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二戰日軍的主力步槍三八式,相信不用過多介紹了,作為侵華日軍的制式步槍,俗稱“三八大蓋”的這款步槍以射程遠,精度高,穿透力強而聞名。但同時它的缺陷也是不少,槍身長,子彈殺傷力不足等一直被詬病。
當時的日本不具備用半自動步槍作為制式步槍的基礎,二戰中大量採用半自動步槍作制式的只有美國。因為半自動步槍的彈藥消耗量比旋轉後拉槍機式步槍大,如果不能確保彈藥的及時供應,半自動射擊的火力優勢就無法實現,因此日軍也只能在手動步槍上作文章。
而後來太平洋戰場上日軍裝備的99式步槍,它是日軍用來取代威力效果不足的三八步槍,該槍也為傳統的旋轉後拉式非自動軍用步槍,槍機結構師承毛瑟式步槍,結構堅固,精度較好等特點。
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會採用該槍作制式槍有其自身考慮:九九式步槍的實戰射擊精度與三八式標準步槍差不多,但所發射的7.7毫米子彈同樣採用無煙無焰的火棉發射藥,不過7.7毫米子彈頭短擊中目標後易翻滾,因此九九式步槍對人體的傷害力比使用6.5毫米口徑彈藥的三八式步槍大的多。
因為日本紀元2599年(昭和14年)正式列入部隊裝備, 故稱九九式步槍。99式步槍採用覘孔式瞄具,但是覘孔照門距離射手的眼睛太遠,喪失了快速瞄準的優勢。另外,該槍在表尺兩側還設計了對空瞄具,不過基本上屬於畫蛇添足之舉,用途不大。
九九式步槍主要由小倉兵工廠、大阪兵工廠以及廣島東洋工業等主要兵工廠生產,當時被日軍佔領下的奉天兵工廠也是九九式步槍的主要生產廠之一。九九式步槍總產量超過2600000支,但主要裝備日軍在東南亞以及太平洋戰場上的部隊,九九式步槍在中國戰場上並不多見。
因為日軍發現在東南亞叢林,標準步槍對士兵來說,長度和重量都很大,就裝備了大量的短步槍,因此九九式短步槍是九九式家族裡最常見的槍型,甚至就是整個九九式步槍家族的代名詞,而中國戰場對短步槍需求不大。
所以說兩款步槍在綜合性能上不廂上下,說白了和其他國家的制式步槍相比,都只能算是很一般的槍械了。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款步槍都被改裝成了狙擊槍使用,而它們在戰場上的表現又如何呢?
首先日軍在三八式步槍的基礎上研製而成九七式狙擊步槍,其結構與三八式步槍相同。九七式狙擊步槍基本就是三八式步槍加瞄準鏡,和原有的三八式步槍不同之處是改用了較輕的槍托、加長的彎拉機柄及加裝由粗鐵絲製成的簡陋單腳架。
九七式狙擊步槍在剛剛推出的時候,安裝的是2.5倍率光學瞄準鏡,而在第二次大戰中後期生產的九七式狙擊步槍則裝配了4倍率光學瞄準鏡。
在侵華戰場上,九七式狙擊步槍得到了廣泛應用,日軍曾經在淞滬會戰中廣泛使用過加裝瞄準鏡的三八式步槍,裝備九七式狙擊步槍的日軍狙擊手通常狙殺國軍中高階指揮官、炮班以及機槍組,由於國軍裝備和戰術的落後,日軍狙擊手一度取得了驚人效果。
1942 年,在太平洋戰場的日軍除了九七式狙擊槍外,後來又裝備了一種新型狙擊步槍,這就是九九式狙擊步槍。它是在九九式短步槍的基礎上加厚了槍管,加裝了日本光學會社專門研製的4倍率光學瞄準鏡,視野為7度,帶有固定十字線。
在太平洋戰場上,裝備九七式或者九九式兩款狙擊步槍的日軍狙擊手,他們通常都躲藏在草叢或者樹冠中,使用特製的 減裝藥子彈對美軍的戰地指揮官、坦克車組、炮班以及機槍組進行決死狙殺,也一度讓美軍傷亡不小。
九九式狙擊步槍通常使用特製的7.7×58毫米減裝藥子彈,由於7.7毫米子彈裝藥量多於6.5毫米子彈,因此九九式狙擊步槍的發射特徵比九七式更為明顯,所以使用九九式狙擊槍的日軍士兵更容易暴露自己的位置。
特別是在美軍佔據火力的絕對優勢情況下,日軍狙擊手經常選擇使用九七式狙擊步槍,因為射擊時槍口幾乎無火焰,夜間射擊還是很不錯的!日本人還發明“蜘蛛洞”戰術,蓋上笆焦葉在裡面射擊,要比在樹上狙擊好,至少能在被美軍發現前多開幾槍。
但後來在美軍加強防範狙擊手後,美國人的霰彈槍、火焰噴射器、巴祖卡火箭筒和坦克火力,都是進行無差別的輪番轟擊,日軍狙擊手不管是用九七還是九九式狙擊,往往他們和附近的掩體一起被炸得灰飛煙滅。
三八式和九九式作為二戰日軍步兵的制式步槍,一直沒日本沿用至戰爭結束,很多遺留在中國戰場上的槍械還被我軍沿用至北韓戰爭。但無論是普通型還是狙擊型號,說實話它們都沒有什麼特別的優勢,但決定因素還是在於人,我軍就用落後的三八大蓋,在北韓成功抵擋住了聯軍的瘋狂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