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手榴彈成本是多少?為何能管夠,原因讓人無限感動
要說起抗戰神器,那麼非手榴彈莫屬,在缺少各種重武器的前提下,手榴彈就是每個士兵手中最強的攻堅重武器,抗戰時期中國軍隊所採用的都是長柄手榴彈,這種手榴彈最早是來源於德國,德軍士兵所使用的長柄手榴彈,曾一度令西方國家感到恐懼,因此後來被批量生產了不少,每個士兵戰場上都能攜帶6枚以上。
二戰爆發前,中國與德國曾經一度交好,所以也得到了了德國援助的部分德式裝備,並組建了德械師,其中這種長柄手榴彈就是標配,即便是在抗戰最為艱難的時期,士兵子彈都沒多少,手榴彈卻能夠保證足量供應,在戰場上日軍最忌諱的其實就是與我軍短兵相接,因為尤其是在靠近30米距離的地方,經常會遭到手榴彈密集的轟炸,死傷慘重。
另外對手榴彈的運用,在敵後的八路軍、游擊隊有充分的話語權,這部分隊伍由於他們得到的軍事裝備援助更少,因此手榴彈作為方便攜帶的武器,被他們運用的出神入化,甚至還能佈置成詭雷,黃崖洞保衛戰中,一名小戰士崔振芳把守吊橋,在戰友重傷犧牲以後,僅一個人扔出100多顆手榴彈,擋住日軍七天七夜,最終壯烈犧牲。
不過畢竟是在敵後作戰,能夠得到手榴彈的補給也很有限,根據地的民眾開動腦筋,自己動手批量生產火藥,裝填手榴彈。按照一般的生產需求,手榴彈最重要的是作戰部,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就是產生破片殺傷的彈體,而另外一部分就是火藥,其中火藥部分在當時價值僅5毛,而全部手榴彈部位結合起來,差不多能有3塊,當時部隊中,一個人一個月的津貼也不過僅僅是一塊錢,要三個人的津貼才能做出這樣一枚手榴彈。
一開始我軍在敵後沒有兵工廠,很多隻能夠依靠在戰場上繳獲,而根據地的老百姓,也充分發揮了動手的才能,生產火藥裝填加工成手榴彈,供給八路軍使用,而且還在戰場上撿彈殼,拿回來重新復裝彈頭做成子彈。但其實這樣土造的手榴彈,作戰能力是很低的,一些影視劇中也偶爾會有提到。
戰場上作戰的時候,往往會出現手榴彈不響的情況,就連子彈的品質也要比正規彈藥要差一些,但這些東西也是老百姓家裡面砸鍋賣鐵省吃儉用做出來的,其中包含了無限深情厚誼,雖然八路軍主張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但是這部分彈藥通常都是老百姓無償捐獻使用的也是因為有這部分彈藥的支援,八路軍在能在敵後落地生根,最終將日本人趕出中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