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在二戰中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併成為美國等大國海軍控制世界海洋的最重要戰艦。航母的服役週期很長,搭配的艦載戰鬥機可能不止一種,中國海軍遼寧艦和中國產航母都採用了沿襲自蘇-33的殲-15雙發重型艦載戰鬥機,而“海四”則無定論,一個問題來了,艦載戰鬥機必須要雙發嗎?
大家都知道,美國海軍現在服役的艦載戰鬥機,是F/A-18E/F“超級大黃蜂”,及其衍生的EA-18G“咆哮者”電子攻擊機。
在F-14“雄貓”重型艦載戰鬥機退役後,在F-35C全面服役之前,“超級蟲”一家獨大,還在繼續生產,和F-14一樣,F/A-18家族也是雙釋出局的,不過使用的是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雖然“超級蟲”上的F414渦扇發動機的最大單臺加力推力,已經達到了近100KN,比很多大推力渦扇,如法國Phantom2000用的M53,“斯貝”MK202還大。
圖片:F-35C和F/A-18F
雙釋出局被認為適合艦載戰鬥機,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是適合在遠離海岸線的海上飛行,對於所有飛機來說,最危險的機械故障就是發動機空中停車,雙發艦載機如果有一臺發動機空停,另一臺發動機仍然可以把艦載機帶回航母,畢竟在遠洋航行中,不像陸地一樣隨時會有備降機場的。
圖片:F-14攔截圖-142
但是,雙釋出局也有不少侷限性,兩臺發動機的重量,顯然要比一臺發動機重不少,以“超級蟲”用的通用電氣F414而言,乾重達到了1.1噸,而F-35C用的F135發動機,不過是1.6噸重,所以全內油的F-35C,作戰半徑可達1277公里(690海里),而總推力佔優,掛滿3個副油箱的超級蟲,反而只有1000公里出頭。
圖片:F-35C試射AIM-120C
應該說,美國海軍這一回沒有搞特殊,和空軍、陸戰隊使用同樣的單發F-35系列戰鬥機,也是因為單臺F135推比10一級發動機的效能已經足夠強了。
而在上世紀70-90年代,美國航母上的艦載戰鬥機,從F-4“鬼怪II”再到F-14“雄貓”和F/A-18“大黃蜂”都採用雙釋出局,也是因為當時艦載戰鬥機已經具備超視距作戰能力,為了攜帶更重的雷達、空空導彈等武備,一臺發動機推力不夠情況下,兩臺來湊,並非完全是出於安全考慮。
圖片:雙發機型安全只是一方面
在上世紀50年代戰鬥機進入噴氣時代後,美國海軍在50-70年代有很長一段時間,航母甲板上是單發艦載戰鬥機佔據了主力位置。
從美國海軍第一種超音速艦載戰鬥機——沃特F-8“十字軍戰士”,再到同時期發展的輕型艦載攻擊機A-4天鷹,再到替代“天鷹”,由“十字軍戰士”發展而來的A-7“海盜II”,都是生產量很大的單發主力艦載機,“海盜II”甚至服役到了海灣戰爭之後,同時期服役的雙發艦載機中,也只有格魯曼A-6“入侵者”的服役週期比較長一點。
圖片:A-4和F-8
而法國海軍在現在的夏爾.戴高樂號核航母及其配套的陣風M艦載戰鬥機服役之前,幾十年的時間裡,2艘克萊蒙梭級常規動力航母,長期使用單發艦載戰鬥機組合,制空戰鬥機是從美國引進的F-8E,艦載攻擊機是達索研發、生產的軍旗IV和其改進型超軍旗,超軍旗甚至服役到前幾年才退役。
圖片:克萊蒙梭級航母上的F-8和軍旗IV
所以說,航母艦載戰鬥機並不一定要雙釋出局,單發推力管夠、可靠性夠出色,是完全可以的,事實上,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謀劃中國產航母時,也曾計劃讓當時研發階段的沈飛殲-13甚至是殲-7改進型做艦載機,都是單發機型,如果我們沒有引進蘇-27和蘇-33,也許現在單發的殲-10艦載型也已服役了。
圖片:殲-13艦載機模型
而F-35C以外,目前各國發展的新型艦載戰鬥機中,還有一種也是單發的,那就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光輝”艦載型,我們的南亞鄰居,已經看穿了一切。
- 甲板堆滿戰機,官兵面向沉船行注目禮,美航母打破紀錄僅一步之遙
- 印度中國產艦載機完成首次航母起降 悲劇的是它很可能無緣裝備海軍
- 中國海軍迎來“咆哮鯊”殲-15D?可獵殺隱身戰機,讓航母戰力倍增
- 本想露個臉,結果露了屁股:俄戰機飛行表演中,機翼部件解體脫落
- 二戰德國唯一的航母齊柏林號,如果建造完工會有多強戰鬥力?
- 光輝戰機成功登上航母,印度軍迷得意地提問:殲10能做到嗎?
- F14戰機運送軍官,艙蓋突然不翼而飛,飛行員檢視後座空無一人
- 繼成功著艦之後,LCA從航母上滑躍起飛,亞洲首款原創艦載機面世
- 印度“光輝”成功起降航母,是一次體面葬禮:飛行半徑才200海里
- 誰是世界第二航母大國?美專家丟擲報告,競爭國家竟然有四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