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要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防禦者用它在關鍵位置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絕對是進攻者的噩夢。對於擁有漫長海岸線的國家來說,敵人常常從海上出現。所以火炮誕生後,各國都積極用裝備巨炮的海岸炮臺對付敵艦。

1381年,卡斯蒂利亞(西班牙前身)軍隊入侵葡萄牙。葡軍藉助岸防火炮擊退其海軍艦隊,保住了里斯本,成為岸防炮作戰的最早記錄。此後數百年火炮技術不斷髮展,岸防炮口徑越來越大,射程越來越遠,防禦也越來越強,成為一道獨特的戰場風景。

老式岸防炮臺

別看堅甲巨炮的戰艦在海上橫行無忌,一見到岸防炮就要氣短三分。無它,只因一門岸防炮能頂三門同口徑的艦炮,哪怕爺爺輩的老炮也能揍得戰艦滿地找牙。綜其原因:

一是海岸炮佔據了地利優勢。背靠大地母親,炮臺可以修的極為堅固,不受任何噸位限制,可以澆築十幾米厚的高標號混凝土裝甲,中間再夾上幾十釐米厚的鋼板。任何炮彈也休想攻破它,就算一般的原子彈也無能為力。

二是岸防炮射擊穩定性極好,不像艦炮那樣在左搖右晃中開火,精確性高得多。

三是岸防炮選位好,佔據戰場上最佳視野和角度,可以居高臨下俯瞰全域性,也可以藉助反斜面讓敵人攻擊不到。還可以提前標定區域,算好諸元,開火時又快又準。

因此再厲害的戰艦遇到岸防炮也是能躲就躲,儘量不去招惹。若有膽大妄為者,也基本沒什麼好下場。

“布呂歇爾”號重巡洋艦

1940年4月9日,德國以保護為名入侵挪威。浩浩蕩蕩的艦隊在“布呂歇爾”號重巡洋艦帶領下大搖大擺的闖進奧斯陸峽灣。艦隊司令甚至讓所有戰艦主炮排成一條直線,以示對挪威岸防工事的輕蔑。

然而他錯了,凌晨4點左右挪威奧斯卡斯堡要塞2門280毫米岸防炮突然開火。第1枚炮彈就擊中“布呂歇爾”號船尾,艦上迅速燃起大火;第2枚炮彈又擊中炮塔底座,打壞了主炮。

頗為諷刺的是,這2門岸防炮還是很久以前從德國進口的爺爺輩的克虜伯火炮,現在對付德國新銳戰艦依然好使。不一會兒“布呂歇爾”號又捱了2枚奧匈帝國出品的古董級“白頭”魚雷,懷著萬般委屈的心情翻在水裡。水面上飄著兩個大字——活該!

擊沉布呂歇爾號的280毫米岸防炮中的一門

二戰期間,岸防炮達到歷史巔峰,口徑飆升到356毫米、381毫米乃至406毫米以上。很多岸防炮都是由艦炮轉型而來,比如德國SK C/34型406毫米岸炮,就是由未完工的H級戰列艦艦炮轉化的。

其中3門巨炮安裝在法國加萊的“林德曼”炮臺裡,對著英國多佛港開炮威懾,兼打擊從英吉利海峽通過的盟軍艦隊。它一共發射了2450發炮彈,成為二戰期間威力最大的海岸炮之一。也是 V1、V2導彈服役前,德國除飛機外唯一能直接攻擊英國本土的武器。

美國M1919型 406毫米岸防炮也同樣由艦炮演變而來,原是“列剋星敦”級戰列艦的如意兵器,可惜被取消了。

整個大西洋沿岸林林總總矗立著許多炮臺,盟軍諾曼底登陸時,奧馬哈海灘霍克角上6門155毫米岸炮就嚇得盟軍艦艇不敢靠近,只敢在遠處襲擾。直到200多名“遊騎兵”隊員冒死登上霍克角,才發現火炮是電線杆偽裝的!這也算現代版“空城計”吧。

無獨有偶,茫茫太平洋上也有一座無敵的“德拉姆”要塞。它就像一艘永不沉沒的“水泥戰艦”,扼守在菲律賓馬尼拉灣入口,成為日軍躲不開、打不贏、也惹不起的噩夢。

永不沉沒的“水泥戰艦”

1898年4月美西戰爭爆發,美國與西班牙為爭奪古巴、菲律賓殖民地大打出手。數月後,西班牙老舊艦隊在美國新銳艦艇面前敗下陣來,不得不簽訂和約,將菲律賓以2000萬美元賣給美國。

“喜提”殖民地的美國欣喜若狂,將其視若珍寶。防禦委員會建議將主要港口加固,在馬尼拉和蘇比克灣修建一系列由炮臺和水雷構成的防禦體系。

馬尼拉灣入口處有4個位置絕佳的島嶼,分別是科雷吉多爾、卡巴羅、卡拉堡和埃爾弗雷萊。從1909開始,美國陸續在各島上修建工事,建成米爾斯堡、休斯堡、弗蘭克堡和德拉姆堡要塞。

科雷吉多爾島面積最大,裝備了大小火炮30多門;卡巴羅、卡拉堡島裝備了152-356毫米口徑不等的岸防炮,都是傳統方式加固。只有最小的埃爾弗雷萊島特殊,它是一個怪石嶙峋的岩石島,空間很小,如何建設炮臺讓工程師困惑了好久。

此時一名陸軍工程兵中尉約翰•金曼提出了一個大膽設計:將埃爾弗雷萊島上層削平,然後用混凝土澆築成堅固要塞。要塞頂部安裝炮塔和桅杆,桅杆上裝各種觀瞄裝置,就能控制馬尼拉灣兩岸。

計劃很快被批准,經過5年艱苦施工,埃爾弗賴萊島要塞完工,取名德拉姆堡(Fort Drum)。

埃爾弗賴萊島原貌

完工後的要塞長110多米、寬44米、距水平面12米。要塞頂部有2座揹負式雙聯裝356毫米炮塔,前炮塔正面射界230°,後炮塔正面射界360°,都是15°仰角,足以幹掉周邊20千米內的任何戰艦。

2座揹負式雙聯裝356毫米炮塔

兩側巖壁上是4座152毫米單管炮廓炮,是當時美國巡洋艦的標準主炮。還有3座76毫米防空炮,用於打擊飛機。

要塞上矗立著26米高的鳥籠桅杆,上面有1具4.6米合像式測距儀,3具1.52米直徑探照燈和一些測距儀器。

鳥籠桅杆和平臺上的木質兵營

堡壘兩側的混凝土厚度達7.6-11米,頂部平均厚6.1米,中間夾著幾十釐米厚的鋼板,是真正的銅牆鐵壁。彈藥庫、裝置室和240名官兵深藏在內部,各區域有縱向通道相連,非常安全。整個要塞看上去就像一艘戰列艦停泊在那裡。

要塞建成後幾十年都無所事事,歲月靜好,炮口都要生鏽了。沒想到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平靜的炮臺將註定不再平靜。

混凝土中夾著鋼板

日軍登陸菲律賓後,迅速向巴丹半島進發。1941年12月29日,日本空軍轟炸科雷吉多爾島和附近島嶼,德拉姆堡開始第一次戰鬥。日軍飛機被科雷吉多島爾上的防空炮揍得生疼,損失慘重。

1942年2月5日,日本鬼子用4門105毫米、2門150毫米大炮對著要塞猛轟,德拉姆堡被擊中100多次,依然完好無損。不甘心的日軍又調來10門240毫米重炮,從附近的皮洛山上開火。德拉姆堡副炮、高射炮和2個探照燈損壞,2座主炮完好無損。

兩側的152毫米單管炮廓炮與彈坑

3月22日後,10門240毫米重炮撤離。各要塞壓力有所減輕,但戰鬥仍在繼續,每天平均有50多架轟炸機飛臨。

4月9日,巴丹半島失守,美軍和菲律賓守軍投降。日軍開始進攻科雷吉多爾島及其姊妹島嶼,日軍試圖用滑翔轟炸摧毀德拉姆堡上的主炮。轟炸持續了4天,只造成1座主炮臺輕微錯位。

到5月5日,美軍已投降近一個月,科雷吉多爾和德拉姆堡上的抵抗仍在進行。那天晚上,日軍組織了2個營進攻科雷吉多爾島,有2/3被消滅。不過在長期轟炸和圍攻下,各要塞已彈盡糧絕,指揮官喬納森•溫賴特中將別無選擇,只能於5月6日投降。

美軍撤離前破壞的炮管

投降前數分鐘,德拉姆堡上的主炮仍在開火,捍衛了其永不沉沒的“水泥戰艦”之威名。數月戰鬥中無人陣亡,只有5人受傷。

1944年10月,美軍歷經太平洋血戰重返菲律賓,打敗日本取得勝利。美軍一個個清除日軍島嶼,德拉姆堡是最後一個。此時攻守易位,正是報仇的好機會。面對自己建造的堅固堡壘,美軍早已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學會了如何應對——諸參謀不約而同的在手心寫下一個“火”字。

他們派出一艘登陸艦、一艘登陸艇來到德拉姆堡。狙擊手控制出口,使日軍不敢伸頭;工兵破壞電力;然後登陸艦向一個通風口灌入3000加侖汽油和柴油混合物,又在另一個通風口放上炸藥。

蘑菇雲騰空而起

炸藥起爆,一聲巨響後沉寂了。美軍正納悶時,第二聲驚雷乍起,一朵巨大的蘑菇雲騰空而起,直衝雲霄……

大火燃燒了數天,後來美軍登島時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只發現了65具燒焦的屍體。德拉姆堡又回到美軍手中。

德拉姆堡破爛不堪的內部

現在的德拉姆堡

現在的德拉姆堡已解甲歸田,成為馬尼拉灣上一個著名旅遊景點。它無聲的向人們傾訴戰爭的殘酷,也祝福世界永遠和平!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如果美國關閉GPS,所有國家的導彈都將報廢,但是有兩個國家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