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後捷克斯洛伐克脫離了德國,又開始了獨立自主的軍工研製工作,或許是從二戰獲得的經驗,二戰剛剛結束不久,捷克就開始計劃研製生產新一代防空炮,並嘗試建造自行高射炮。
1953年,捷克嘗試在T-34-85中型坦克底盤的基礎上設計自行高射炮,當時該國確實沒有合適的國產坦克底盤,二戰後提出的一些坦克研製計劃大多都是二戰遺留的,不具備發展價值,而全新的坦克研製工作尚未完成。
設計師採用了二戰時期的簡易自行高射炮設計模式,只是單純的讓裝甲底盤負載著一門高射炮進行機動,它的高射炮為一門R-10型57毫米單管高射炮,這門火炮在當時來說倒是不錯的型號。
R-10的研製可以追溯到1944年3月,當時二戰尚未結束,斯柯達受命研發高射炮,對30毫米、50毫米和55毫米等幾個口徑進行了測試,認為55毫米口徑的自動高射炮具有發展前景,兼顧了威力和射擊高度的需求,但是射速相對來說就慢了很多。
二戰後,捷克繼續進行高射炮相關方面的研究,1947年6月,斯柯達再次接到軍方的要求製造實驗性的高射炮,次年具體的效能細節被提出,要求高射炮達到300發每分鐘的射速,5500米的最大射擊高度,以及保證對飛機的毀傷效果。斯柯達在對不同口徑的高射炮進行了測試後,最後選擇了57毫米口徑,並研製了三款試驗型號:R-8、R-10和R-12。
最後採用彈匣供彈的R-10高射炮勝出,它被安裝在T-34-85的底盤上,可能是出於底盤結構的問題,火炮並沒有埋入車體內部,而是在原炮塔的位置安裝旋轉炮座,使用液壓驅動,這種設計保證了火炮擁有全方向的角度,不過造成了重心過高的問題,加上火炮本身就“死沉死沉”的,液壓驅動系統居然不堪重負,假如車體向任意方向傾斜超過16°,液壓系統就無法正常調整火炮方向射界,無法“扭頭”。
為了保護射手,戰鬥室擁有三面薄鋼板,能夠對正面和側面提供輕武器防禦能力,但是頂部和後部敞開,鋼板的厚度只有10~20毫米。
設計師原本想在火炮旁邊設定彈藥架,方便裝填手取用,但是考慮到炮盾過於薄弱,很容易被20毫米機炮洞穿,一旦引爆彈藥將車毀人亡,所以彈藥都被存放於車體內,就在原本炮塔下方的位置。
R-10高射炮的彈道效能比較好,彈藥具有高毀傷效果,但是火炮的最大射速只有220發每分鐘,更無法接受的是該炮採用3發彈夾供彈,火力連貫性太差,攻擊空中目標時難以修正彈道。
1954年,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捷克斯洛伐克終止了自行高射炮的研發,原本在1954年和1955年總共生產1000輛的,後來只批准了18輛測試使用,而在正式終止研發時連這18輛都沒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