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早已不是冷兵器的時代,高階戰爭武器成為展現國家綜合戰力的最直觀因素。
紅旗對空導彈、鷹擊反艦導彈、東風-41洲際導彈等等,這些都見證了中國現在日益強大的軍事力量。而每當談論到中國的導彈研究問題時,自然會記起他,導彈飛控專家謝光選。
謝光選,擁有察納雅言、從善如流、當守則守、當改則改的氣度和胸懷;是中國著名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世界聞名的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他是中國戰略導彈與運載火箭技術創始人之一。
謝光選這個名字是他的父親謝哲孫所起,寓意是希望兒子以後在人生道路上選擇一條光明大道。而謝光選也是沒有辜負父親的殷切希望,在中國火箭導彈事業上越走越遠。
中國軍事工業在現在無疑是一條光明大道。但在謝光選剛剛接觸到軍工業的時候,卻是一條舉步艱難的“羊腸小道”。
1942年謝光選考入重慶兵工學校大學部,正式接觸到“火箭炮彈”。可那時正處於抗日戰爭時期,國內經濟文化環境非常糟糕,別說一枚屬於自己國家的“本土”導彈,便是最基本的炮彈,其核心技術都不成熟。想在這方便開闢一條光明大道,其難度可想而知。
可是,謝光選卻是硬生生將中國導彈事業的“羊腸小道”撐了起來。
在大學五年的沉潛學習,終於在瀋陽兵工廠大展拳腳。1950年謝光選領導研製出了中國第一顆反坦克火箭,併成功運用到了抗美援朝的戰場上,藉此,一炮成名。那顆導彈也因此被稱為“謝光選炮彈”。
緊接著,謝老在與錢學森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國仿製蘇聯的第一代地對地導彈“東方”一號順利升空。這使得中國在導彈技術方面邁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東風壓倒西風,扶搖而上九萬里”,DF-2研製成功。
中國導彈事業正走得順風順水的時候,中蘇關係突然惡化,赫魯曉夫對毛主席說道:“蘇聯不能給中國提供原子技術。”就在“東風”二號準備研究那年,1960年,蘇聯甚至撤走了所有的對華援助專案和技術專家。這一下子使中國軍事發展陷入停滯階段。在這時,謝光選臨危受命,擔任起了DF-2號研製專案的總體設計師的使命。
僅憑藉著對DF-1號的研究,謝光選一夥人便展開了一場艱難異常的攻堅戰。
如何提高射程,如何減輕火箭總量,如何將導彈舵支架放到舵圈裡面……一個一個的技術問題擺在謝老面前。不僅如此,三年自然災害,使的中國物資極度匱乏,研製條件極度惡劣。謝老一行人就在此環境下展開了緊鑼密鼓地研究。
1964年,東風二號在酒泉發射成功。兩年!謝老率領科技團隊僅花費了兩年時間,便攻克了這一世紀難題,完成了“本不可能”完成的創舉,使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後的第三個擁有核彈的國家,並翻開了中國核彈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1978年,謝光選憑藉著一生對中國火箭導彈事業無可比肩的貢獻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1年,又被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2016年2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謝老先生一生貢獻頗多,不愧為國之棟樑,國家能有如此人才,還能不繁榮鼎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