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PL-1,俄羅斯K-5M的仿製型號,株洲造,雷達波束制導,配給殲-5和殲-6的一些全天候改型使用,總產量超過1000枚,1970年停產,這種導彈使用條件苛刻,沒有實戰價值。

PL-2,爺爺輩導彈,1958年中國軍隊撿到幾枚未爆的AIM-9B,送給俄羅斯仿製出K-13,然後俄羅斯再提供給中國,進一步仿製出PL-2。

1966年中國的殲-7發射一枚PL-2-15擊落美國火蜂無人機,1967年PL-2正式量產,1970年株洲的第二條生產線量產,PL-2的服役比美國落後11年。

PL-2採用硫化鉛導引頭,是典型的第一代空對空導彈,其仿製原型K-13在越南命中率大概在10%左右。

PL-2甲,株洲廠推出的小改型,效能略有提高。

PL-2乙,採用氮氣製冷硫化鉛導引頭,達到第二代空對空導彈的技術水平,不過因為技術條件的限制延誤到1981年才投入量產,效能相當於美國的AIM-9D/E,比美國落後了至少16年。

PL-3,PL-2技術上研製的高空高速改型,略微放大,原計劃配給殲-8使用,但因效能提高不大所以整個研製計劃在80年代初取消,殲-8最終配備的導彈是PL-2乙。

PL-4,在繳獲的AIM-7D基礎上研製的導彈,計劃採用紅外/半主動雷達雙頭設計,分為甲乙兩型,一種採用紅外頭,一種採用雷達頭,因為技術基礎不足效能落後且受到引進的“阿斯派德”的衝擊而在80年代初下馬。

PL-5,跟PL-4一樣分為半主動雷達制導的PL-5A和紅外製導的PL-5B,其中PL-5A於1983年下馬,而PL-5B是正經的中國產第二代紅外格鬥彈,從60年代開始研製,一直到1986年PL-5B定型,是世界上研製時間最長的空對空導彈,採用氮氣製冷硫化鉛導引頭,但具備離軸發射能力,效能相比PL-2乙有所提高,大體相當於美國二代晚期的AIM-9J,比美國同類裝備落後14年。

PL-5定型的年代中國已經引進效能先進的怪蛇3導彈,因此PL-5及其後續型號長期以來一直都是以低端導彈的面貌出現,殲-8II很長一段時間的典型掛載方式就是兩枚PL-8搭配兩枚PL-5。

PL-5C,該彈是利用PL-8導彈上的成熟技術對PL-5B進行改進的產品,1991年開始研製,1999年定型,採用氮氣製冷銻化銦導引頭,是具備全向攻擊能力的第三代格鬥彈,效能接近於美製AIM-9L,離軸發射角20度,最大過載40G。

PL-5D,2002年開始研製,定型時間不詳,在PL-5C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換裝了最新的雙色四元紅外導引頭,離軸發射角35度,效能已經優於大多數三代紅外格鬥彈。

PL-5E,PL-5C出口型,隨殲-7出口至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等國。PL-5EII,PL-5D出口型,隨梟龍出口至巴基斯坦等國。

PL-6,計劃中的中國產高效能紅外格鬥彈,外形與PL-5類似,研製目標應該是AIM-9L,但因為技術要求太高而下馬。

PL-7,特許生產的法制魔術1導彈,屬於典型的第二代紅外格鬥彈,採用氮氣製冷硫化鉛導引頭,具備離軸發射能力和高機動性,國內沒有裝備,出口到孟加拉等國。

PL-8,目前仍然擔當主力的中國產第三代紅外格鬥彈,仿製自以色列怪蛇III,1982年簽訂引進協議併購買1500枚,1989年獲得生產許可證並正式定型為PL-8,但因為部分引進部件的效能問題和小錢錢的問題沒有量產。土鱉開始在PL-8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研製出PL-8A,效能有了很大提高。PL-8A於1993年定型,1994年開始量產,成為近年我空軍主力格鬥彈。

PL-8採用氟製冷銻化銦導引頭,離軸發射角20度,而PL-8A改用二元紅外導引頭,離軸發射角提高到35度,抗干擾能力也進一步提高。

2002年,得到進一步改進的PL-8B定型,PL-8B採用四元紅外導引頭,效能已經達到三代格鬥彈的一流水平,但與AIM-9X這一類採用紅外焦平面成像導引頭的正經第四代格鬥彈還是存在代差。

PL-8系列可能還存在使用128X128單元紅外焦平面導引頭的型號,但具體情況未知。

PL-9,在PL-8基礎上研製的出口型產品,在保留了PL-8大部分彈體結構的同時,採用了類似於“響尾蛇”彈翼。該彈1989年量產服役,其後又於1995年開始研製改進型PL-9C,PL-9C採用四元紅外導引頭,效能與PL-8B類似,少量出口至巴基斯坦,並供巴國的F-16掛載試用。

PL-10,神祕的中國產第四代空對空導彈,採用長杆彈體邊條翼設計,類似於AIM-132阿斯拉姆,研製計劃從2004年開始,目前進展不詳,已知國內已經研製出了2X128單元、128X128單元和256X256單元等多種紅外成像導引頭,因此PL-10的技術水平應當不低。

PL-11,是中國產第一種正式定型服役的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PL-11技術源自從義大利引進的“阿斯派德”導彈,採用了“阿斯派德”的導引頭+中國產HQ-61C的彈體設計,1987年開始研製,1992年在殲-8II上首次打靶成功,90年代中後期小批量生產並試裝備,2001年,改進後的PL-11A正式定型服役。

PL-11搭配殲-8H戰鬥機是中國產戰機中第一次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的組合,經過改進後的PL-11A加入了無線電指令制導,可以僅在末段才對目標進行照射,射程有所提高,技術性能類似於R-27ER。

殲-10服役早期曾將PL-11作為主要空戰武器,但更先進的PL-12服役後,PL-11便逐漸淡出視線,最近已經很少看到中國產戰機掛載PL-11的圖片出現。

PL-11系列傳聞中還有一種被稱為PL-11 AMR的型號,這種導彈採用了AMR-1主動雷達導引頭,但因為PL-12的存在顯然沒有繼續發展下去。

PL-11A最大射程75公里,彈徑208毫米,重220KG。

PL-12,中國產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1997年開始研製,2005年定型服役。PL-12是中國目前主要的超視距空戰武器,最先裝備與殲-8F戰鬥機,隨後廣泛裝備於殲-10、殲-11B等各個型號,其出口版本即SD-10已隨梟龍戰鬥機出口至巴基斯坦。

PL-12的導引頭技術源自於俄製9B-1103M導引頭,該彈研製過程中曾出現大量問題,但最終以極高的命中率完成了定型試驗。從2006年開始,PL-12B、PL-12C以及採用衝壓發動機的PL-12D等多個改進型號均開始研製,這些改進型號的出現將會進一步縮小中國產空對空導彈與世界先進型號的差距。

PL-12的效能介於AIM-120B與AIM-120C之間,該彈最大射程70KM,彈重180KG,最大過載38G。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美再無束縛,四年內將部署高超音速導彈,欲隨時打擊全球任何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