11B的技術。在殲-11的基礎上新增鴨翼、配裝2臺大推力發動機,實現了機翼摺疊,全新設計了增升裝置、起落裝置和攔阻鉤等系統,使得飛機在保持優良的作戰使用效能條件下, 實現了著艦要求的飛行特性。

而殲-16則是中國三代機的集大成者,是中國瀋陽飛機公司基於殲11系列發展而來的新型,多用途雙座雙發殲擊轟炸機。該機外形參考機型為俄式蘇-30MKK殲擊轟炸機。裝備主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AESA),可同時識別攻擊多個目標,具備遠距離超視距空戰能力和強大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與殲轟-7比較殲-16的機體更大,最大載彈量12噸,可以發射鷹擊62和鷹擊83空對艦導彈。該機裝備中中國產的渦扇-10“太行”發動機,2011年10月17日在瀋陽首飛。

全新低可視度塗裝的殲-16戰機

可以說殲-10、殲-11、殲-15、殲-16四款戰鬥機並沒有明顯的代差,而是為了配合陸海空不同的作戰任務而研發的,比如殲10是輕型戰鬥機;殲11是雙發重型戰鬥機,可長途奔襲,帶彈量大;殲15是艦載機型。用於航母作戰;而殲16則是雙座雙發殲擊轟炸機。可以說,這四款戰鬥機的研製可以更好地讓軍隊執行各項任務,提升了軍隊戰鬥力。

追平與美國差距,有力護衛祖國領土安全

我們接下來要裝備的殲-20可以說也是對於中國軍隊而言意義非常重大的戰鬥機,它標誌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三個掌握第五代戰機的國家,標誌著我們的空軍戰鬥力已經縮小與美國的差距,更加有力護衛中國領土安全,殲-20於1997年美國第五代戰鬥機F22猛禽首飛的同年正式立項。

殲-20研製目的是為接替殲-10、殲-11等戰機執行空中任務。1998年,楊偉受命擔任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副所長、副總設計師,兼任飛控系統總設計師,由此全面負責殲-20的研製工作。

在殲-20研製過程中,楊偉團隊採用了世界獨創的升力體邊條鴨式佈局,而這個方案是由楊偉的老師也就是殲-10之父宋文驄提出來的,他在《一種小展弦比高升力飛機的氣動佈局研究》明確指出,採用小展弦比機翼的升力體邊條翼鴨式佈局 , 使超聲速阻力特性、 低速最大升力特性和亞跨聲速升阻特性這三個互相矛盾的特點,找到了統一的解決辦法。

楊偉、宋文驄

楊偉稱,在殲20研製過程中,研製團隊緊抓需要突出的幾個特點(隱身、網路一體化航電、超巡、超機動),注重揚長避短、綜合優化,使得殲20能夠在未來戰場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楊偉曾在報告中指出,過去我們的戰機研究是“軍方要什麼,我們就研究什麼”,現在我們(成飛)和軍方合作,積極探索未來空戰發展趨勢,未來戰場需要什麼樣的戰機,我們就給軍方提供什麼樣的戰機!

2011年1月11日,殲-20在成都黃田壩軍用機場實現首飛,標誌著殲-20取得初步成功,2016年11月1日,殲-20參加珠海航展並首次對外進行雙機飛行展示,讓世界為之側目,2017年3月9日,中央電視臺報道第五代戰鬥機殲-20已正式進入空軍序列,列裝部隊。

這也意味著中國是繼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二個走完第五代戰鬥機論證評價、設計、研發、原型機測試、定型生產、最終服役全部階段的國家。

採用鴨式氣動佈局的殲-20作為中國首款第五代戰鬥機,融合了全球多種已經在使用的優秀戰鬥機的特點,是全球第二架採用光電分散式孔徑系統的戰鬥機,具備很強的隱形效能、機動效能。

殲-20也採用了飛火推一體化控制系統。在軟體上把飛行控制、火力控制、發動機控制整合到一起,充分發揮殲-20的戰鬥力。

楊偉對殲-20的實力充滿了自信“因為(殲-20)的能力和美國的第五代戰鬥機和俄羅斯的第五代戰鬥機是相當的。只要戰場需要,它能夠衝上去,能夠打得贏,能夠載譽而歸,這就是我們的希望。”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第二款五代機:殲-31,殲-31採用雙發、單座、固定雙斜垂尾、無鴨翼、蚌式進氣道。具有高生存力:低雷達可探測性、低紅外輻射特性、優異的電子對抗效能、低易損性設計;多工能力:強大的目標探測和外部資訊綜合能力、優異的態勢感知和資訊共享能力、超視距多目標攻擊和大離軸角全向攻擊格鬥空戰能力、對地和海面目標精確打擊能力、適應複雜氣象條件和廣地域使用能力;具有優異的綜合保障能力。

2012年10月31日上午10時32分,殲-31成功首飛。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個同時試飛兩種四代機原型機的國家。

可以說,從仿製到自研,中國在戰鬥機的研發上,用60年的時間追平與美國的差距,現在的中國屹立於東方之林,再也不用擔心有任何人敢侵犯我們的領土,而這一切,都是來源於軍工者們的努力,為我們提供了堅固的保障。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美國航母為何很少獨自出門?“帶刀侍衛”都有哪些?組合拳威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