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第18批赴黎維和多功能工兵分隊士官楊怡鑫、魯豔紅、張華傑——

鏗鏘玫瑰雷場顯身手

“多年以後,這裡會長出茂盛的植被,或許會有人蓋起了房子、種植了果樹、畜牧著牛羊……”儘管身處地雷遍佈的“死亡地帶”,但來自中國的3名女掃雷手已經開始憧憬這裡的美好未來。

地中海東岸,約120公里的黎以臨時邊境“藍線”綿延山間,這裡地勢複雜,遍佈地雷。數月前,“藍線”雷場第一次迎來中國女戰鬥員,她們是第18批赴黎巴嫩維和多功能工兵分隊的楊怡鑫、魯豔紅、張華傑。

掃雷車隊要在40多公里的崎嶇山路上顛簸近一個半小時才能到達雷場。呼嘯的狂風挾沙帶土,烈日下的山坡熱浪滾滾,加上隨處可見的骷髏頭警示標誌和鏽跡斑斑的鐵絲網,惡劣的環境讓初來乍到的3名女掃雷手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從訓練場到真實雷場,首先要過心理關。”魯豔紅主動請纓第一批進入雷場進行勘察。機械裝備開闢的安全通道上滿是地雷爆炸留下的彈坑,警戒線外側還偶有裸露地表的地雷。親眼目睹危險,魯豔紅更加小心謹慎。她很快適應了雷場,嚴格遵循掃雷標準作業程式,第一天進行掃雷作業就成功排出一枚以色列4號反步兵地雷。

“我始終相信業精於勤、熟能生巧,過硬的專業技能會讓我在掃雷作業中游刃有餘。”張華傑提早深入研究掃雷理論,現在又將其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每當遇到新難題,她總是虛心請教掃雷經驗豐富的老班長,直到所有疑問得到圓滿答案。在作業輪換後,張華傑常常會選擇留下來,在下一位作業手掃雷時觀察學習,並聽取掃雷小組長的指導。日復一日,張華傑的筆記本上記錄了大量珍貴的掃雷經驗和工作心得。她總結的掃雷打油詩朗朗上口,很快在維和官兵當中傳播開來。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楊怡鑫用行動詮釋了這個道理。手持十餘斤重的探雷器長時間探測訊號源需要足夠的手臂力量,她一有空閒時間就鉚在健身房“舉鐵”。跪姿挖雷時,當地一種叫做“草蜂窩”的帶刺植物扎進手掌和雙腿,又疼又癢,她強忍著堅持作業,慢慢地手掌長出了老繭、體內產生了抗體。挖到蛇窩和毒蠍子是楊怡鑫最害怕的事,這時她就想辦法重新開闢通道,等蛇蠍走後再返回繼續作業。“遇到的困難足夠多,就覺得沒有困難了”,這是她成長的切身體會。

搬物資、設場地,男兵乾的基礎性工作女兵們一樣不落。張華傑坦言:“選擇戰鬥崗位,就是選擇挑戰自我,不會的工作可以學,不足的能力可以練。現在,我也能獨當一面。”

自今年5月底部署到任務區以來,3名女掃雷手在“藍線”雷場上合計已清排地雷近200枚。嚴格遵守標準規範的掃雷作業程式,她們已經消除了初次直面真實地雷的恐懼;憑藉堅忍不拔的精神不斷攻堅克難,她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支撐你們執行維和掃雷任務的動力是什麼?”面對提問,楊怡鑫的回答真切而又樸實:“代表中國軍人走出國門是種榮耀。作為女兵走上戰鬥崗位,為維護世界和平貢獻力量,我們特別自豪。”

專業越來越精通、工作越來越順暢、成果越來越豐碩……鏗鏘玫瑰雷場顯身手,她們始終不忘初心和夢想——掃除邊境雷患,讓當地人民過上和平美好的生活。回想起初到黎巴嫩,第一次從營區到“藍線”雷場路上的所見所感,巾幗掃雷手們記憶猶新,但現在再談起這段經歷,她們臉上已然多了幾分從容。

本文刊於2019年11月11日《解放軍報》

“04”版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土耳其終於撕下偽裝,炮彈砸向敘北村莊,美軍沿公路快速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