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從某些方面來看,太平洋海戰與幾年之後的朝鮮戰爭頗有類似之處。

朝鮮戰爭爆發初始,南朝鮮軍隊迅速潰敗,7月,聯軍退守半島東南角的釜山防禦圈。固守兩月,麥克阿瑟於9月登陸仁川,釜山之圍頃刻瓦解,此後的戰局變化更為迅速,10月,聯軍幾乎控制了整個朝鮮半島。

西太平洋戰場也一樣。

只不過,這戰場是海上的。而且時間跨度更大,因為這戰場面積比朝鮮半島大了150倍。

戰爭初期盟軍迅速潰敗,幾個月內丟失新加坡、印尼、菲律賓、拉包爾等地。然後,守的索羅門群島也是整個戰場的東南角。當然了,更準確的說,是從東南角的這群島進攻。

盟軍在索羅門群島熬了一年多,終於熬出頭在群島上站穩腳跟。那麼接下來,該從哪個方向、地點進攻?

大舉攻擊日本本土是不可能的。

按部就班從最遠端的印尼登陸,倒是離澳洲大本營很近,但英國不可能同意。 “先歐後亞”是英美雙方早已敲定的戰略,麥克阿瑟只能用手上的幾個師,其他全派往歐洲。

沒兵可用,攻擊印尼也不可能。

但美國造了那麼多航母,大西洋上沒對手,不打日本帝國打誰去?將超強的海軍能力完全發揮,配合有限的陸軍兵力最終奪取菲律賓或臺灣島才是正道。

只要拿下兩島之一,即可截斷日本帝國生命線:製造業集中在本土及中國東北,石油橡膠錫礦等資源卻在南洋。佔了兩島之一,日本本土工廠將缺乏原料,而南洋的礦產資源挖出來之後,也只能晾在那曬太陽。

菲律賓或臺灣島,就是之後的仁川。

但攻擊菲律賓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太平洋的卡羅林群島與馬紹爾群島是必須拿下的。拿下這些群島之後,攻擊菲律賓所需的陸軍估計也招夠了。

馬紹爾群島在東面,理應從這群島下手。

但有個問題,中太平洋諸島在一戰之後就長期託管在日本帝國名下,日本人苦心經營近三十年,各防守工事不會少,馬紹爾群島上建了6個機場。此外,諸島的潮汐海流等水文資料方面,盟軍掌握的相當有限。

於是盟軍退而求其次,盯上了馬紹爾群島東南部的吉爾伯特群島,準確地說,是塔拉瓦環礁。更準確地說,是環礁西南部的貝蒂歐(Betio),這是吉爾伯特群島的行政中心、第二大島。

奪取吉爾伯特群島的計劃是尼米茲的參謀長斯普魯恩斯草擬的,提交參聯會之後,於1943年7月20日獲得首肯。參聯會的命令是當年11月15日拿下這群島,代號電流行動(operation Galvanic)。

吉爾伯特群島跟日本帝國沒關係,它原本是英國的屬地,開戰之後才被日軍佔領。但說起來,這群島跟澳大利亞有關係,甚至,能扯上南海諸島。

很久很久以前

北美殖民地開闢之初,生存條件當然是極其惡劣的,於是殖民的同時,也成了理想的流放地。可1783年美國人打跑英國人宣佈獨立後,英國的壞份子沒處去了,總不能硬塞過去吧?

(其實俺覺得硬塞也是可以的,押解到近海之後,扔小船上讓他們自己劃個十幾公里靠岸就完了^o^)

幸好,早在幾年前的1770年,庫克船長登陸澳洲並宣佈那塊地屬於英國,那地就是如今的新南威爾士。於是在1785年,英國法院決定將新的壞份子流放到澳洲。

1787年5月,11艘船從英國樸次茅斯啟航,取道南非並於次年1月到達澳洲。船隊中有2艘軍艦、3艘補給船及6艘囚船,其中,壞份子700餘名,包括男女及小孩。

這11艘船,史稱第一艦隊。

到達之後,大家下船搭帳篷打獵不一而足,各船也分頭行動有的留在原地有的回了英國。其中,三艘400噸左右的囚船Charlotte、Lady Penrhyn跟Scarborough沒直接回英國,而是在5月北上,到了廣州之後,從南中國海去了印度。

Charlotte的船長叫吉爾伯特(Thomas Gilbert),Scarborough的船長叫馬紹爾(John Marshall)。6月,這三艘船遇到了兩個島群,對主要島礁分別測量勘探之後,吉爾伯特將西北島群命名為馬紹爾群島。東南這島群,他挺謙讓,沒取名。

離開廣州在南中國海上,這船隊又發現了幾個島礁,分別取名第1、2、3托馬斯礁,及Scarborough礁,等等等等。托馬斯是吉爾伯特的名,Scarborough是那船的名。

這裡面,第1、2、3托馬斯礁對應的中文名字是信義礁、仁愛礁、和平暗沙;而Scarborough礁,就是黃巖島。

1820年,沙皇手下一位日耳曼裔探險家Johann von Krusenstern帶領船隊進行了俄國的第一次太平洋探險。為紀念吉爾伯特,他將馬紹爾群島東南的島群命名為吉爾伯特群島。

1886年的英德協議中,馬紹爾群島歸德國管轄,而吉爾伯特群島歸英國人管轄,之後就成了英國殖民地。

一戰之後,德屬馬紹爾群島由日本帝國託管,而吉爾伯特群島地位當然不變仍屬英國。1941年日軍發動珍珠港事件的同時,佔了這群島。

雖然佔了這島,日軍卻也沒怎麼放在心上,駐軍不多。直到1942年8月被美軍空襲之後,東京大本營才重視起來,派了大約1500人駐貝蒂歐島並於11月開始修築工事、機場,次年三月機場跑道建成。

7月,海軍少將柴崎恵次上島擔任司令。在他的指揮下,日軍用水泥、椰木加固原有防禦工事的同時,又增修了不少戰壕、暗堡,各工事之間形成互保之勢。

近海佈下水雷,海灘上鋪設反步兵的滾刀網,淺海的珊瑚礁上扔了反登陸艦的水泥四面體疙瘩。當然,士兵的日常訓練也加強了。

柴崎要將對手消滅在登陸灘頭。

兩棲登陸,盟軍不是沒經驗,瓜島、阿圖島、新喬治亞島及皇后灣就是這樣拿下來的。不過,那些都是趟水上岸而已,日軍反登陸措施基本為零。

兩棲登陸戰,盟軍沒經驗。為這經驗,盟軍付出的代價極其沉重:塔拉瓦血戰三天而已,陣亡人數卻與瓜島相當,瓜島是打了半年的。

塔拉瓦跟海戰關係不大,倒是戰前一天被擊沉的潛艇SS-191更讓人動容。但畢竟是第一場登陸戰,所以還是碼下來。

感謝閱讀

9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1979年中越戰爭後,面對調查組的3個問題,東線總指無法辯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