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簽署首份蘇美核裁軍條約至今,已經過去30年。這項條約消除了幾十年來籠罩在地球上的核大戰威脅。
簽署於1987年12月的這項突破性條約,規定了銷燬所有蘇聯和美國的中短程導彈(射程在500至5500公里之間)。 這項條約的總體成就前所未有,但對於蘇聯來說,卻喜憂參半。
正如卡耐基基金會的一位學者所說,這不僅是因為莫斯科不得不銷燬多2.5倍和3倍的彈頭。蘇聯還不得不放棄一枚頂級導彈,儘管它並不在條約規定的範圍內,因為其射程不超過400公里。
這是蘇聯的一款新型導彈“奧卡”(Oka),也是蘇聯最優秀工程師和導彈設計師技術實力的集中體現。
“如冬日天空中的一道驚雷”當時,這是20世紀80年代蘇聯最頂尖的裝備,用以取代過時的蘇聯導彈。“奧卡”導彈及其升級版“奧卡-U”導彈提高了精準性,並能夠擊中可移動目標。
“奧卡”導彈的反應時間很短,只需要5分鐘就可以發射。攔截該導彈非常困難,幾乎不可能,它可以穿透任何反導系統。該型導彈被稱為“大殺器”,一時無兩。
“奧卡”屬於集束炸彈,它在飛行末端可以分裂成多達50多枚子炸彈,覆蓋超過上百公里的打擊範圍,足以對目標地點的有生力量帶來大規模毀滅性打擊。
資料顯示,在當年的阿富汗反遊擊作戰中,“奧卡”取得駭人戰果,有時甚至代替戰機實施“定點清除”,被阿富汗游擊隊稱為“種族滅絕者”。
導彈設計部負責人謝爾蓋·涅波別季梅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
“奧卡”導彈達到蘇聯人創造性的巔峰,是蘇聯導彈製造技術的一次勝利,也是蘇聯科學精英之間的密切合作成果。
他寫道:
“奧卡”導彈被納入中導條約規定的訊息,就像是冬日天空中的一道驚雷。一開始,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不可能簡單地發生。也許,只是印刷錯誤或無從解釋的誤會。
“蘇聯軍隊中的怒火”1987年4月,莫斯科放棄了“奧卡”導彈。正如阿奇列斯·梅加斯在自己的著作《蘇聯對東德的外交政策》中所指出,這件事發生在美國國務卿喬治·舒爾茨訪問莫斯科期間。然而,蘇聯外長愛德華·謝瓦爾德納澤同意銷燬所有蘇聯SS-23型導彈。
用另一位學者史蒂文·J·扎洛加的話來說,蘇聯軍隊並沒有忽視戈爾巴喬夫政府向美國妥協的決定,“它激起了蘇聯軍方和俄羅斯軍事工業領導人的憤怒。”
蘇聯總參謀長以“奧卡”導彈一事威脅要辭職。他稱戈爾巴喬夫此舉是“犯罪,是叛國行為”。
然而,1989年時,所有這種戰術導彈(超過200枚)和106輛導彈發射車被一起銷燬。
扎爾加在《1955-2005年飛毛腿彈道導彈和發射系統》的報告中寫道,蘇聯配給華約盟國的那些“奧卡”導彈也在美國的壓力下被逐漸銷燬,而保加利亞最終同意在2001年12月將其部署的該型導彈發射器全部退出現役。
對“奧卡”導彈毫無辦法美國為何會如此懼怕該型導彈,並且竭盡全力要摧毀它呢?
美國蘭德公司的軍事專家曾在1987年總結說,“奧卡”導彈可以使蘇聯對北約軍事基地實施有效的非核打擊,以“有利條件”發動常規戰爭。
專家們還闡述了其中的關鍵問題,即“對這種威脅毫無辦法”。
那麼,蘇聯領導層為何決定銷燬這一完美武器呢?
根據卡耐基中心導彈專家弗拉基米爾·德沃爾金的說法,如果華盛頓透過銷燬“奧卡”導彈來要挾,那麼戈爾巴喬夫的團隊就沒有太多選擇餘地。
克里姆林宮希望撤出美國1983年部署在歐洲的“潘興II”型導彈。它們可能在幾分鐘內達到俄羅斯的歐洲部分,而不會給蘇聯領導人留出報復時間。
“伊斯坎德爾”導彈取替“奧卡”導彈與此同時,根據涅波別季梅的說法,戈爾巴喬夫本人後來對“奧卡”導彈的故事進行了不同的解釋。如果克里姆林宮堅持不放棄“奧卡”,那麼據稱美國將開始對一些類似導彈進行現代化升級改造。
設計部負責人對這一說法嗤之以鼻,認為不能將“準備使用龐大的戰鬥導彈武器”去交換某人可能做出的決定。中導條約中根本沒有提到美國的導彈。
因此,至20世紀80年代後期,蘇聯的老式導彈已經過時,而新的導彈也被銷燬。
然而,涅波別季梅並沒有放棄,他啟動了一個新專案,開始研製現在被稱為“伊斯坎德爾”導彈和“伊斯坎德爾-M”導彈的新系統。
由於俄羅斯在上世紀90年代陷入混亂的經濟局勢,新型導彈發射器的研製和試驗持續至2006年,直到2011年才列裝第一批導彈。
專家認為,這一漫長過程的唯一好處就是“伊斯坎德爾”導彈在許多方面都優於之前的導彈。
俄設計師表示,“伊斯坎德爾”系統具有毀傷威力高、突防能力強、作戰使用範圍廣等特點。根據不同的作戰需求改造升級潛力巨大,能在今後50年內保持領先優勢。
“伊斯坎德爾”系統可變成一種超強電子智慧型導彈,根據太空指令繞過敵方反導防禦地區,擺脫敵方攔截導彈,摧毀目標。敵方任何無線電電子戰裝置都無法使其偏離軌跡,任何偽裝手段,無論是氣溶膠雲層或是濃霧,都難以使目標逃脫被摧毀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