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蘭高地,位於敘以邊界,南北長60公里,東西寬20公里,中部最寬處約43公里,平均海拔約600米,比以色列平原高出300米,是敘、以爭奪的戰略要地。高地自有人居住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據考古曾是以色列王國一部分,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奧斯曼人等佔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隸屬法國委任統治地敘利亞,1941年敘利亞獨立後擁有戈蘭高地主權。
1948年以色列國成立,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佔領了埃及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和戈蘭高地。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在戈蘭高地以少御多,取得慘勝。1974年5月31日雙方達成協議,以色列軍隊撤離戈蘭高地東部狹長地帶,讓出庫奈特拉城,設了1.9至5.8公里的緩衝地帶,由聯合國派部隊進駐。
本塔爾山,戈蘭高地以色列和敘利亞邊界前哨,往東俯瞰,綠色以東地方是敘利亞境內平地,遠處山峰背後就是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僅有50公里路程。山下是第四次中東戰爭主戰場“眼淚谷”,如今廣闊的山谷中灑滿陽光、和平與安詳。
站在高地上向西可以俯瞰以色列加利利谷地,往西240公里就是耶路撒冷。戈蘭高地及東西兩側,以及埃及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都是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佔領的,至此對所謂“被佔領土地”有了直觀的印象。
藍色屋頂處,是以色列駐戈蘭高地的一個軍營。
本塔爾山保留有以色列軍隊過去的要塞,鐵板製作的人物剪影,再現當年戰鬥情景。要塞可以入內,門上有警示牌,裡面沒有燈光,路不平,沒有照明裝置遊客不要進入,於是作罷。
掩體、交通壕、炮塔殘部,穿梭其間體驗戰爭的氣息。
戰壕裡,學生聆聽當年戰爭的故事。
聯合國設定的觀察哨,時刻注視著敘以邊界緩衝區。遊客與與觀察員拍照留念。
山上道路兩側散佈著許多用廢軍火製成的藝術品,可愛的造型背後,訴說著這裡曾經歷過戰爭。
鑄劍為犁、換干戈為玉帛,陽光下和平真好!
“眼淚谷”,第四次中東戰爭主戰場,用坦克炮管制作的紀念碑。1973年10月6日戰爭爆發,因該日是猶太教中 “贖罪日”,所以又稱“贖罪日戰爭”。之所以選在贖罪日發動戰爭,是因為贖罪日是猶太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這天猶太教徒實行禁食,許多士兵離開崗位返家過節,以色列正處於一年中戰備最脆弱的狀態。經過4天3夜的激戰,以色列第7裝甲旅以不足百輛的坦克擋住了敘軍1個機械步兵師和1個裝甲師的兵力及700輛坦克的入侵,尤其在在第7旅的中央防區眼淚谷,以軍以50輛坦克抵抗敘軍500輛坦克,以軍將人類意志力發揮到極限,贏得了戰鬥的最後勝利,挽救了整個國家和民族。
戰場遺留的坦克殘骸。
敘利亞軍裝備的蘇制T-54/55主戰坦克。
以色列軍使用的百人隊長主戰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