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71的炮塔也更加輕巧。MK16是一種典型的二戰風格的三聯裝艦炮,正面裝甲厚度達203毫米,三聯裝炮塔的總重量高達451噸。而MK71型艦炮的炮塔大量使用鋁合金,整個炮塔旋轉部分(不含身管)的重量只有7.8噸。炮塔內通常不配置人員,但為了讓維修人員出入,在圓錐體形炮塔的兩側後方設有維修艙門。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炮塔可抗強浪的衝擊、40節以上的風速、浸水1個小時、15釐米厚冰雪覆蓋。從-29℃到38℃的氣溫環境下,它都可以正常工作。炮塔之下,艦體甲板的內部,設定有艦炮的自動供彈機構以及控制檯。揚彈、裝填入膛都是透過電動油壓驅動完成的。
炮塔可以透過一名炮手在控制檯進行遙控,可以單發射擊,也可以用每分鐘12發的最高射速連續射擊。自動供彈機構的核心是一個迴旋式供彈鼓,通常儲存有75發常規炮彈。迴旋式供彈鼓的直徑為4.27米,透過油壓進行驅動。內有呈放射狀配置的25個彈藥夾,每個彈藥夾有3個炮彈存放單元,即可存放最多3枚炮彈。迴旋式供彈鼓最多可以裝填75發炮彈、最多可以裝填6種不同種類的彈藥。為了防止衝擊和振動,各個單元中有緩衝器和止動機構。迴旋式供彈鼓始終能夠將彈藥保持在中心位置。在試射中,如果只發射單一彈種的炮彈,在仰角0°的狀況下,最高射速為每分鐘11.7發,仰角35°的狀況下為每分鐘12.6發,60°的狀況下每分12發。
不過,如果是發射制導炮彈,火炮的射速僅為每分鐘3.5發。6種彈藥都可以透過自動裝填系統上膛射擊。系統在更換彈種的時候可能會等候若干時間。在測試過程中,發現這個時間平均在2.3秒,不過也出現過等待43秒才換彈成功的極端情況。如果彈鼓中的75發炮彈用盡,則需4名供彈員用人力向迴旋式供彈鼓裝填炮彈。而如果出現了啞彈,則可以透過自動的啞彈處理裝置進行處理,不需要維修人員進入炮塔中專門處理。火炮的冷卻系統性能相當良好,能有效控制多發連續射擊後的炮管溫度上升。該炮尤其重視炮尾(即藥室所在部位)的降溫能力,降溫可以杜絕發射藥自燃走火現象,同時發射藥溫度恆定也有助於提高火炮射擊精度。
在1971年11月12日的試射中,火炮連續射擊了75發炮彈。打完30秒鐘後,人手可觸控炮膛而並無不適感。不過,此時距離炮尾0.91米處的炮管外壁,溫度已經達到了262.22℃。整個火炮系統的控制主要是透過電源控制檯、主控制檯以及測試控制檯進行,每個控制檯僅需1人進行操控。1975年11月,Mk71型203毫米艦炮樣炮被裝在一艘老式的“謝爾曼”級驅逐艦“赫爾”號(DD-945)上,並於1976年6月進行了一系列海上試驗。實彈射擊超過了1800發,獲得了比較滿意的結果。於是,在1977年的年度計劃中,美國海軍準備對這種火炮進行量產,首批生產數量預計為40套,預定的裝艦物件就是“斯普魯恩斯”級防空型,並計劃對部分基本型“斯普魯恩斯”級進行改裝。
雖然後來由於卡特政府大力削減軍費開支,大量新型武器的研發工作都被中止,Mk71型203毫米艦炮也未能倖免於難。審計總署認為,40套艦炮系統的預算7億1800萬美元,每門艦炮的單價接近1800萬美元,太貴了。結果到了1978年,MK71型艦炮的計劃只好被打入“冷宮”,“斯普魯恩斯”級防空型裝備這種大口徑艦炮的設想落了空。但從Mk71型203mm艦炮的技術性能來看,美國海軍對“斯普魯恩斯”級防空型所抱的期盼遠不止一艘艦隊區域防空艦這麼簡單——一艘重火力對陸攻擊平臺似乎也是題中的應有之意。或許正是因為這樣一個緣故,“斯普魯恩斯”級防空型也被稱為“現代化版本”的“斯普魯恩斯”……
至於“斯普魯恩斯”級防空型是否從繪圖板落到了現實的船臺中則是一個有意思的故事,也是一個仁者見仁的話題。一方面,20世紀70年代末,由於“宙斯盾”系統已經具備裝艦條件,美國海軍的確沒有建造嚴格意義上的“斯普魯恩斯”級防空型,而是以“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的建造所代替。但是另一方面,作為美國海軍中一個奇怪的存在,4艘“基德”級又在相當程度上還原了“斯普魯恩斯”級防空型的基本面貌。“基德”級導彈驅逐艦原本是由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國王時代的伊朗王國訂購,根據伊朗方面的需求,以“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防空型為藍本,由基本型“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艦體衍生而來。
根據1974年簽訂的合約共建造四艘,由美國英格爾斯造船廠建造,首艦1978年6月開工。但就在1979年這四艘驅逐艦完工之際,巴列維王朝突然遭到推翻,新政權執行激進的反美政策,與美國的外交關係迅速交惡,拒絕接收這四艘導彈驅逐艦,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也不願意對伊朗新政權出售武器,美國對伊朗的所有軍售全部告吹,當時一起泡湯的還包括貝爾公司與伊朗進行的一系列攻擊、通用直升機交易。結果這批導彈驅逐艦隻能由美國海軍收購,它們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加入美國海軍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