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水雷戰法”的奠定

日俄戰爭前,日本聯合艦隊“水雷戰法”(日語水雷指的是魚雷)主要依據1901年制定的《海戰要務令》。當時日本的小型驅逐艦和魚雷艇排水量都不到400噸,使用的是“朱式魚雷”。這種魚雷是仿製德國的“白頭”魚雷,最大射程只有600米,遠端作戰能力極差。

因此“水雷戰隊”從不和“主力艦隊”一起作戰,而是隻在兩種場合使用魚雷艇:一是開戰前,以“水雷戰隊”對停泊在港內的敵艦進行偷襲,甲午戰爭中夜襲威海衛,日俄戰爭中偷襲旅順口都是開戰前偷襲的成功戰例。再就是在“主力艦隊”決戰結束後的夜晚對敗退中的敵艦實施追擊,清掃戰場殘敵,最著名的戰例就是對馬海戰中雷擊俄艦隊殘部。

日俄戰爭之後,隨著魚雷效能的提高,小艇也有了同大艦對抗的實力,這時驅逐艦開始走上歷史舞臺。如此以來,“水雷戰隊”和“主力艦隊”各自為戰的戰法就過時了。於是在1912年,軍令部對《海戰要務令》進行了修改,成立同“主力艦隊”一通行動的常設水雷戰隊。每隊轄1艘旗艦,12艘驅逐艦(4個驅逐隊)。

一戰後期日本的“磯風”級驅逐艦

一戰後“水雷戰法”的發展

第一階段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形勢又發生了變化。當時的戰列艦如日本的“長門”級、美國的“科羅拉多”級、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已經裝備了16英寸(406毫米)主炮,其最大射程到了30000米。老式的14英寸(356毫米)、15英寸(381毫米)主炮經過增加仰角改裝,射程也達到了20000米以上。而此時日本海軍裝備的“六年”式533毫米魚雷彈頭裝藥200公斤,最大射程只有15500米/26節,極速射程為7000米/36節,軍艦很可能在發射魚雷之前就被重炮擊沉。

美國“科羅拉多”級戰列艦

於是在1919年,橫須賀工廠造兵部在“六年”式魚雷的基礎上研發的新式魚雷正式服役,命名為“八年”式魚雷。“八年”式魚雷口徑增大到610毫米,是當時世界上口徑最大的魚雷,全長8.415米,重2.4噸,彈頭裝藥345公斤。動力採用壓縮空氣發動機,最大射程20000米/27節,極速射程10000米/38節。

隨著新型魚雷的研製成功,日本海軍的“水雷戰法”也跟著與時俱進。1920年,軍令部對《海戰要務令》進行了第2次修訂。按照日本海軍對美作戰的構想,第1艦隊(主力部隊)以戰列艦部隊第1戰隊為基幹,負責決戰日的重炮轟擊。配屬第1艦隊的第1水雷戰隊負責戰列艦的前衛和決戰後夜襲擴大戰果。第2艦隊(前線部隊)以戰列巡洋艦部隊第4戰隊和重型巡洋艦為基幹,負責前敵接觸和夜戰。配屬第2艦隊的第2水雷戰隊在決戰前對敵方主力進行夜襲,削弱其力量。

第1、2水雷戰隊旗艦由配備了偵察機的5500噸級輕巡洋艦(一般是“川內”級和“長良”級)擔任。擔任旗艦時,需要搭載戰隊司令部,設首席、水雷、炮術、機關等不同名目參謀5-6人,其他軍官17-19人,司令官一般為少將。

戰鬥開始時,水雷戰隊旗艦應位於編隊最前方,以主炮火力為驅逐艦提供掩護,在美國艦隊外圍創造突破口,同時以自己裝備的魚雷攻擊。在夜戰時,旗艦還要不惜暴露自己,冒著被敵艦集火攻擊的風險,用艦上裝備的90釐米探照燈為全隊提供照射支援。二戰中,不少日本巡洋艦因此被擊沉。

第二階段

1926年,吳工廠引進英國白頭公司技術對“六年”和“八年”式魚雷進行改進。1928年,610毫米的“九零”式研發成功。1929年,533毫米的“八九”式也研製出來。這兩型魚雷最大航速達到了46節,36節時的射程也提高到了15000米和10000米。

於是軍令部對《海戰要務令》進行了第3次修改,水雷戰隊被定位夜戰部隊主力,要求“驅逐隊在一般情況下對敵施以猛烈果斷的襲擊,以夜間祕密逼近,近距離攻擊為宗旨。”

小插曲

由於《華盛頓條約》沒能實現“對美七成軍力的目標”,日本海軍無法逆轉噸位上的劣勢,就只能在訓練上做文章,指望以提高兵員素質和操作熟練度來抵消對方的優勢。“月月火水木金金”式的常年苦練被當成了制勝法寶。日本明治維新之後,開始用“日月火水木金土”這七曜來代替從星期天到星期六的一週。“月月火水木金金”的意思就是沒有代表星期天的“日”和代表星期六的“土”,每個星期無休無止地訓練。這一“海軍精神的典範”還被譜寫成了軍歌,甚至在戰後日本經濟復興時期,很多企業還用這首歌來激勵員工。與其相比,當今“成功人士們”鼓吹的“996”精神其實是小巫見大巫。

“水雷戰法”巔峰

雖然“八九”和“九零”式魚雷的效能得到了提升,但是離戰列艦16英寸主炮30000米的射程還有不小差距。由於當時的魚雷使用的都是溼式熱動力,以壓縮空氣為氧化劑。壓縮空氣在燃燒室中與燃料充分混合,點燃後產生高溫高壓氣體推動內燃機工作。因為空氣中氧氣含量只佔21%,所以燃燒效率不高,魚雷的射程和航速都受到了限制。另外沒法利用的氮氣和惰性氣體不溶於水,從魚雷尾部排出時還會造成大量氣泡,暴露航跡。

要顯著提升魚雷的射程,就必須增加燃料和氧化劑的量,從而導致魚雷直徑和長度增加。要讓魚雷在35節時射程達到30000米,口徑得超過28英寸(711毫米)。英國和美國認為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無法實現,於是在1930年《倫敦條約》後建造的巡洋艦開始致力於提高主炮的威力,而不再裝備魚雷。但是日本海軍由於在主力艦數量上受限處於劣勢,只能通過魚雷“以小博大”來實現逆襲。再加上之前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的成功戰例,所以堅決貫徹《海軍要務令》裡的“水雷戰法”,繼續努力提高魚雷的威力和射程。

1928年,大八木靜熊造兵少佐提出一個新思路,以液態氧氣作為阻燃劑。這想法英美等國此前就嘗試過,但純氧和可燃物的混合性質極不穩定,點火後很容易發生爆炸,沒法解決這個瓶頸問題不得不放棄。日本人為了海軍的逆襲,沒被困難嚇倒,孜孜不倦的鑽研終於獲得了成功。1931年,吳廠水雷部的技術人員發現,汽油抗爆劑對氧氣和燃料混合物的反應能起到穩定作用,而如果先以50%氧氣和50%空氣的混合氣體點燃燃料,再輸入純氧進行燃燒,發生爆炸的機率會大大降低。

1933年,新型氧氣魚雷試射成功,定名為“九三”(神武紀年2593年)式610毫米魚雷,並於1935年裝備部隊。“九三”魚雷長9米,口徑610毫米,重2.7噸。雷頭內炸藥量為490公斤。最大射程40000米/36節,極速射程20000/50節。這下完全可以在戰列艦16英寸主炮射程外進行雷擊,“美畜”顫抖吧!

大殺器“九三”式氧氣魚雷

氧氣魚雷研製成功,使得軍令部“漸減邀擊作戰”的決戰方針基本確定。“漸減邀擊”採用四面包圍攻擊的戰術:夜戰部隊將在馬紹爾群島以東迎擊美國艦隊。

馬紹爾群島的位置

開始由4艘“金剛”級高速戰列艦(支援隊)和4艘“高雄”級重巡(直率隊),以主炮從前後方突破美國艦隊的外圍防禦。隨後由第5、6、7、8戰隊的12艘重巡(“妙高”級、“最上”級、“利根”級、“伊吹”級)從四個方向發動第一輪氧氣魚雷攻擊,以擴大突破口。外圍美艦被消滅後,4艘輕巡率第1、2、3、4水雷戰隊接近目標,發動第二輪雷擊。整個“漸減邀擊”將使用超過1000枚氧氣魚雷!“魚雷飽和攻擊”將最大限度削弱美國主力,為主力艦隊決戰創造勝利條件。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時間僅僅過去了幾年,誰知道到了二戰時,太平洋戰場居然變成了航空母艦的天下。艦載機的大規模使用,使軍艦的攻擊距離從16英寸巨炮的30000米,延伸到了數百海里。

面對無處不在的美國飛機,聯合艦隊的大動作也變得無處遁行,龐大的美國航母特混編隊到了晚上就會同聯合艦隊脫離接觸,根本不給日本人夜戰貼身肉搏的機會。“美畜”這種毫無武士榮譽感的戰術,讓日本“水雷戰隊”只有望洋興嘆,除了第一次所羅門海戰等幾次寥寥的戰績,就再無發揮的機會。

被日本海軍幾十年來視為克敵制勝法寶的“水雷戰法”徹底失敗,同聯合艦隊一起,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讓我們凝望天空,向翱翔在天際的戰鷹,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