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第五代戰機T-50為單座雙發重型戰機,具備隱身效能好、起降距離短、超機動效能、超音速巡航等特點。其超音速巡航速度可達每小時1450千米,作戰半徑1100千米,戰鬥載荷可達6噸,內建4個武器艙,能實現飛行效能和隱身效能的良好結合。
也許在未來可能的單挑空戰中,T50幾乎會被F22或殲20完全壓制,但是單就這個專案來看,還是要考慮到歷史的程序和俄羅斯特殊的需求,當然吐槽也是免不了的。1.戰略需求與追求攻勢空軍的美國空軍和未來的中國空軍不同,俄羅斯的勢力範圍收縮,因此重要任務是國土防空加上小規模衝突應付能力,而國土防空結合就可以整個體系,依靠俄羅斯較強的反隱身雷達,有主場優勢,對於單個戰機的隱身要求沒有中美那麼高,在相同的技術水平下,毛子就可以把設計重點放在別的效能上。
T50發動機不隱身的敗筆主要是裸露在外的發動機(最新的原型機上敷設了一層材料,但是效果肯定不如20、22、23等飛機一開始就把發動機設定在機內)和升力體帶來兩個進氣道之間的寬間距,而這兩點是YF23所沒有的,YF23機身下方平整,發動機尾噴口更是設定在了機身上方,再結合其他設計,最終獲得了強於F22的隱身能力。2.效能取捨蘇霍伊設計局的總師波戈相(現俄羅斯聯合航空公司Quattroporte)表示過,沒有必要為了隱身性過於犧牲氣動效能。這個想法在毛子國內是比較主流的,毛子認為把rcs降到1m^2左右就差不多了,在國土防空下就夠了。而中美的隱形戰機也確實是為了隱身犧牲了其他一些效能的。這隻能說因為任務不同,導致思路不同,直接拿來比較是不客觀的。3.成本原因俄羅斯畢竟不是蘇聯了,在設計T50的時候,毛子充分考慮到了技術繼承性,這樣T50的生產線是改裝自蘇27生產線而非像中美一樣新建生產線(還弄個脈動的),不免顯得有些寒酸,即便有印度的市場,T50的訂單也不可能達到中美未來主力戰機的規模。所以,經濟因素也極大左右了T50的設計。T50的進氣道框架和蘇34的共線生產
F35採用脈動生產線,殲20也將在脈動生產線上孵化,脈動生產線能極大增加生產效率,儘管投資巨大,但磨刀不誤砍柴工。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開始研發新一代戰機,以取代當時的主力機種米格-29戰鬥機和蘇-27戰鬥機,當時的發展計劃衍生出了蘇-47戰鬥機和米格1.44戰鬥機兩種機型;2002年,蘇霍伊公司獲選主導“未來戰術空軍戰鬥複合體”(PAK-FA)的發展,融合蘇-47和米格1.44的技術,製造出了T-50原型機;T-50試飛時間原定為2008年,但由於T-50當時尚處於設計階段而無法實現,試飛時間延期為2009年8月,但是在2009年5月時,負責發動機的土星公司暫停研發,試飛再次延期;2010年1月29日,T-50進行了首次試飛,比美軍的F-22晚了整整二十年;2011年8月,在第10屆莫斯科航展中,俄羅斯首次現場展示了第五代戰鬥機——T-50;2012年8月12日,為慶祝俄羅斯空軍成立100週年,俄第五代戰機T-50繼2011年莫斯科國際航展首度亮相後,再度出現在公眾面前。
T50機翼下設定了一個繭包彈倉,裝一枚格鬥彈,雖然我希望中國永遠不要搞這種半吊子設計,但是真的到了視距內空戰下,這個繭包彈倉還是比較有優勢的。成本上也是有很大的顧慮的,對未來的主力空優戰機,中美都可謂不惜血本,盡最大可能上最強技術。為了維持機隊規模,相應的中美也都推出了中型四代機作為補充(中國的中四也許是單發飛機)。但是俄羅斯沒有錢弄第二款四代機,也沒有足夠的訂單分攤成本,因此毛子必定要在效能上有很大取捨。所以簡單地概括下,T50的設計要求是:良好的氣動效率、航程、超巡、超機動,分階段強化的探測能力,適度隱身,繼承蘇27/30/35已經試驗的部分技術,以及對俄羅斯來說可以接受的成本。由此產生的最終產品,就是T50,大家可以想一想是不是這樣。T 50機身的橫截面為橢圓形,全機主要由鈦鋁合金建造,13%為複合材料。機鼻雷達罩在前部稍微變平,底邊為水平,為的是將它的反尾旋效能最優化;駕駛艙的設計著重於飛行員高度的舒適性,使得飛行員能夠以極高的G力負載操駕下控制飛機。機上配有了新型的彈射椅和維生系統;T-50沒有采用F-22種尾翼和機翼形成重疊剪裁的形式,機翼上也沒有過多的控制面;T-50戰鬥機因為採用了軸對稱推力向量噴口,所以隧道較厚。
聯解體後,俄羅斯雖然繼承了大部分遺產,但是實力一落千丈,俄羅斯為了維持地位,只能將經費用在刀刃上,可以明顯看出來,俄羅斯最優先的戰略投入方向是太空,核潛艇和遠端彈四代機雖然很重要,但是沒錢也是白搭,雖然忽悠了印度一些資金,但是依然遠遠不夠,四代戰鬥機是非常複雜的裝備,要想造頂級的四代機,幾乎需要一整套頂級的工業體系,而俄羅斯已經不具備
在資金極其有限的情況下,俄羅斯工程師被迫投機取巧,採用成熟的氣動外形以節省時間和經費,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這次偷機極其失敗,因為很難做出彈艙,當初決定T50外形的總師應該拉出去打靶,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經費做出了一個殘廢,以至於最樂觀的三哥都不吹了。俄羅斯工程師對開彈艙技術的大意導致了災難性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