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和平是中國國家與人民所共同期待的,也是堅定不移予以貫徹的外交原則,畢竟再壞的和平也要好過戰爭。
尤其近來印度屢屢挑釁,試圖捲土重來。對此,大抵曾經發生的那一場中印戰爭無疑是最好的前車之鑑。中印戰爭印軍陣亡最高級別軍官,被白刃戰嚇跑路上斃命。
一、霍希爾·辛格之死
中印戰爭也被稱為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在整個戰爭過程當中中國軍隊陣亡722人,負傷697人、印度軍隊陣亡4383人,負傷1047人,而印度方面陣亡最高級別軍官是一名准將,他的名字叫做霍希爾·辛格。
早在1944年軍校畢業的霍希爾便已投身英屬印度軍隊,服役於英印第7步兵師,以少尉軍銜作為一名見習軍官走向了緬甸戰場。歷經輾轉與戰火,這名後起之秀成為了印軍第62旅旅長,並在後來參加了中印戰爭。
1962年11月霍希爾率領印軍第62旅,駐紮於西山口負責一應防禦工作。然而當地氣候嚴寒,印軍整體紛紛生火取暖,對於相應防務戒備有所疏忽。因此,在他們一無所知的狀況下,一隻400人左右的中國部隊已從旁悄然繞過,到達略馬東附近。
18日,霍希爾帶領62旅由西山口前往略馬東,然而中國軍隊已經在此等候多時,初一踏進埋伏圈的印軍便遭到了迎頭痛擊。作為將領的霍希爾瞬間方寸大亂,以至於竟是忘了作戰,率先朝著德讓宗方向逃離,然而卻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阻攔。
無奈之下,霍希爾硬著頭皮集結全部力量朝著一個方向猛攻,雙方一度展開白刃戰。待缺口開啟之後霍希爾竟是毫不猶豫的逃竄出去。自此除卻霍希爾以及小部分殘餘力量外,整個第62旅被悉數殲滅或俘虜。相關軍隊也並未急於追蹤霍希爾,馬不停蹄的奔赴下一戰場。
24日清晨,第154團第1營受命向普冬地區進發,以圖擴大清剿戰果。當部隊途徑村西南一個小山溝裡,發現了普冬村近兩百名村民。據他們所言,前一日有印軍殘餘部隊闖進村莊,將糧食等一應物資全部收繳,並扣押了部分村民。
獲悉這一情報之後,第一營的戰士們務必是不會袖手旁觀的,不過也不能冒然的直接開戰,畢竟要避免波及到被扣押的無辜群眾。正因如此,戰士們決定先行解救群眾之後,再對殘留敵軍進行清剿工作。
這天入夜,第一營的戰士們分頭行動,其中部分人打響第一槍於正面佯攻吸引敵人火力,而另有部分人馬在村民的帶領下悄無聲息之間從小路潛入了普冬村。在戰士們分頭行動且通力合作之下,先後三次潛入普冬村將其中被困村民全部解救。
當所有顧慮消除之後,戰士們果斷向村莊內殘餘力量發起了最終攻勢,毫無作戰紀律的印軍自然也被全面擊潰。整場戰鬥以殲滅印軍34人,解救群眾150人,而戰士們和當地群眾無一傷亡作為告終。
終歸這場零傷亡的勝利,即便在整個中印戰爭當中,完全呈現我軍一邊倒的形勢之下也是十分罕見的。
當這場戰鬥落下帷幕之時,戰士們突然發現所有的印度軍隊皆隸屬於印軍第62旅,而綜合俘虜給出的情報來看,第62旅殘餘力量逃竄之後輾轉至此,並準備沿著山路經打隴越過吉莫山口逃回印度。
得到這些珍貴情報之後,戰士們立即向團部作出彙報,與此同時團部下達命令,由一營副營長及二連連長組建28人特遣隊前往追捕逃竄的第62旅殘餘力量。
印軍內部紀律渙散是隨處可以窺見的,因此沿途之中留下了許多重要線索,特遣隊不費吹灰之力便找到了正確追蹤方向,並一路追趕而去。
當發現殘餘印軍之後,前沿部隊果斷開火,印軍惶恐之下抱頭鼠竄,被當場擊斃十幾人左右。雙方你追我趕之下,印度軍隊抵達一處河畔終於回過神來,以一堆亂石作為掩體,架上了輕機槍,展開了負隅頑抗。
特遣隊並未因此畏懼,趁著印軍依舊手忙腳亂,第二排排長率領突擊隊果斷髮起了強攻,將反抗印軍悉數擊斃俘獲。另有寥寥幾名印軍趁亂涉河抵達對岸四散而逃,對此戰士們不再過度追擊。
當清理現場之時,印軍俘虜對於一切供認不諱,其中包括62旅旅長方才已經陣亡的訊息。戰士們沿著印軍俘虜提供的線索最終找到了那具遺體,高階軍官制服以及口袋裡的軍官證皆是證明了此人的身份,正是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無疑。
面對已經陣亡的霍希爾戰士們出於人道主義將其掩埋,並特意留下簡易墓碑將其名稱資訊等纂刻,以做出標記。而擊斃霍希爾的6班戰士在戰爭結束之後獲取了一等功。
縱觀霍希爾之死,其間完全凸現出了印度軍隊內部紀律渙散這一重大問題,包括其中的作戰能力相較中國軍隊亦是高下立判。
一如這場追剿戰之中,我軍僅有28人的特遣隊,其中更有醫療兵、通訊兵等,卻將包括霍希爾在內58名印軍幾乎全部殲滅或俘獲,僅有幾名逃竄而去。其中的戰果並非毫無緣由的。
實質上,上述整體作戰過程是非常出色的,即便在整個中印戰爭之中依舊如此。但也絕非只此一例。畢竟整個對印自衛反擊戰之中,中國方面幾乎是以完全碾壓的形勢而取得全面勝利的,上述只是其中冰山一角罷了。
二、中印戰爭的前因後果
縱觀歷史長河中國與印度之間本是素來交好互不侵犯的,然而近代以來卻因邊境之爭議而不可開交。實質上導致這一切的原因在於兩者,其一在於歷史因素,其二便是印度人的貪婪。
最初的中國與印度之間並無明確的邊境線劃分,不過由始至終雙方始終維持著一定默契,有著不成文的傳統習慣線。
然而英國統治印度之後建立了英國人操控的印度當局,此後以中印無明確邊境為由,展開了對於中國邊境的蠶食,其間包括新疆西藏大面積中國領土,並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作為邊境線。
1947年印度獨立之後並無絲毫悔過的意思,反而“順水推舟”的要求中國政府承認所謂的“麥克馬洪線”。此後印度便開始了對於中國領土的陸續蠶食,一步一步的擴張,先後共佔據中國領土達12.5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福建省的面積。
中國方面本著和平談判原則,不希望因此而發動戰爭,然而印度方面卻認定中國軟弱可欺,不僅拒絕中國方面所有和平解決的方案,甚至印度總理致信周總理,直言將上述中國領土劃為印度統治。
此後更在他們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基礎上再度向前推進,入侵中國領土,以至於兩國邊防戰士屢屢發生摩擦,造成一系列傷亡。
1962年10月,印軍共集結了2.2萬餘人,於東西兩段同時炮擊中國邊防部隊,並於20日發動大規模進攻,全面侵佔中國領土。早已接到命令進入戰備狀態的中國邊防部隊,於20日印度軍隊進攻同時,立刻奉命展開自衛反擊。
時至28日轉戰千餘里,大批次殲滅印軍,拔除37個入侵印軍的據點的中國邊防部隊接到了停止進攻的命令。
時間輾轉到了11月中旬,印軍邊境兵力已然補充至3萬有餘,並於14日、16日發動東西兩段全線進攻。
面對印度方面步步緊逼,中國果斷予以徹底回擊,收復大量失地逼近最初的傳統習慣線,清除了印軍在中國境內設定的90餘個據點,殲滅入侵的印軍一部,維護了國家尊嚴和領土完整。
而在上述兩度交戰後,中國方面不僅釋放了所有俘虜,並歸還了繳獲印度方面的物資裝備等並主動停火要求和平談判,可謂是仁至義盡。
實質上戰爭初步結束之時,印度方面不僅不曾反省反而大肆汙衊。1964印度政府要求拍攝的寶萊塢“抗中國策電影”,並從彼時反共南越請來群眾演員,扮演中國軍隊進行肆意醜化,從中便可窺見其惡劣行徑。
在如今和平盛行的年代,武器戰鬥再也不是一個可取之道,畢竟戰火四起,唯有人民群眾吃苦受罪。現如今,兩個國家最好的相處之道便是互相合作,共同發展。和平穩定才是一個國家得以發展的最好外部和內部條件。
當然,話雖如此但任何時候面對敵人是決不能夠掉以輕心的,一如毛主席所言,“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