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400防空導彈系統(俄文:С-400 Триумф"大勝",北約命名為SA-21 Growler)"凱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是用於摧毀電子干擾飛機、雷達搜尋和指揮(預警)機、偵察機、戰略和戰術航空兵飛機、戰術和戰役戰術彈道導彈、中程彈道導彈、超高音速目標,以及其他現代化和前景空襲兵器。為了有效對付"戰斧"的攻擊,S-400將採取陣地防禦和機動防禦相結合的辦法,對來襲的"戰斧"導彈實施攔截。
這個鏡頭裡算是“成品區”了,一排排導彈的儲運發一體的發射筒。
導彈轉運到發射筒中即將“封箱”。
車間內,正在吊裝中的發動桶的底蓋,作為發射時的承力機構,重量較重。
發射筒,作為儲存、運輸、發射一體,也會在筒壁上開有艙口,便於檢視內部狀態或檢修。
相對於裸彈+發射架,這樣的儲運發一體的發射筒,維護性和儲存上都有著優勢。
發射筒的材料,自然也非同一般,一次性使用也是要考慮經濟性,但也是要求強度高、耐衝擊、耐高溫,這個造價也是便宜不了。
作為中遠端防空導彈,S-400的彈體也是無翼式佈局的“光桿彈”,只有尾舵。
車間內的一角,生產上也是有著電腦等自動化裝置的使用。
S-400的導彈裝入發射筒內,發射筒內一般還會注入氦氣等來“保鮮”。
組裝完的S-400導彈和發射筒。
“成品”的一角,據介紹目前除了S-400外,也在開始新一代防空導彈的生產。
頗為細節的是,新聞中出現的導彈線纜、電子元器件的生產畫面。
電子元器件的佈線、組裝,很是精細。
該區域的車間中,更多的是女性,這也許是因為職業女性的工作心細、細緻。
密密麻麻的線纜,工作量很大。
電子元器件的生產,有些可以做到自動化機械化,但依舊少不了人工。
純手工打造,當然也是馬虎不得。
S-400導彈上的電子元器件,似乎是彈上火控系統的一部分吧。
導彈和發射筒的裝配區。
雖然有著發射筒的保護,但在儲運中也是對溫度等有著一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