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爆發以後,朝鮮在美國以及韓國軍隊的進攻下眼看快戰敗了,於是向同屬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國發起求救訊號,加上那時候美國再三騷擾我國東北地區,我國在經過考慮以後也是選擇了參戰。另一方面蘇聯也表示會為我國提供武器資源上的援助,在這些武器中,喀秋莎火箭炮是表現最突出的大火力武器之一。在朝鮮戰場上拉來喀秋莎火箭炮後,志願軍戰士感嘆:有它就能直掀敵人老巢、把他們打出陰影了。
BM-13“喀秋莎”火箭炮是前蘇聯在二戰期間批次使用的一種火箭炮,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發射滑軌多,這讓它可以一次性發射16枚炮彈,在10分鐘內就能完成一輪齊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10門喀秋莎火箭炮一起使用的話,就相當於戰士們在10分鐘左右的時間裡就可以發射160枚炮彈。覆蓋範圍之大、火力之猛、發射之密集,可謂是陸軍的一款大殺器。
朝鮮戰爭是在1950年爆發的,那時候志願軍雖說有繳獲得來的迫擊炮等武器,但是數量比較少,根本分配不均,更何況志願軍們的對手可是強大的美國。於是為了提高志願軍的火力水平,蘇聯運輸了120門喀秋莎火箭炮給中國,這些火箭炮就是我軍唯一一款在火力上能和美軍打個平手的武器。當時120門喀秋莎火箭炮全部交給了21師,整個朝鮮戰爭期間,21師就帶著這些火箭炮奔赴各個戰場,支援我軍戰士作戰,把美軍打出陰影。
1951年9月,喀秋莎火箭炮正式亮相朝鮮戰場,並且很快就迎來了第一次實戰的機會。21師的將士們奉命對美軍展開炮擊,在這次襲擊中我軍只動用了24門喀秋莎火箭炮,但這一輪齊射也是三百多枚炮彈了,在巨響過後,這些炮彈全部落到了美軍的陣地上,甚至都不需要第二輪射擊,美軍就完全失去了抵抗的力量。
這次炮擊不但嚇住了美軍,連志願軍也被震撼到了,在那以後我軍也是很少體驗這種用炮火壓制敵方的戰鬥方式,戰鬥結束後志願軍戰士表示威力真的非常驚人,是該讓美國大兵也試試被炮轟的感覺。
整個朝鮮戰爭期間,喀秋莎火箭炮也是屢建奇功,走到哪兒轟到哪兒,給美軍以及韓軍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從那以後我軍也是意識到了火炮在戰場上有多重要,所以也格外重視炮兵和火炮的發展,努力研製我們自己的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