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國的殲-20戰機成功研製並且進入服役後,許多國家便認為既然中國能造,那我也一定能造,於是這些國家便信心滿滿的摩拳擦掌想要研製五代機,甚至不少國家練概念設計圖都公佈了出來,而一向天大地大,我最大的三哥也自信滿滿地認為我也一定能造,並且比中國的殲-20要強很多。但是最近,三哥有點運氣不太好,原因就是2019年7月19日,印度國防部對外宣佈,其自行研製的“納格”重型反坦克導彈系統已經完成了使用測試,並且馬上就要開始準備量產,但是這其中卻與外來的“長釘”導彈扯上了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讓印度一直為難,到底是選自家的“納格”,還是外來的“長釘”,就讓我們從他的起源說起吧。
拖拖拉拉的“納格”自從坦克這種龐然大物被研發出來,針對它的各式武器也紛紛面世,而作為坦克的致命天敵反坦克導彈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各國都將它作為了重點研製武器,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有能力研製這種武器,受制於本國工業基礎孱弱,資金不足,技術缺乏,這些國家只能從其他國家進口,印度就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引進商,其國家的許多武器都是由外來引進的,而反坦克導彈這種高階武器也不例外,由於印度自身的幽默特點,許多國家都紛紛樂意將武器出售給它,這其中便有東西方知名的反坦克導彈,例如法國的“米蘭”2T、蘇聯的9M113等。
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印度一直想要摘掉頭上的萬國牌帽子,開始自己的中國產化武器,印度政府在1983 年推出了“導彈發展綜合計劃”。這一計劃的核心是研製5款不同用途的導彈,分別是“大地"、“烈火"兩款地地彈道導彈,“特里蘇爾”、“阿卡什”兩款地空導彈,以及“納格”反坦克導彈。
納格反坦克導彈
而在上世紀的80年代,反坦克導彈技術迎來了黃金髮展期。為了應對剛面世不久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各國在研製新一代反坦克導彈時,一方面進一步強化導彈的威力,另一方面開始探索新的制導體制。在這一背景下,各國研發的新一代反坦克導彈不約而同地採用了大威力戰鬥部,並具備“發射後不管"能力。
而“納格”作為印度首款自主研的反坦克導彈,自然不甘曲居人下。為了讓導彈具備“發射後不管"能力,主導“納格”研發的巴拉特動力公司,選擇了一系列不同的導引頭進行試驗,最終決定為“納格”配備主動紅外成像和毫米波主動雷達兩種導引頭。其中,前者用於視線良好條件下作戰,後者則用於全天候作戰。由於毫米波主動雷達導引頭的技術難度較大,因此,印度先研發了使用紅外成像導引頭的型號,打算在其研製完成後,再繼續研製毫米波導引頭的型號。
根據印度公開的資料顯示,“納格”採用了固體高能無煙火箭發動機,配備高爆串聯戰鬥部,為有效攻擊第三代主戰坦克的裝甲,該彈還採用攻頂彈道。值得一提的是,出於提高射程的需要,“納格”70%的彈體結構應用了複合材料。“導彈發展綜合計劃”實施後,“納格”的研製進度非常順利,1990年就在昌迪普爾發射場進行了相關試驗,並證明了火箭發動機的可靠性。而在新聞報道中, 印度媒體一度宣稱,“一般導彈要10年至15年的研製時間,而我家的“納格”僅8年就完成了研製”。
按照原定計劃,“納格"反坦克導彈的作戰試驗將從1990年開始,並在1993年內投人低速生產,量產的導彈將於1994年正式列裝。在地面發射型號投入量產後,直升機發射型號也將在1995 年開始生產,兩種導彈計劃在10年內生產2萬枚,與此同時印度還許下了要大量出口的豪言壯語。
然而“納格"隨後的發展速度卻遠超印方的預期。“納格”雖在1990年就成功進行了首次試驗,但這一成績是在大量使用進口零部件的情況下取得的,在此後的試驗中,由於“納格”大量使用中國產零部件,狀況頻發。從1990年到2003年的13年間,“納格”只進行了42次試射,進度十分緩慢。到2008年,“納格”似乎迎來了曙光,當年8月,該彈完成研發測試,並在當年冬天通過了印度陸軍的終端使用者測試,實現了4千米的最大射程。由於鑑於“納格”已基本走完試驗流程,印度陸軍在當年就簽下了採購首批442枚“納格”導彈和13套導彈發射器的訂單。
雖然這批訂單被簽訂了,但是印度陸軍附加了新的要求。在之前測試中,“納格”的導引頭表現出色,在5千米外就發現並鎖定了目標。然而,隨後卻有訊息曝出,這一試驗是在晝間視線良好條件下進行的,不是模擬的真實戰場環境。為驗證這一引導系統具備晝夜交戰能力,印軍要求該彈繼續進行相關試驗,這一系列試驗直到2011年才全部完成,在此之前,442枚導彈的生產合同自然還是一張紙,沒有發揮任何效用。
2011年,印度陸軍對“納格”系統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於在研發的過程中,“納格”為實現其作戰效能,雖已從一種彈徑130毫米、考慮單兵肩扛發射的反坦克導彈,升級為彈徑190毫米、只能使用導彈發射車或武裝直升機發射的重型導彈,並在BMP-2步兵戰車底盤基礎上研製了重型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但印軍卻以發射車沒為車長和炮手同時配備周視系統為由,要求相關企業進行改進。與此同時,在“納格”的進一一步試射中,印軍又發現“納格”導引頭在夏季工作距離下降,於是研發單位不得已又重新研製了效能更好的導引.....於是,在不斷提出新要求一重新改進試射的反覆 迴圈中,“納格”的研發進度一拖再拖,直到2019年才傳出連續發射導彈成功的“好訊息”。
由於“納格”基本型的研製過於緩慢,原計劃1995年裝備的直升機發射型“納格”,其研製進度也慢了下來。據印媒報道,直升機發射型“納格”直到2011年才進行首次地面試射,2018年8月才首次使用直升機進行了試射,服役更是遙遙無期。
欲罷不能的長釘上文中提到,由於“納格”的研製進度非常緩慢,而這時又恰逢印度的各型別反坦克導彈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老化現象,迫切的需要新的反坦克導彈為其注入新鮮血液,採購新的反坦克導彈已經迫在眉睫,於是這款讓印度念念不忘的“長釘導彈”便進入了印度的視野。
長釘反坦克導彈
之所以,會選擇長釘,是因為“長釘”的效能 與“納格”頗為相似:“長釘”系列常見的LR型最大射程為4千米(印度計劃採購的“長釘”MR射程只有2.5千米),改進後的LRI型達到5.5千米,與“納格"基本相同(“納格”的研製指標雖有4至6千米,但實際打到過的最大射程只有4千米,試射中多數情況下甚至只有3至3.2千米):“長釘"同樣是一款第三代反坦克導彈,裝備紅外成像導引頭,具備發射後不管的能力:同樣使用串聯戰鬥部,採用“攻頂"方式打擊目標....
如果僅從技術角度看,“長釘”的效能其實遠勝於“納格”。“長釘”使用的是電視/紅外成像導引頭,同時還有光纖制導,既可利用引導頭跟蹤鎖定目標(射手啟用導彈並將瞄準線鎖定目標後即可按下發射按鈕),實現發射後不管,也可利用光纖接收導彈回傳的訊號,讓射手操縱導彈進行調整,實現“人在迴路中”的受控制導。其中,“人在迴路中”受控制導是“納格”所不具備的。
以射程與“納格”相近的“長釘"LR為例,其僅重14千克,既可由單兵肩扛發射,也可裝在車輛上使用,而“納格”重達42千克,只能使用專門的發射車。加上“長釘”使用的光纖制導可讓射手及時介人導彈制導過程,作戰靈活性比“納格"更大。事實上,“長釘”系列導彈中還有最大射程達8至10千米的“長釘”ER和最大射程達25千米的“長釘”NLOS,而即使正在研製中的直升機發射型“納格”,其最大射程也不過7至8千米。所以這樣的優勢,讓印度對於“長釘”一直欲罷不能,奈何自家的“納格”不爭氣,要不然也不會這麼憂心忡忡。
外面的再好但是印度更鐘愛自家的不過,與“納格”一樣,MP-ATGM的研製進度也相當緩慢,該彈直到2018年9月才進行首次試射。該彈在2018年和2019年的幾次試射雖都取得成功,但其距離真正服役還有相當長的時間。即便如此,印度國內仍有不少人對這款導彈抱以厚望,在2017年11月該型導彈還沒進行試射時,印方就曾以以色列拒絕轉移技術為名,宣佈取消引進“長釘”導彈的計劃,以至於兩國關係一度陷入低谷,而2個月後的2018年1月,印度卻再次提出,考慮與以色列重籤價值5億美元的“長釘”反坦克導彈採購訂單。
然而事實上印度的軍方更偏向於長釘,但是由於政府方面偏向中國產導彈,導致兩方一直僵持不下,所以直到今天印度依然沒有簽訂“長釘”反坦克導彈的合同,而其中國產的“納格”十多年以前的訂單依然靜靜地躺在那裡,所以就讓一度方面一直糾結是等自家的導彈完成研製之後在使用還是先用“長釘”來頂一陣子,簽了的話,又要花費很多錢,中國產的導彈就浪費掉了,又會浪費錢,得不償失,就讓印度陷入了為難之中。不過人家的心態倒是很好,從來不氣餒,不管自家的武器在不好都會大力的宣傳,也在用自身的行動來為這些武器正名,然而結果卻不太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