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沙特從美國購買瀕海戰鬥艦的事情想必軍迷們應該都知道了,該計劃全稱為“多工水面戰鬥艦(MMSC)”。首艦10月26日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的芬坎蒂尼馬林內特造船廠切割鋼板,合同4艘將在2025年至2028年間陸續交付沙特海軍。
一筆看似平常的軍售卻引起網友們的大討論,網友們津津樂道了根本不是不是上面那些,而是合同總價為112億美元。按照媒體和網友的“一貫作風”,大部分人都是用112÷4=28億美元/艘,再對比美國原版瀕海戰鬥艦5.4億美元的單價,所以得出“沙特花了5倍的價格買了這些東西”的結論,進而得出沙特“人傻錢多”的結論。但是事實真是這樣麼?粗暴的用合同總價除數量得出單價的演算法到底正不正確?所謂國際軍售的“合同價格”到底是什麼意思?今天我們來仔細看一下這個問題
沙特的瀕海戰鬥艦真的有那麼貴嗎?事實上我們對比這麼一個問題,很多朋友將沙特MMSC專案與美國LCS“自由”級劃等號然後進行對比。但事實上,MMSC的配置其實比美國原版的LCS要強大很多,除了排水量由“自由”級的3060噸提升至3600噸之外,尤其體現在武器配備方面。美國LCS“自由”級的配備為:
1門Mk110型57毫米艦炮1套MK-49防空導彈發射裝置(發射RIM-116“拉姆”防空導彈)2門MK46型30毫米艦炮
但是沙特MMSC的武器配備:
1門奧托·梅萊拉76毫米艦炮超快速型8單元MK-41垂直髮射系統(配備32枚ESSM防空導彈)2座4聯裝魚叉反艦導彈2座MK32反潛魚雷發射管1套MK-49防空導彈發射裝置(配備11枚RIM-116“拉姆”防空導彈)2座“獨角鯨”20毫米遙控武器站
這樣對比下來結果顯而易見,沙特的MMSC絕不是美國LCS那麼簡單,而且MMSC還配備歐洲宇航TRS 4D型C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使用和LCS一樣的COMBATSS-21戰鬥管理系統。動力系統為MT-30型燃氣輪機和2臺皮爾斯蒂克16VPA6BSTC柴油機,4臺羅羅Axial MK1噴水推進器推進,航速37節。既然配置不同,那麼價格與美國原版的LCS有差異也是很正常的,沙特方面還要擔負整個MMSC的改進和研發費用,價格會進一步提升。
那麼有朋友會問,就算有差異那麼會差5倍這麼多嗎?我們接下來就引申出另一個問題:合同價格。實際上,沙特MMSC專案112億美元是一整個“打包合同”,內容除了採購4艘瀕海戰鬥艦之外,很重要的就是配套的武器以及其他軍艦執行相關的設施和訓練,而恰恰就是這些佔了整個合同價格的“大頭”。我們把整個MMSC專案的合同展開來看,這112億美元具體包含如下的內容:
上述列表中我們注意到,該合同中還包含532枚ESSM防空導彈、48枚RGM-84“魚叉”反艦導彈和188枚RIM-166“海拉姆”防空導彈。筆者查了一下美國YF2013財年採購合同,其中RIM-166“海拉姆”防空導彈的單價為108萬美元/枚,ESSM防空導彈為138萬美元/枚。也就是說MMSC專案中僅採購的防空導彈部分價格就超過10億美元,而且這僅僅用2012年幣值計算。除了上述武器和備用的艦上裝置之外,包括艦員的人員培訓和裝置培訓、維修、運營設施建設、測試裝置也都是包含在合同內的。
什麼是合同價?合同僅僅是武器本身嗎?所以我們要正確理解這個“合同價格”,我們表面看到的112億美元並不僅僅是4艘瀕海戰鬥艦的價格,這樣就不存在“沙特用5倍價格購買”的問題。要明確的是,美國以5.4億美元的單價採購的LCS“自由”級瀕海戰鬥艦是裸艦,不包含所謂的培訓、武器和其他的相關設施的價格。所謂軍購實際上都是“套餐”,並非某種武器的本體價格,將該武器所需要的人員訓練、武器、配件、維護、地面設施全都打包在一個合同內,這才是軍購合同的全部內容。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僅僅把武器本體買來,沒有導彈、沒有培訓、沒有備件、不能維護,這根本無法形成作戰能力,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簡單用“合同價格÷數量=單價”的這種計算方式是完全錯誤的,根本不能表述某種武器的真正單價。而且每個國家根據需求不同會選擇的不同的合同內容,決定合同價格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武器本身配置、購買多少枚導彈、購買多少額外配件、購買多少年的維護、購買多少人的培訓等等等。比如某個國家只買戰鬥機+培訓+武器=5000萬美元,另一個國家購買的是頂配+武器+培訓+維護+額外發動機=8000萬美元,但是你不能說8000萬美元那個國家是“傻子”,畢竟都是根據實際需求而來。大家在看到國際軍購和軍售問題千萬不要陷入簡單除法問題,更不要被這種簡單地計算方式推定這個國家“傻不傻”,每個國家對於自己的軍事採購的資金到底花在哪裡都是非常清楚的。
越南Su-27戰鬥機 單價3150萬美元 但幾乎被閹割了所有對地對海打擊能力
合同價真的能代表武器的單價嗎?事實上,網路上大部分自媒體對於軍購價格都有很深的誤解,比如2019年印度於美國簽訂的26億採購24架MH-60R合同。如果我們簡單計算一下就是”26÷24=1.05億美元“,而美國採購的是4500萬美元,印度的採購價是美國的2.5倍……但是事實上,美國採購的MH-60R的4500萬美元是裸機價格,而印度的26億採購合同除了24架MH-60R之外還包括以下的內容:
APS-153(V)機載雷達30臺、
T700-GE-401C發動機60臺、
機載低頻聲納系統24臺、
AN/SSQ-36/53/62聲納浮標1000個、
AGM-114地獄火導彈10枚
“先進精確殺傷武器系統”38枚火箭彈以及其他零部件
除此之外,這個合同中還要包含相關的人員和裝置培訓、未來10年的維護保障服務。上述全部的培訓、維護、導彈、雷達、發動機、聲吶等等所有專案加起來一共是26億美元,也是一個“打包價”。所以真的不能用”26÷24=1.05億美元“這麼計算。
2016年印度和法國簽署的78億歐元由法國購買36架”陣風“中型戰鬥機,簡單計算就是”78÷36=2.16億歐元“,簡單來看相當於2.5架F-35五代戰鬥機……但事實上,這78億並不是全部用來採購“陣風”,除36架“陣風”之外,其他的還包括:
配套武器7.1億歐元
整合以色列裝備(頭盔、雷達、顯示系統)17億歐元
輔助性用品18億歐元
也就是說實際真正用於“陣風”戰鬥機及其培訓和維護的費用一共是32.7億歐元,單價小於9100萬歐元,與媒體報道的2.16億美元/架的單價相差非常巨大。我們要注意的是,法國達索公司需要保證這批“陣風”的妥善率在75%,而且印度採購的這批“陣風”都是具備核武器投送能力,沒有經過“閹割”,再算上培訓費用實際9100萬歐元這個價格並不是太高,畢竟法國達索也要保證自己足夠的利潤。
印度空軍接收的首架“陣風”戰鬥機
2012年南韓以36億美元由美國採購36架AH-64D”長弓阿帕奇“攻擊直升機,簡單計算就是“36÷36=1億美元”,按照網友想法可以買F-35了。但是整個合同除了36架直升機之外還包括以下內容
T-700-GE-710D發動機84臺
AN/APG-78"長弓”雷達36臺
AN/APX-123應答識別機42臺
AN/APR-48A雷達頻率干涉器36臺
AN/AVR-2B鐳射警告器45臺
AGM-114“地獄火”反坦克導彈400枚
M798S 30毫米機炮彈77.4萬發等等等一大堆
南韓AH-64“阿帕奇”採購合同
還有一個更典型的例子,日本航空自衛隊的F-35A戰鬥機,2011年日本以100億美元由美國引進42架F-35A戰鬥機,按照網友的辦法計算平均單價達到驚人的2.38億美元,如果印度“傻”那麼日本更應該是“傻子中的傻子”。但事實上,除了42架F-35A之外,這100億美元還包括
F-135發動機及其配件、指揮,控制,通訊,計算機和情報/通訊等系統、導航和識別(C4I/CNI)、出版物和技術檔案、說明檔案、運費、人員培訓和裝置培訓等等
而且日本引進了F-35A的組裝線和大修線,位於是三菱重工名古屋小牧南工廠。另外石川島播磨重工也被授權組裝F-135渦輪風扇發動機,三菱電機生產AN/APG-81雷達當中7個零部件,這樣F-35A日本的中國產化率不低於30%。實際上,日本首批引進的這42架F-35A單機飛離成本只有1.18億美元,比美國自用的要高2300萬美元,並沒有所謂2.38億美元那麼誇張。考慮到日本並不是美國JSF聯合攻擊機專案的成員國之一,在整個專案中並沒有做出經濟或技術上的貢獻,所以高2300萬美元的成本基本相當於平攤F-35系列的一部分成本而已,並不算過分。
日本三菱重工小牧南工廠出廠的首架日本組裝的F-35A
結語所以其實所謂軍購和軍售合同本身就不是夠買裝備這麼簡單的問題,所以不能簡簡單單根據一個所謂的“平均價格”去判斷誰傻與不傻。就跟印度購買“維克拉瑪蒂亞”號一樣,一艘4.5萬噸的中型航空母艦總花費達到30億美元,但是對於軍火“賣方市場”的實際情況,印度僅有俄羅斯這一個選項,不花這30億就沒有航空母艦可用,這比多花錢更要恐怖。甚至明明知道存在“回扣”或者“保護費”也只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