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949年,爆炸第一枚原子彈;1946年,生產第一批噴氣式殲擊機米格9;

1947年開始生產四引擎活塞式轟炸機圖4;1947年,試射P1導彈;

1949年,研製成功大功率液體火箭發動機;1950年,試射P2導彈;

1953年,先於美國爆炸了氫彈;1963年製成導彈核潛艇;

……

歷史上,軍工如此強悍的,就是蘇聯了。即便已是過眼煙雲,說起蘇聯的軍事武器,許多人也是如數家珍。就如同這龐然大物一樣,生前輝煌,落寞之後,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解體之後,蘇聯的軍工裝備下場如何呢?看看這些廢棄的飛機,支離破碎無人問津,日復一日經受風霜雨雪的璀璨。

曾經花費大價錢,真金白銀造出的東西,現如今卻是如此下場,真是讓人心疼。

歷史上比較著名,又尤其讓人感到惋惜的,非暴風雪號太空梭莫屬。

作為對美國研製太空梭計劃的迴應,蘇聯在1976年“以牙還牙”,同樣啟動了太空梭的研製計劃,取名暴風雪。

暴風雪號的設計要求是可使用100次以上,能夠將30噸有效載荷送入200千米高、傾角50.7度的地球軌道;

標準機組成員4人,包括正副駕駛員各一,另有2名從事艙外活動和其他領域研究的宇航員。

在暴風雪號太空梭上要能夠進行復雜的軍事研究。抵抗敵對國家的軍事活動也是暴風雪號的設計任務之一,同時研製暴風雪號的目的還有研究美國的航天技術以增強蘇聯的實力。

效能優異,振奮人心的同時,暴風雪號最終卻慘淡收場。

1988年首飛後,用於暴風雪計劃的資金瀕臨耗盡:僅僅是開發太空梭系統本身就花費了13億盧布之巨,整個專案的開銷超過了200億盧布。

暴風雪計劃在某種意義上加速了蘇聯的瓦解;而蘇聯解體後,昔日的計劃更是徹底失去了經濟支援。1991年,蘇聯軍方停止了對該計劃的撥款支援。

1993年,暴風雪計劃就此結束。甚至轉向開發其他小型航天裝置的計劃,也因資金不足只能作罷。

以暴風雪號為代表的軍工裝備,在蘇聯解體前就失去了昔日的光輝,餘下較為幸運的軍事基地科研場所,雖然得以倖存,花落各家,也因為龐大的資金需求無人能勝任而日益落寞,這方面,拜科努爾發射場就是代表。

而作為軍工最大組成部分的批次生產的大眾化的坦克飛機和戰車,技術含量有限,不被人惦記,更多的則是被廢棄,經年累月,儼然垃圾場的模樣。

殘缺不全,鏽跡斑斑,這些昔日的蘇聯裝備,完全失去了曾經的光輝,賣廢鐵似乎都夠嗆。

聯絡到蘇聯曾經為了軍工科研而做出的努力,更加讓人惋惜。

以暴風雪號為例,1985年,暴風雪號的機翼運抵拜科努爾。同年還進行了能源號火箭的第一次點火測試。

為保證有充足的冷卻水做測試,附近的城市不得不停水10天。人手不足,經驗不夠。蘇聯政府召集了大量工人前往拜科努爾,使這裡為太空梭準備的211設施工作人員從600人驟增到1800人。在暴風雪號真正上天之前,蘇聯共進行了140餘次飛行試驗,其中包括近70次自動著陸試驗。

薩哈林島,廢棄的蘇聯軍事基地。不是被肢解,就是被拍賣,或者是廢棄。

後來,德國一家博物館以1000萬歐元的價格,買走了一架蘇聯暴風雪號太空梭。作為歷史上蘇聯軍工的驕傲輝煌,實在讓俄羅斯人感到沮喪。

裝備也好,基地也罷,雖然多數廢棄,不過在當年蘇聯眾多的加盟國裡,變廢為寶,依然保留了不少軍事博物館。參觀欣賞,還是可以的。

19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俄軍獲得新型封鎖武器,乍一看還以為是火箭炮,能讓對手頭皮發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