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德意志國防軍在經過1935年希特勒撕毀《凡爾賽條約》而宣佈徵兵後,軍隊規模已遠非波蘭所及。承平時期,德國約有為數60萬的軍隊,而波蘭僅有21萬;動員潛力的差距亦然,前者除了51個現役師外,在戰時可另外編成102個師,而波蘭只能編成30個正規師,以及15個後備師。

1939年時,德國即正動員為數400萬的軍隊,其中已有250萬人完成作戰訓練,加上因為先前德軍執行的隱密行動,讓其在未被發現的情況下迅速完成了動員準備,動員一共分成四個梯隊進行:

1.第一梯隊為質素最優者,裝備最精良、最優先給予機械化和編制人數最多,每師約18,000人,這樣的師共有35個,總數約為630,000名士兵。

2.第二梯隊則有16個師,為後備役士兵組成,每師約有15,000人,共240,000人。

3.第三梯隊為年齡較高或訓練較不完整的後備役部隊所組成。

4.第四梯隊則由正規部隊的加強營所組成,與第三梯隊的單位同用於增援或次級防禦作戰中。

德國陸軍在魏瑪時期限額十萬人,讓其軍隊僅留下精英份子,加上協約國的限武條約沒有規範士官數量,塞克特便加以大量訓練,預計於未來擴軍時擔任中下級軍官,希特勒上臺擴編後,以往的將官變成軍團司令、校官變成將官、士官變成校官。但即使德軍指揮人員質素優良、動員能力驚人,其士兵武器的產量不夠需求,如德國汽車工業無法負荷,許多單位被迫使用馬匹作為主要運輸工具,且仍使用許多舊式武器,如 Gew 98步槍與 MP18衝鋒槍,兩者皆為一次大戰的產物,而反戰車武器上,德軍主要使用 37公釐36年式反戰車炮,波軍則主要使用波佛斯37公釐反戰車炮,兩者效能也十分接近。

因此總體上來說,德波兩軍戰力與裝備品質最接近的單位是步兵師與戰防武器 。然而與波軍相比,德軍在武器數量上佔了相當大的優勢,例如其一個步兵師就配有735挺輕機槍,比波軍的326挺還要多出一倍 。

德國陸軍最佔優勢的武器為戰車,也就是裝甲部隊。德軍的海因茲·古德里安,裝甲兵上將在戰間期時發展了一套先進的機動戰準則,併成功說服上級建立師級的裝甲部隊,由戰車、炮兵、車載步兵等單位聯合編制,並與空軍進行協同作戰。

古德里安因為希特勒的支援才成功說服陸軍部的反對者,於1935年成立了三個裝甲師,每個裝甲師都有兩個戰車團,滿編時將擁有561輛戰車(但這個數字從未達到過,一般都約300輛上下)。1936年時,因為陸軍參謀長路德維希·貝克的堅持而又建立了三個輕裝師,各擁有一個戰車團,用於遂行騎兵部隊的任務。

1937年,德軍又再建立了4個摩托化步兵師。到了波蘭戰役時,德軍已擁有6個裝甲師、4個輕裝師和4個摩托化步兵師,這些機動化單位德軍統稱為“快速部隊”,共約有2,500 –2,900輛戰車(依照各方資料來源,資料略有不同),其中一半為一號戰車與二號戰車,一號是原先用於訓練的,僅裝備了兩挺機槍,裝甲相當薄弱,波軍迷你戰車的火炮即可將其摧毀。二號火力稍較一號強,但與同時期的西方國家戰車相比仍遜一籌。擔任德軍真正的主力的三號則僅佔其總戰車數量的10%,但德國也吸收了捷克斯洛伐克技術優良的軍工業與其戰車— LT-38與LT-35,以填補三號與四號戰車的不足。

德國空軍也遠比波蘭空軍來的強大,主要用於提供戰術支援,協助地面部隊的進攻,特別是Ju 87俯衝轟炸機,其精準的打擊能力和特殊的呼嘯聲對波軍士氣有相當之影響。德軍還有當時身為全球最先進的戰鬥機之一的Bf 109戰鬥機,以及大量的中型轟炸機,主要是He 111和Do 17轟炸機。在1936年至1939年期間,希特勒曾組織以空軍為主幹的兀鷹軍團前往西班牙參加內戰,獲得了大量的實戰經驗。

德軍一共將2,695架飛機用於德波戰爭中,包括771架戰鬥機、408架驅逐機,336架俯衝轟炸機和1,180轟炸機,其中又有200多架用於偵查任務中。此時的德國空軍也可能是全世界最有經驗、最訓練有素和裝備最優良的空軍。

波蘭陸軍於戰前共有30個步兵師、14個騎兵旅和11個國民兵單位,若完全動員還可達到135萬名士兵,但在9月1日時只動員了將近100萬人,較晚抵達歸屬單位的士兵則因為在運輸車輛上成為德國空軍的明顯目標,遭到猛烈的炸射而導致巨大的傷亡。波蘇戰爭的經驗深深影響了波軍的組織與作戰原則。不同於一戰中的典型戰況— 壕溝戰,波蘇戰爭是一場由騎兵的機動性扮演決定性角色的軍事衝突。

波蘭因而充分認識到機動所擁有的優勢,建立了總兵力達210個連的騎兵部隊,並將其編成3個輕騎兵團、27個長矛騎兵團和10個步槍騎兵團,波軍還認為騎兵較德軍機械化部隊相比,擁有克服困難地型的優勢。在戰爭爆發後,波蘭騎兵旅在與德軍步兵交戰的過程中獲得了部份的成功。

在機械化部隊方面,雖然波軍於1930年代末期曾試著令軍隊機械化,但優先發展者為高射炮與反戰車炮,但與機槍數量一樣,波軍火炮數量嚴重不足,每個步兵師僅有48門。

波軍較德軍的戰車數量少得多,且被分散與步兵協同作戰,儘管他們在個別的反戰車作戰中表現優異,仍無法成為一股有效的戰略單位。波軍的裝甲部隊包括2個裝甲旅、4個戰車營和配屬到步兵師和騎兵旅、總計30個連的過時迷你戰車(僅裝備機槍或口徑僅有20mm的火炮),總數約800多輛。在1939年時,波軍唯一一種達到當代世界水準的戰車是7TP戰車,為世上第一種裝備柴油發動機的量產戰車,武器裝備明顯比其主要的對手、德國的一號與二號戰車優勝,但自1935年一直到1939年爆發戰爭期間僅生產了135輛,不具有多大的作用。

另外波蘭也有一些進口的現代化戰車,如50輛的法制R-35戰車和38輛的英制維克斯六噸戰車,但數量同樣過少。波軍部隊另一項落後德軍的地方為通訊與指揮手段,波軍雖然已引入無線電系統,但各單位間通訊仍主要以訊號兵和偵察兵傳遞,師部與指揮部則是使用民用電話網路和電報系統,在進行實戰時,這樣的情報傳遞速度過慢;相比下,德軍士兵於部隊大量使用通訊裝置,師部指揮車相當靠近前線進行情報分享、有些軍官甚至自行駕駛飛機進行觀測,迅速掌握戰場局勢變化,並立即做出最適當的判斷。

波蘭空軍無論在規模還是飛機品質上均大幅落後於德國空軍,同時也缺乏現代化的戰鬥機,但它的飛行員質素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在一年後的不列顛戰役中充分證明了波蘭飛行員的能力。

波蘭空軍共約有1,900架飛機,但其中前線戰鬥用飛機甚少,1,900架裡有650架是訓練機,另外700架是各式過時淘汰、或在戰爭爆發時又無任何作用之飛機,真正的前線兵力為392架,包括185架戰鬥機、114架偵查戰鬥機、36架中型轟炸機和84架偵察機,其中的戰鬥機主力為128架的PZL P.11戰鬥機和30架的PZL P.7戰鬥機,這兩種飛機在30年代初期固然算是不錯,但與德軍1939年的現代化戰鬥機相比仍有所差距,P.11戰鬥機最高時速僅有每小時365公里,甚至低於德國部份的轟炸機。為彌補此缺點,波蘭飛行員必須依賴戰鬥機本身的機動性與俯衝時達到較高的速度來攔截敵機。

原本預計服役並取代兩者的PZL P.50戰鬥機也因為戰爭過早爆發而無法實現。轟炸機方面,波軍只有36架PZL-37麋鹿式轟炸機(波軍唯一在效能上足以與德軍戰機媲美者)總共110架。

德軍第1航空艦隊司令的阿爾貝特·凱塞林航空兵上將高估了波蘭空軍的戰鬥機數量為實際的兩倍多,同時也低估了後者的轟炸機部隊,後來德國壓倒性的空中優勢令此誤判沒有造成什麼影響 。

波蘭空軍一共將飛機分配為兩個主要單位—戰略航空隊與陸軍航空隊,前者共有146架作戰飛機和60架支援飛機,後者則有246架作戰飛機與42架支援飛機 。

波蘭海軍是波蘭三軍中最現代化的軍種,但規模甚小,僅有4艘英國或法國建造的驅逐艦、5艘法國或荷蘭設計的潛艇和少量的輔助艦艇船。

大部分波蘭水面單位皆參加了行動,於8月20日離開波蘭港口、逃出北海至英國;而潛艇部隊則執行了袋計劃,潛伏于波羅的海以攻擊德軍海上交通線,但僅獲得少許的成功。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馬來西亞中國產護衛艦真貴:單價5億美元 足夠發達國家造驅逐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