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艦導彈誕生之日起到現在,反艦導彈已經走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任何一款武器裝備的發展時間只要足夠久,總會根據不同的作戰環境發展出不同的分支。而目前世界上主流的反艦導彈,也可以根據飛行速度,大致將其分為超音速反艦導彈和亞音速巡航導彈兩種。
目前中國、俄羅斯系的反艦導彈基本上都是各種型別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即使是無法全程做到超音速飛行,最少也要在末端突防的時候讓反艦導彈加速到超音速級別。而歐美系反艦導彈,尤其是美國的反艦導彈大多是亞音速反艦導彈,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美國海軍早期放棄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原因是超音速反艦導彈的特徵太明顯,很容易被軍艦的對空警戒雷達捕獲。早期的超音速反艦導彈有兩種攻擊模式:第一種攻擊模式是由轟炸機或者大型戰鬥機攜帶,從高空俯衝攻擊,利用俯衝時的力量加大導彈的超音速效能。
第二種攻擊模式則是導彈自行捕捉目標,但是因為超音速反艦導彈的飛行速度遠超過亞音速反艦導彈,因此在中途爬升使用導彈本身雷達捕捉目標特徵時,需要的高度更高且停留時間更長(速度太快方向調整沒那麼快)。無論是使用哪種攻擊模式,導彈的各種目標特徵都比較大。
而超音速導彈的缺點則幾乎都正好是亞音速導彈的優點,對於亞音速導彈來說,因為速度要求不高,因此不用從高空進行發射,即使是需要導彈使用自己的雷達捕捉目標軍艦,需要的高度較小、暴露的時間較短。
而且美國海軍本身是以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作為自己的主要攻擊手段,美國海軍也有自己的飽和攻擊理論,航母艦載機可以以多批次、高密度的方式向目標輪番發起進攻,只要有一枚導彈成功突防,那麼作戰目標就達成了。通俗地講,美國海軍的飽和攻擊理論更傾向於用多次綿延不斷的攻擊讓防守方的防護網出現紕漏。
而蘇俄海軍體系則和美國海軍有很大不同,蘇俄海軍作戰的核心是“反航母”作戰,攻擊機會相對於美國海軍小很多。因此蘇俄海軍的飽和攻擊理論更傾向於單次攻擊,即在本身被敵人完全摧毀前把儘可能多的武器投送出去,因此反艦導彈在單次攻擊中的強度夠不夠大就成為了影響作戰成敗的關鍵因素。
其次,美國海軍更強調儲存自己,攻擊並不是第一要務,可以通過艦載機或者導彈本身的射程拉開自己和目標之間的距離,然後像“放風箏”那樣慢慢耗死對手。而蘇俄海軍則是能湊多近就湊多近,儘可能對防守方發動出其不意的飽和打擊。
當然,超音速反艦導彈本身也還有其他的缺點,為了保持更好的氣動外形和強大的發動機推力,超音速導彈的結構一般比亞音速反艦導彈更為複雜,而且造價也更為昂貴。按照美國海軍早期的測算,一枚超音速導彈的造價大概能造1.5枚-2枚亞音速反艦導彈。
美國海軍對於艦載導彈的體型有很嚴格的限制,如果反艦導彈體型太大,那麼就沒辦法在軍艦上進行隨意佈置。比如俄羅斯的“現代”級導彈驅逐艦,就需要為“日炙”反艦導彈設定碩大的導彈發射箱,佔用額外的位置。
不過也不能因此斷定美國海軍就會在亞音速反艦導彈上“堅持一百年”不動搖,等到現有的軍艦防空體系攔截效率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美國海軍就不得不使用突防能力更強的超音速反艦導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