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報道稱,這枚沒有裝備戰鬥部的“民兵-3”導彈於北京時間10月2日16時13分從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
美國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司對外強調稱,此次試射不是對國際熱點事件或地區衝突的迴應。美國軍方表示,導彈飛行距離約為6700公里,併成功擊中位於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瓜加林環礁地區的目標。
據了解,美國軍方會定期進行“民兵-3”型洲際彈道導彈的抽檢試射,今年已進行過三次試射。在2018年夏季,該型號導彈還曾試射失敗。
LGM-30G"民兵3"戰略彈道導彈,是美國的一型固體洲際彈道導彈,研製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於20世紀70年代正式服役。作為上一代"民兵2"的改進型,"民兵3"對於再入階段的效能做了大幅改進,成為美軍第一型裝備了分導式多彈頭的地對地戰略彈道導彈。
1964年,"民兵3"導彈開始專案論證。於1966年開始全面研製工作。1968年至1970年共進行25次試射,其中成功17次,失敗8次。
1970年6月,"民兵3"導彈正式開始服役。1978年11月,該型導彈結束生產。
"民兵3"導彈主要由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過渡段以及導彈頭部組成。一、二級與"民兵2"導彈基本相同,第三級直徑較"民兵2"加粗至1.32m。導彈頭部包括末助推級推進艙、制導艙、彈頭釋放倉、彈頭、突防裝置和整流罩。整流罩底部直徑1.32m,長2.7m,品質約65kg,在導彈發射飛出大氣層後,藉助兩臺助推小火箭與母艙分離。導彈最初採用MK-12型彈頭,後期改裝了具有打擊多目標能力的MK-12A型彈頭,佈局更為合理,威力與命中精度也有明顯提高。
與"民兵2"導彈相比較 ,"民兵3"導彈為提高核生存能力,整流罩材料使用了鈦合金,加厚了一、二級級間段的鋁蒙皮,同時還在鋁製結構處大幅增加了鈦製件。
與美軍相同的是在10月1日,俄羅斯國防部也在其官方推特上釋出了一條俄軍從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進行“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的戰鬥訓練發射的視訊。據悉,洲際彈道導彈成功擊中了堪察加的目標,圓滿完成了任務。
“白楊-M”是蘇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研製的戰略導彈系統依舊處於戰鬥值班狀態。
“白楊-M”彈道導彈成為現代化的武器系統,其主要優勢是它在穿越敵方反導彈防禦體系時的飛行和作戰穩定效能。首次使用的3臺巡航固體燃料發動機功率強大,這不僅可增加導彈戰鬥部的重量,也可使導彈能夠比其它俄製導彈以更快的速度飛行,大大縮減導彈在軌跡主動段中的時間和高度,同時,數十臺輔助發動機、操縱儀表和裝置使這種快速飛行很難被敵方預料到,從而極大地提高克服敵各種反導彈防禦系統的能力。是導彈防禦系統的剋星。
雖然,在所有的“白楊-M”彈道導彈試射中美國的偵察衛星都極力進行跟蹤,但據俄專家估計,美國人至今也不明白,該導彈是如何“跳過美電子監測儀器監督系統的。即使美國人事先也接到了這一導彈系統的戰術技術性能引數,但他們也未搞清這一問題。看來,俄在新型武器系統中專用技術的使用不僅僅限於導彈的重量和體積指標上。
“白楊-M”彈道導彈上安裝有準確的引導和控制系統,由於在這一系統中採用了新技術,“白楊-M”彈道導彈的核武殺傷因素極為穩定,導彈完全沒有對電磁脈衝的敏感性,可以毫無問題地發射、飛行並最終擊中地球另一端的目標。
“白楊-M”彈道導彈又一個突出的效能是它可以與任何發射裝置進行統一配套。該系統可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無需專門建立新的發射裝置,該導彈完全可與現有的作戰指揮和通訊系統相容匹配,這可使導彈系統裝備部隊的費用減少一半以上。據稱,接納這一新型武器系統,只需在發射井中安裝30%的新裝置,其餘的稍加改裝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