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關於印度的軍備,人們的通常印象就是常出漏子。比如中國產航母遲遲不能服役,阿瓊坦克造了幾十年最後不了了之。而在2019年5月,印度陸軍發出警告,說國營兵工廠委員會(OFB)生產的彈藥品質太差,在戰場上發生大量事故,不但造成驚人“人員傷亡和裝置損壞”,還導致印度陸軍失去信心。作為已經掌握了核武器的印度,為何在小小的彈藥上事故不斷?就讓老巴來為您解讀。

事故頻繁:從炮彈炸膛,到倉庫大火

2017年5月,印度從美國購買了兩門先進的M777火炮,卻在當年9月發射印度中國產155毫米炮彈的時候發生炸膛,2門昂貴的武器僅剩1門。事實上,這是幾個月內印度中國產155炮彈的第三次炸膛事故。首次是在中國產丹奴士榴彈炮試射時炸膛,當時印度軍方把黑鍋扣給中國,說什麼“因為大炮用了中中國產的軸承才出事”。第二次用了全印度產的裝置,依然炸膛。而第三次,把美國的火炮也給炸了,這總賴不到中國頭上,實際就是印度彈藥的問題。

印度出問題的可不光是155毫米彈藥。2019年2月,印度陸軍防空部隊在進行實彈射擊時,L70防空炮(口徑40毫米)發生炸膛,導致5名官兵重傷,事故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彈藥品質。而印度裝甲部隊T72和T90坦克所裝備的125毫米炮彈,在過去五年發生過40起高爆彈發射事故。此外,如105毫米榴彈炮、130毫米加農炮等都是很容易出事的彈藥。面對頻繁發生的事故,印度官兵都很崩潰,而應該負責的印度國有軍械委員會(OFB)並沒能拿出合理的解決辦法。為此,印度軍隊只能採用最笨的方法自救:儘可能不用這些彈藥。哪個型號的彈藥出事多,就暫時停用;迫不得已要用時,也避免以最大射程發射。

但光不用還不夠,存在彈藥庫的彈藥也會出事。最著名的一個案例,是“五三一大爆炸”,發生在2016年5月31日凌晨1點30份左右。當時,位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中央彈藥庫發生爆炸。這個彈藥庫是印度最大的彈藥中心,也是亞洲第二大彈藥中心,存放的武器,從最基礎的AK47槍彈,到先進威武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據稱,爆炸一共發生了兩次,一些軍官在事故發生後衝入火場企圖搶救寶貴彈藥,從而發生傷亡。一共有19人死亡,另有不少傷者。在媒體釋出的視訊畫面上,爆發引發的火光沖天,將深夜造得明如白晝。雖然當時曾懷疑是有人故意破壞,但近來軍方將領表示,事故是由彈藥庫內的某種反坦克地雷裝填炸藥品質不過關而導致的。

2018年5月,一名印度官員在旁遮普邦帕坦科特附近的彈藥庫進行例行檢查時被炸死,罪魁禍首是L-70高炮的中國產炮彈。2018年11月,中央彈藥庫再次發生大規模爆炸。當時彈藥庫的所屬人員正在處理未使用的彈藥,卻引發劇烈爆炸事故,造成6人死亡,18人受傷。據國防部的官員評價,這次事故的元凶還是中國產L-70型高炮所用的彈藥。事發時印度的軍事技術人員正在處理這些未使用的彈藥,卻因為處置方式不合理,最終導致爆炸事故。而印度軍隊每年都會造成高達數十起的炮彈爆炸事故,可謂觸目驚心。

供不應求:從美蘇伺候,到10日投降

如果說彈藥事故頻繁讓人受不了,那麼彈藥供應不上又如何呢?印度陸軍這方面也老掉鏈子。早在1999年,印巴兩軍在克什米爾的卡吉爾地區發生衝突。面對千人規模的親巴武裝分子,印軍火力全開,由此竟然造成了彈藥不足。之前印度從中國產彈藥廠AFK訂購了4億多發5.56子彈,結果只生產出2億多發,而且品質嚴重不過關。前方戰火吃緊,印度方面緊急從以色列進口了5000萬發北約制式5.56子彈。可是這筆生意受到美國的干預,最後只完成了四分之一。沒法子,印度只得又從羅馬尼亞進口了10萬支前蘇聯AKM和配套彈藥,這才在“兩大軍事集團”的扶持下打贏了這場衝突。

這種短缺的情況,在20年後的今天並未得到改善。印度權威報道指出,印度國家兵工廠委員會(OFB)壟斷了印度陸軍彈藥的生產。但其只能滿足軍隊約10%的彈藥需求。現在印度軍方的彈藥需求量,存在高達73%的缺額。印度軍方認為,他們需要儲備能應付20天激烈戰鬥的彈藥,還打算在2019年把這個儲備量增加到40天。但是現實很殘忍。在2013年,印軍的170種彈藥中,只有不到50種足夠對付20天的激烈戰鬥。而到2016年,符合要求的彈藥只剩下30多種。按照印軍2017年的評估,很多彈藥的儲備量不夠應付10日所需,以至於印度媒體吐槽說,我們打10天就得乖乖投降。

癥結之一:裝備繁雜,造不如買

無論從歷史還是現狀來說,印度都堪稱一個軍事強國。早在19世紀初,印度就在英國殖民政府指導下建立了最早的兵工廠,至今已有二百年曆史。20世紀50年代,印度又從蘇聯引進了7.62毫米子彈的生產線。在造彈藥方面,印度是有傳統的。整體國力上,印度是一個十幾億人口,GDP排名第七的大國,擁有一百多萬大軍和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年度軍費500多億美元,正在超法趕英。這樣一個強國,怎麼會連彈藥都造不好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首先一點就是印度的武器是著名的“萬國造”。印度獨立前是大英帝國最重要的殖民地,印軍基本是全套英式裝備。在20世紀40年代獲得獨立後,印度不但保持了和前宗主國英國的良好關係,而且一躍成為“發展中國家領袖”,成為美蘇兩大陣營競相拉攏的熱門角色。這樣一來,印度在武器裝備上,一直有充足的海外市場可供選擇。北約和華約的武器裝備都是成熟的體系,品質可以保證,價格還不貴(畢竟當時都在拉攏印度)。這就使得印度始終有充足的洋貨可供選擇。相對來說,中國產槍械品質一般,成本也未必能低,還容易出紕漏,印軍自然不喜歡。

這種狀況至今依然。根據2018年左右的一條訊息,印度計劃從海外購入74萬多支新型突擊步槍、1.65萬支輕機槍、5719架狙擊步槍、7.24萬支新一代突擊步槍和9.39萬支新型卡賓槍,這近百萬槍械的合同價值總和達到了2046億盧比,合人民幣約200多億元。要知道印度的陸軍總人數也就是百萬人左右。

正所謂東西多了挑花眼。印度有如此充足的進貨源,他們的部隊基本上看什麼好上什麼。至今印度士兵手中的槍炮武器,依舊是五彩斑斕,哪國都有。而槍炮型號的不一,又造成了彈藥制式的不一,為本國統一生產增加了難度。為此,印度軍方奉行“造不如買”。反正軍費充足,花錢從外國進口成熟彈藥,從價效比上,比自個吭哧吭哧生產的好用的多。

花大錢去買彈藥,這種行為從短期來看確實有助於更經濟、更快捷地獲得優質彈藥,但長遠來看,等於是用自己軍隊的訂單幫助外國軍工企業發展業績,對於印度本國軍工企業而言卻是搶奪了發展的資源。也因此,印度國內兵工廠的水平得不到提高,技術裹足不前,經驗磕磕巴巴。而這種影響,反過來又進一步削弱了印度國內兵工廠的市場競爭力,從而造成惡性迴圈。

相反,印度的核武器發展受到聯合國五常的一致反對,幾乎是全靠自力更生。結果雖然一路艱險,反而走得踏踏實實。現在世界上嘲笑印度彈藥、火炮的人不少,嘲笑印度核武器的沒幾個。由此可知,求人不如求己,實在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所謂“國防市場化”是支撐不起大國安全的。

癥結之二:肥缺燙手,中飽私囊

“造不如買”的惡果,印度軍方和政府已經體驗得很多了。雖然在平時裡,良好的國際關係使得印軍進口武器渠道很多,但到關鍵時刻,卻可能被對方坐地起價,從而受制於人。例如在2015年印度向俄羅斯訂購6萬多發坦克用穿甲彈,就被狡猾的毛子漲價20%。而前文說到的1999年印巴衝突中美國乾脆直接阻撓了以色列子彈運入印度。真正打起仗來,彈藥供應不上是要亡國的。所以印度政府最近這些年來,其實對自主研發武器彈藥還是挺看重的,撥出了大筆經費進行相關運作,然而結果不如人意。

這就又涉及到另一個層次的問題,那就是壟斷和腐敗。在印度,國內軍火的採購基本都是國家兵工廠委員會(OFB)旗下的企業來生產,而軍事科技的研發則是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包攬。OFB擁有40餘家工廠,年營業額約近2000億盧比。作為印度百萬大軍的主要武器和彈藥供應商,得到政府支援,過著非常滋潤的日子。然而訊息人士則表示,靠著這種得天獨厚的壟斷地位,OFB缺乏必要的品質控制和品質保證。反正,武器研發和生產就算出現紕漏,花的也是納稅人的錢,負責人並不會因此受到相應的損害。一個關係到國家安全戰略的機構,被印度高層給變成了官僚主義盛行的機關。原本應該在外國軍工企業競爭下枕戈待旦,自力更生,奮起直追,現在卻變得優哉遊哉,只需要敷衍著既定計劃,就可安然度日。所謂的中國產,也變成了引進外國技術,然後由本國企業進行粗加工這樣一種模式。因為缺乏問責機制,印度官員們失去了把軍工做好的動力,權力尋租帶來的個人收益對他們更有吸引力。

印度的網民們對此也非常無奈。他們將OFB這種行為與公務員的腐敗相提並論,建議應該把國防部的供應商都送進監獄。而印度政府和軍方也正在採取措施,他們準備引入印度民營企業的競爭。印度民營企業過去長期是外國企業和國有企業下的“第三等身份”,很難獲得競爭機會。現在,印軍希望在未來10年和民企就各型彈藥的供應問題達成合作協議,總值超過30億美元。這樣,一方面能夠刺激下國企的酒囊飯袋們,讓他們注意品質,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民營企業增長就業,啟用經濟。政府鼓勵民企生產的彈藥,包括30毫米高爆、125毫米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T72和T90坦克使用)、122毫米火箭炮彈、23毫米高射炮彈藥等。

對於印度民企而言這當然是極大的利好。但是長期受到壓制的印度民企,在所謂市場化環境中,到底能否真正扮演這個競爭角色,其實誰也沒把握。為了從較低的技術基礎上完成任務,印度民企可能會與外國軍工企業進行深化合作。但以印度人的懶散,這種合作會不會變成合同外包,印度企業不去花費金錢和精力真正升級技術,而只是靠居中賺差價?這也是印度政府和軍方需要未雨綢繆的。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打扮完全復刻美軍,烏克蘭特種兵彪悍無比,看上去比俄羅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