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泰坦尼克號,它於1912年4月14日在加拿大紐芬蘭附近海域觸冰山沉沒,但其實它還有一艘姊妹艦,即"不列顛"號郵輪,命運則更加悽慘。1916年11月21日早晨,抵達希臘基亞島水域時,誤觸了一枚德國海軍U73潛艇部署的水雷,船上密閉倉和油壓控制系統遭到損壞,發生了不可逆的進水,最終沉沒。
被水雷炸沉的"不列顛"號郵輪
毀掉"不列顛"號的,僅僅只是一枚數百千克的水雷,它成功將自身重量1萬倍的一艘海上龐然大物,化為海底廢鐵,水雷的恐怖威力第一次真正展示在人們面前。
水雷,就相當於是水域中的地雷,它們是專門用來對付敵方艦艇或者潛艇的一種爆炸裝置,透過預先向有關水域部署來實現。水雷和魚雷以及深水炸彈這些海戰武器皆不同,深水炸彈並不是透過預先施放的,而是即用即炸的;魚雷擁有推進力,是主動進攻武器;相比之下水雷沒有推進力,不會立刻爆炸,其實只是一種防禦性武器,透過封鎖航線、港口來限制敵方艦艇的移動。
一枚樣式經典的漂雷
水雷擁有十分複雜的部署方式,可以透過專門的佈雷艇來部署,也可以透過潛艇和軍艦來部署,甚至還能夠透過飛機直接向海裡扔水雷來部署。水雷其實造價十分低廉,不然各國也不可能對其大規模部署,但是造成的破壞卻和它的代價完全不成比例。正是因為其"價格低、易部署、威力大"的優點,水雷也成為了海戰中最受青睞的武器。
水雷成本低廉,威力不俗
水雷部署簡單,但是拆除可是要了命,其清除代價是其鋪設成本的100倍以上,部分精密的水雷該比例甚至能夠達到200倍,加之其難以被發現,國際法其實有規定:各國如果部署水雷,需要明確告知範圍,但是真正能夠落實這一條款的國家寥寥無幾。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就只是融通宣稱英吉利海峽、北海和法國沿岸部署有水雷,但是拒絕透露具體位置,所以德國海軍的出航要冒很大的風險。
水雷最早能夠被追溯到中國明朝期間,但真正系統性的水雷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當時科技並不像今天這麼發達,那麼問題就來了:水雷又不長眼睛,為何能夠察覺到附近靠近的軍艦並且引爆的?
五花八門的水雷,但大體分為三種
在解釋這個問題前,有必要介紹一下水雷的種類,根據水雷佈置的形態可以分成下列數種:錨雷、漂雷以及沉雷。
錨雷是最常見的一種,是在水雷下方加上長索與重物,施放之後長索與躺在海底的重物保持連線,也就是水雷會漂浮在一定高度,不會被源流給帶走,這種水雷十分常見,價效比最高。
第二種漂雷可能最具標誌性,它直接漂浮在海面上,並且會隨著洋流而改變位置,但是其大部位於海面之下,十分不顯眼,且沒有敵我辨識標誌,存在誤傷可能,屬於最簡陋的水雷。
第三種沉雷十分有趣,它被部署在海底或者近海底,由於浮力不夠大所以直接沉在海底,也不會被洋流而移動。前兩種水雷基本上依賴於接觸來起爆,而第三種則依賴於非接觸式引信,也就是我們即將說到的奇特的引爆方式,從二戰至今的水雷,基本上都是沉底雷。
【壓力】
水不僅具備自己的水壓,還會受到航行艦船的影響,無論是水面艦艇還是水中潛艇,都會對下方產生一定的壓力,排水量越高的艦艇,產生的水壓變化自然越顯著。在調查過水雷部署地的深度後,這種水雷被緊密調整引信,然後被部署。當附近有艦船航行通過後,產生的壓力變化會引爆水雷,猛烈的衝擊波足以產生極大的破壞力,甚至直接震斷艦身,將其摧毀。
一艘掃雷艇正在排雷
【聲音】
艦船航行時,螺旋槳會產生巨大的噪音,利用這一點的聲響水雷,引信利用船隻發出的聲音訊號作為引爆的依據,不需要與物體有直接的接觸,有效範圍較大,一些精密的水雷甚至可以偵測聲納所發生的聲波來起爆。
【磁力】
磁力水雷十分常見,因為如今的艦船基本上都採用鋼鐵打造,會和地球磁場相互影響,雖然看似十分微弱,但是專門安裝磁力偵測裝置的水雷可是能夠察覺的一清二楚。當艦船透過水雷附近水域時,磁場發生變化,這個時水雷中的感測器就會開始判斷磁場強度是否達到起爆標準(事實上是透過這一步來判斷軍艦離水雷的距離)。
P-3"獵戶座"正在空中部署水雷
除了水雷,魚雷、高射炮都存在利用磁力來引爆的機制。磁力水雷最早被使用在1918年的北海,由英國所部署,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達到使用巔峰。
但是如今磁力水雷已經被淘汰,因為對於磁性觸發,艦艇通常採用消磁手段以減少觸發範圍,讓磁力水雷失去作用。除此之外地球磁場也會自主性地發生變化,地球上也存在一些磁場不穩定的區域,在這種情況下磁力水雷就可能會成為"啞彈",甚至意外爆炸。
一枚廢棄的沉雷
【綜合】
何為"綜合"水雷?這種水雷十分狡猾,或者說研發它的人十分狡猾,透過集合上述多種引信技術,綜合水雷甚至具備一些十分變態的能力,它們在偵測到目標之後不會立刻爆炸,而是會等到附近偵測目標達到一定地步才會爆炸,這個時候能夠取得更大的戰果。綜合水雷的發明完全是為了欺瞞敵方大型艦隊而存在的,避開大型艦隊的先遣掃雷艇,等著後面的航母、戰列艦這些"大魚"自動上鉤。
現代化的掃雷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