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一年就要過去了,理論上離轟20出現的日期又近了一年,畢竟大機率轟20也就這一兩年了。而關於轟20的很多猜想也從概念性慢慢延伸到了細節方面,比如作為一款遠端戰略轟炸機,轟20肯定會擁有空中加油的能力,而到底是使用何種加油方式,也成為了軍迷們爭論一個焦點。
從目前來看,主流的空中加油方式,無非是“軟管錐套式”,和“硬管插頭式”。而這兩種加油方式的優劣以前說過太多,就不在敷述了。而全球主流的遠端轟炸機加油方式各有不同,比如設計理念最為接近轟20的美國B-2隱身轟炸機採用的是就是硬管加油方式,由加油機在尾後安裝一根可伸縮的飛杆,在加油操作員的控制下與轟炸機機背的受油插座對接,然後傳輸燃油。
而像俄製圖-160M這樣的機型,則使用伊爾76加油機的PAZ-1M軟管加油方式,從圖-160機鼻處的受油口進行加註。目前軍迷們最傾向的是美式硬管加油,有兩個原因,一是硬管的燃油流量可以達到4400升/分鐘,而軟管的加油只有1500升左右,圖-160改進後大概能達到2200-2900升/分鐘。而第二個原因則是硬管加油,不用伸出長長的加油探管,避免了對戰機隱身能力的破壞。
儘管B-2採用硬管加油,是為了保證加油速度和避免對隱身結構的破壞,但選擇何種加油方式,除了要看轟20本身的特點,也要根據加油機本身的情況。加油機和受油機之間的相容性,以及整個空軍體系內加油方式的趨同性,也是一個考慮的重點。
比如國內空軍和海航的戰機都是採用軟管錐套加油方式,而配套伊爾76加油機和疑似運油20也都是軟管加油,因此如果轟20採用和B-2的加油方式,那麼就很難相容運油20,也很難和目前絕大多數戰機編隊加油飛行。而如果要另外設計一款硬管加油機,這種成本相對來講很難接受。
何況硬管加油也曾經害慘過B-2隱身戰機,其機身背部的硬管加油介面採用旋轉插座式結構,使用時翻轉過來露出加油口。而該機構佔據空間很大,而且重量超標,對B-2本身的載荷和結構都有較大影響。同時硬管對接,加油機的操作員也要在相對位置上小心翼翼的操作,否則加油管很容易戳到B-2嬌弱的背面,造成昂貴的隱身塗層被破壞。
因此我們不妨大膽的猜測,轟20依然會採用軟管錐套的加油方式,而受油管會採用和殲20相同的隱身彈出模式。同時會透過運20貨艙內建加油系統,來進一步提升軟管加油的流量,雖然可能還是不及硬管,但是可以讓差距進一步縮小。而且其結構重量和設計難度都會比B-2的翻轉插座結構要好,同時也不會對隱身機不會有太大影響。
當然這並非是徹底的放棄硬管,但是如果要使用硬管,首先是要有采用硬管加油的加油機出現,之後才能考慮到整體加油體系的過渡問題。而從現在來看,運油20主要還是要接解決加油機數量嚴重不足的問題,至於硬管軟管,只要能加油的就是好管。
而在硬管加油技術上,我們其實已經大部分掌握,如果要製造硬管加油機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受油機的受油結構相容性上相對還是太難,比如現在大部分根據側衛改進而來的戰機,包括艦載機,以及國產的殲10都無法硬管加油。如果真有了硬管換軟管的一天,難不成還出一個軟管背部加油版的殲20,大家覺得有這個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