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引言:是誰開創了“軍民共建文明村”的先河?分明是在一九八一年舉世聞名的“華北某地軍事演習”期間,駐宣化某部(原579團—作者注)與萬全縣舊窯子村群眾的共同創舉。從此,在新中國的歷史上,軍民關係才揭開了嶄新的一頁。然而,這一具有時代意義的創舉卻被某些人易主了。不錯,長江也好,黃河也罷,中游可能洶湧澎湃,波濤滾滾,但無論怎樣洶湧滾動,畢竟有它的源頭,總不能把中游說成是源頭吧?為正視聽,我和戰友陳志忠於1995年初查文史資料,採訪當事人,滿懷責任感,寫就了《“軍民共建文明村”誕生前後》一文,被軍報、河北日報等多家報刊刊登,並陳列在65集團軍軍史館和紅一師師史館。維護了65軍的榮譽。2017年初夏,我參觀位於張北野狐嶺的802演習紀念館時,發現這個紀念館並沒有軍民共建文明村的圖片和文字展覽,他們可能不甚瞭解或疏忽了這一重要事件。現在特意編髮出來,以饗讀者。請看——

讀者也許還記得,在報刊中首次出現“軍民共建文明村”字眼的是《解放軍報》。1981年8月8日,記者阮生江以“當年的老八路又回來了”為題,在軍報一版顯著位置第一次報道了駐宣化某部(579團)一機連、一炮連與萬全縣舊窯子村群眾共建文明村的事蹟;該部官兵和舊窯子村群眾永遠不會忘記,1981年7月29日,北京軍區某部(原65軍,現改為81集團軍—作者注)和原張家口地委在舊窯子村聯合召開了全國第一個“軍民共建文明村”現場會;在1988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當代中國軍隊群眾工作》一書中,記載的第一個“共建文明村”是舊窯子村。三個第一雄辯地證明了駐宣化某部(579團)與萬全縣舊窯子村群眾共同開創了軍民共建的先河。

那麼第一文明村是如何產生的呢?最近,我們作了詳細的調查採訪。

歷史發展的產物

舊窯子村村史館(耿俊 刑鵬飛 劉亭立攝)

“文明村”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時代的產物。據原某部(65軍)劉克寬政委回憶說,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中央多次指出,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一定要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1980年12月,鄧小平同志又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中央軍委要求軍隊在建設社會主議精神文明中走在前面,這就為人民解放軍做好新時期的群眾工作指明瞭新的方向。

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實行了生產責任制,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廣大農民在更新觀念、追求富足的同時,思想比較混亂,許多人只顧種好自己的責任田,不關心公共事業,民事糾紛、家庭矛盾等現象也隨之增多,加強思想建設,維護農村秩序成為一種迫切要求。另外,部隊在“文革”中“支左”所產生的遺留問題尚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在這樣一些大的社會背景下,如何根據農村的新情況、新特點幫助農民群眾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立起新型的軍政軍民關係,是人民解放軍群眾工作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正在此時,大規模的華北某地軍事演習拉開了帷幕,某部(579團)一機連、一炮連進駐到舊密子村後,在上級黨委機關的指導下,順應時代的要求,適時地開展了“軍民共建文明村”的活動。

劉政委還回憶說,在那樣一種社會形勢下,“共建文明村”的產生是必然的,這裡不出現,其它地區遲早也會出現,只是這個部隊領導機關在思想政治上比較敏感,抓住了這個歷史機遇,較之其他部隊,走在了時代的前面。與此同時,在其他省市的駐軍與當地人民群也開展了一些類似的有益活動,已初具軍民共建的雛形,但還沒有明確、響亮地提出“軍民共建文明村”的口號。

“軍民共建文明村”的提出

如同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樣,“文明村”的誕生也經歷了起步、發展、定型的過程。舊窯子村地處塞北山區,十年九旱,210戶人家,1000餘口人幾乎是靠天吃飯,物質文化生活很差,尤其是水資源不足,村民們連一口乾淨的水都喝不上,風俗習慣也比較落後。某部(579團)一機連、一炮連於1981年春進駐舊窯子村後,針對這個村的現狀,初步開展了旨在增進軍民團結,治理髒、亂、差環境,改變村風民習等一系列活動。該部(579團)黨委感到這一活動與以往單純的助民勞動、為群眾做好事有所不同,富有一定的創新,立即指派群聯幹事劉有福蹲到舊窯子村具體幫助指導。劉有福精明能幹,才思敏捷,是個很具有創造性的幹部。他到舊窯子村後,認真分析了當時的形勢,首先指導一機連、一炮連制定了《愛民公約》、《駐訓文明守則》,提出了“接觸群眾行為美,說話和氣語言美,愛民助民心靈美,駐地整潔環境美”的要求。爾後,與舊窯子村黨支部、民兵連、婦聯等組織共同商定,開展了評選“好媳婦”、“好婆婆”、“好夫妻”、“好妯娌”“好家庭”的五好活動,使村裡15戶不和睦的家庭有了明顯好轉。

軍民齊動手,挖水井、修井臺、蓋井棚,使群眾喝上了乾淨水,幫助村裡建起了文化室、俱樂部和“青年之家”,並同群眾一起看優秀影片,組織歌詠、體育比賽,活躍了農村的文化生活。他們還大力宣揚熱愛集體、助人為樂、勤勞致富的新人新事,做好後進青年的思想工作。經過軍民共同努力,舊窯子村出現了環境整潔、家庭和睦、鄰里團結、秩序安定的新氣象。原來一些沾染不良習氣的青年,改掉陋習,積極參加生產。過去那種聚眾鬧事,打架鬥毆的事再也沒有了。男女老少學雷鋒、做好事蔚然成風,積極擁軍,以各種形式支援部隊完成各項任務。

駐張家口某部(65軍)黨委機關對此給予了高度重視,5月初,指示這個部隊(579團)下力氣抓好這件事,並寫一份上報材料,同時,原張家口地委也指示萬全縣委總結舊窯子村的先進經驗。這一任務落到了群聯幹事劉有福、萬全縣委宣傳部幹事田豐新和武裝部胡幹事等人頭上。為加強寫作力量,該部上級機關“紅一師”政治部也及時指派幾名“筆桿子”來到舊窯子村,共同組成一個“寫作班子”。他們經反覆討論研究,一致認為,這一活動是軍民共同搞的,是以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應當突出這一主題。於是,以“軍民共建文明村”為題的經驗材料很快完成上報,並馬上被駐張家口某部(65軍)政治部內部轉發,同時上報軍區、總政。在此基礎上,一機連、一炮連與舊窯子村正式成立了“軍民共建文明村領導小組”,共同制定了“環境衛生好、語言行為好、移風易俗好、遵紀守法好、勞動致富好、政治思想好”的文明村六條標準,廣泛宣傳,共同遵守,定期評比,抓好落實。

(劉有福近照)

7月29日,在演習總指揮部的協調下,駐張家口某部(65軍)和原張家口地委在舊窯子村聯合召開了“軍民共建文明村”現場會,各參演部隊、駐地各村均派代表參加了會議,緊接著,北京軍區推廣了他們的做法,總政群工部調查後,上報中央軍委受到了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高度評價。新華社、《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河北日報》,《張家口日報》等報刊都先後在顯著位置作了報道。從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的辭條中增添了“軍民共建”一詞。繼這次現場會之後,軍民共建文明村活動很快在參加演習的部隊中普遍開展起來,大大密切了軍政軍民關係,保證了演習任務的圓滿完成。

同年10月,在總政召開的全軍擁政愛民抓落實會議上,肯定推廣了他們的經驗。第一個“軍民共建文明村”的代表參加了會議並受到軍委領導的接見。1982年6月15日,這個部隊(579團)受到了總政通報表彰。隨後,“軍民共建”活動在全國迅速開展起來,並由農村走向城市,逐步向縱深發展。

文明之花別樣紅

作為開創了“第一個共建文明村”的某部(579團)官兵和舊窯子村群眾,在後來的“雙擁共建”活動中,又做了許多別具特色的工作,使文明之花越開越豔。

華北某地軍事演習結束後,雖然部隊撤回了宣化營房,與舊窯子村相距30餘公里,但他們的共建活動從未間斷,除了逢年過節互相走訪、慰問外,他們針對市場經濟的新特點,進一步把共建活動引向深入。舊窯子村的群眾把子弟兵當成了自己的親人,部隊執行重大任務,他們總是第一個前來支援。1992年隆冬,部隊到內蒙古高原執行野營拉練任務,村黨支部書記許文英帶領擁軍服務隊,帶著豬羊和全村婦女趕做的200多雙棉鞋墊送到軍營,使部隊官兵受到極大鼓舞。每逢新兵入伍,老兵退伍,村裡老支書、老游擊隊員總是主動趕到部隊,給戰士講傳統,作愛國主義報告。為配合部隊形勢政策教育,村幹部多次來部隊與官兵座談農村的發展變化,解答戰士提出的疑難問題。在物價上漲和蔬菜淡季,村民們就送貨上門,低價供應……

這個部隊更是視人民為父母,把舊窯子村當故鄉,幫助村裡把社教、普法、稅收、計劃生育、校外輔導等工作做得有聲有色,十多年來,村裡沒有發生一起案件,沒超生一胎,尤其是他們把智力扶貧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出主意,想點子,幫助村裡制定了“十年扶貧規劃”,發揮部隊技術優勢,相繼為村裡培訓了美術、放映、駕駛、汽修等各類技術人才153名。還出動人力、物力支援村裡的經濟建設,村裡先後辦起了鑄造廠、起重機械裝置廠、養雞場、養豬場、磚廠等11個企業,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年人均收入由共建初期的80餘元增長到現在的860元,排排新建的瓦房代替了過去的土窯洞,小洋樓也開始拔地而起,家裡裝上了自來水,程控電話也走進了尋常百姓家,舊窯子村換了新顏。村裡先後被張家口市評為先進黨支部、先進婦聯、先進小學,每年被縣以上評為軍民共建先進村。談到這些,村婦聯主任李玉花深有感觸地說:“村裡能發生這樣天翻地覆的變化,多虧了親人解放軍。”

這個部隊(579團)也因此4次受到軍區、總政的通報表彰,連續14年被集團軍、河北省評為軍民共建先進單位。1991年“八·一”前夕,在紀念“軍民共建文明村”十週年之際,這個部隊(579團)一營和舊窯子村,分別被駐張某部(65集團軍)和原張家口地委聯合命名為 “軍民共建第一營”和“軍民共建第一村”。作者(李愛萍)當時還在這個部隊(579團)搞宣傳工作,曾隨時任政治首長(團政委)傅獻山到舊窯子村檢查指導紀念活動的準備工作,並撰寫講話材料。

(此文曾發表於《解放軍報》1995年2月11日、《戰友報》1995年3月28日、《河北日報》1995年4月29日、《張家口日報》1995年2月22日、《張垣黨史》1995年第1期。文中括號內作了新的標註。)

16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艦載機返航,因雷達失效找不到航母,飛行員用笨方法化解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