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旭光
在警衛班時
今年的八一建軍節與往年不同之處在於,我被三個微信戰友群牢牢地繫結。許多當事人,以及可以見證那一段歷史的當年的首長、戰友還健在,並活躍在這些虛擬的軍營。不時上傳的老照片,還有那些攜帶著幾近半個世紀軍旅生活畫面的詩詞歌賦、散文隨筆,書法繪畫,卷懷著一波又一波的綠色回憶,潮水般襲來,讓我應接不暇。彷彿軍號、軍歌、軍旗、軍營,把我又拉回到那火紅的軍營,使我重返青春年華。屈指數來,我從接到入伍通知書的1970年12月15日,到前郭縣大車一分店報到算起,到1977年3月15日離開寬甸,踏上北歸的悶罐車,總共在部隊生活了六年又三個月。這期間,經歷了更換裝備、改變隸屬、變換番號等,而使我銘心刻骨的部隊番號,就是獨立坦克三團。我雖然在這個團是以微不足道的戰士身份退伍的,沒有提幹留在部隊做職業軍人,但對我來說,坦克三團不只是我的人生第一站、第一步,也不僅僅是賜予我恩惠多多的福地,她還是我永遠感恩的社會意義的“襁褓”,迄今為止我人生所蒙受的東方“第一縷陽光”,是我在心裡一刻都沒有離開的真正“老家”和“靠山”。完全可以說:我的根在部隊、在三團。新兵訓練在1970年12月24日,抵達開原鐵西的指揮連後開始的。六八年入伍的張洪剛帶我們,是排長;訥河的老排長常戰是負責人。1971年1月24號,我們結束新兵集訓,發了領章和帽徽,成為名副其實的軍人,被分到團警衛班。一些戰友搶在第一時間到照相館留影。周明月是司令部機關的協理員,全權對我們的政治、軍事、生活負責。我要感恩的第一件事,就是在1971年7月中旬,在我剛剛踏入軍營半年,就將我列入機要員的考察物件暨預備人選,這其中的信任無與倫比。派出政治處的周幹事到我的老家前郭縣外調。與此同時,王文斌、周柏彥也作為考察人選。1971年7月16日,我在保密室索樹成參謀帶領下,乘坐三棵樹至上海的快車,南下上海,之後又碾轉無錫、宜興,對周柏彥進行政審為內容的外調。後來,因為我外祖父當年在偽滿鐵路電務段工作的歷史原因,我的機要員之任落選。周明月協理員怕我想不通,還專門找我談了一次話。大意是,儘管機要員落選,卻不會影響我日後的入黨和提幹。索參謀對我信任有加,一路多有提攜、照顧。後來,還常派我單獨去瀋陽軍區裝甲兵部取口令。1973年2月26日,我被派到炮三連。當時身為文書的劉鐵軍在政治處幹部股幫忙,我就臨時接替鐵軍的文書工作,成為代理文書。有一天,大概在我代理文書整整一個月時,邊佔鰲政委下部隊調研,在連部看到我後,囑咐郭振才連長和崔德榮指導員,一定要讓我從兵做起,不要當文書。可能是我在警衛班的分工,就是作邊政委的警衛緣故。之前在警衛班站夜班崗,遇到查崗的叢文東副團長,也囑咐我要先當好兵,早點下到連隊,在基層摔打,不要在機關。這些老首長愛兵如子,深謀遠慮,每想起來,都一陣一陣的心裡發熱。我最初到二排六車當裝填手,排長是德明瑞,車長是張德山,炮長是王桂林。給我當過炮長的,還有樊忠信。1974年3月21日,我在炮三連入了黨,是連隊七一年兵中最先者。之前,早一年比我入伍的七零年兵還無人入黨。我能順利並優先於連隊戰友入黨,證明了此前周明月協理員的話,證明了邊政委、叢副團長等首長對我的關愛,也證明了連隊領導的偏愛和戰友們的寬容。1975年秋,部隊要擴編,同時更換五九式坦克,需要一批幹部。這時我已調二營指揮排,由炮一連,即後來的坦克四連代管。有一天,連指導員王珩找我談話,轉達組織上派我去接兵的意向。這實際上已經啟動將我留在部隊提幹的程式。我急忙找到劉鐵軍、馬有利、孟斌等戰友,徵求幾位老大哥的意見。一致認為,應該選擇退伍回家。兩天之內,因為急等迴音,王珩指導員共先後找我五次談話,做我的工作。現在回過頭來想一想,那是部隊首長所給與我人生的又一次重要機遇,而我對其重要性又是顯得那樣的無知! 1976年秋,部隊訓練住老鄉家,政治處穆主任(穆維新?名字記不清了)在我們排蹲點。當時排長不在任上,我臨時代理排裡工作,管理訓練、生活,包括助民勞動一應瑣事。穆主任在我的每一次開會佈置工作時,都找個角落,坐著小板凳,靜靜地在一旁聽,從不作指示。蹲點結束前,穆主任還特意問了我的想法:到底是不是想留隊,以及不想留隊的真實原因。我都據實以告。得到穆主任的理解和同情。這等於是給了我人生選擇的又一次機會。 部隊從1974到1976 年,三年內,每年夏秋間,都由政治處組織幾名戰士搞理論研究性質的文章寫作。一般三五人,一兩個月。被抽調的兵每年都有替新。我是其中唯一堅持到底,沒有被換掉的。1976年夏天,部隊召開大會,批判鄧小平“打鋼仗”的觀點,指定我在大會發言,稿子已經準備好並得到透過。適逢後勤處組織人馬到瀋陽去拉鋼材,指定我帶隊。共三臺大解放,往返之間繞不開許多盤山道。我抓住部門之間溝通的漏洞,藉故拉鋼材,僥倖躲過了批鄧的大會發言,心裡暗自慶幸。當時,營長劉勝巖喜歡研究軍事訓練方面的理論,就帶上我一起案頭上推敲部隊訓練的規律;教導員周振昌講話喜歡用稿子,常有我的代筆。在警衛班時,機關有黑板報,王長海是美術編輯;我則負責文字。有時司令部有緊急任務,被熟悉的參謀拉去謄寫材料。下連後,一次是瀋陽軍區搞黑板報評比,鐵軍負責美術,我是文字,還有陳忠森參加,我們所辦的那期板報在瀋陽軍區得了第二名。在部隊,最苦的還不是軍事訓練。譬如在警衛班,要蒔弄四十多垧地;到連隊,炮三連曾經是生產連。還搞坦克車庫、部隊家屬招待所等營房建設,裝卸紅磚、毛石、砂石、水泥、鋼材,當大小工做泥水活兒等,幾乎是家常便飯。1976年4月初到寬甸,要打石頭、伐木頭。回想起來,做工、務農,以及與各個階層、天南地北的新老兵打交道,對我來說,歸根到底是一種磨練,甚至是比讀“萬卷書”更重要的行“萬里路”,是我在進入社會之前,所領取的一張純金通行證。我與劉鐵軍
照片從左到右陳忠森,劉鐵軍,李旭光,孫景才。
到明年,是我從軍五十年。發生在五十年前的軍旅生活,不僅使我練就了筋骨,更鑄就了我的精魂。特別是在動亂年代,整整一代青年人陷於迷惘之中,而解放軍這所大學校、大熔爐所給予我的萬千恩惠,都屬於政治、精神、文化的層面,都來自於那些不計功利、不求回報的首長、老兵、戰友,都發生在我世界觀、人生觀造山期,既使我進入一個得到保護的“小環境”,又使我最終找到了做人、學習、創業的根。所以,儘管歲月每一刻都在不斷地銷蝕我的肉體、精神和記憶,但部隊所給予我的恩惠,至今依然銘記,或將永生難忘,所以每每油生報效之心……2019年7月28日20·41草成,7月29日早校訂。參加時我十六歲
李旭光簡介祖籍山東,吉林松原人,軍人出身,退休前曾供職於鄉、縣、市(地)、省黨政機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史學會遼金契丹女真史分會理事,中國楹聯家協會會員;吉林省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吉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文學創作一級。散文《秋來查干湖》,收入2011年《中國散文精選》、刊於《光明日報》、《作家》、《大家散文》、《詩選刊》、《散文選刊》、《語文主題學習》(上海教育出版社)等書報刊,被《學優網》、《第一文庫網》等語文學習網站眷顧;《查干淖爾之冬》發表於《大家散文》、《人民日報》,收入《人民日報》散文精選《風在訴說的時候》;《中華典籍引領我的生活》,獲《光明日報》社、“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有獎徵文優秀獎;《百餘年來洮霍兩河注入查干湖以及松嫩兩江與查干湖溝通的文獻與圖輿》,在全國遼金史年會宣讀,刊於《東北史地》,收入《遼金史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三石·九石》等幾十篇札記、隨筆、詩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詩刊》、《人民文學》、《美文》等報刊發表。楷書《金剛經》入選首屆華珍閣杯全國書法大賽;楷書《盂方·盂圓》獲建國七十年“翰墨雲橋杯”全國書畫邀請賽優秀獎。《踏青集》、《方舟·方舟》、《查干湖畔的遼地春捺缽》等文集在作家出版社、吉林出版社出版。(2019·10·20)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