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個工業大國都絞盡腦汁想辦法找到一種合適的工具,讓步兵能跟上坦克的步伐。其中,德、美兩國分別研製出各自的sdkfz 251半履帶車與M3 M5半履帶車承擔這一任務,英國憑藉自己產量巨大的“布輪”通用載具與美國援助的半履帶車同樣能較好地完成這一任務。而此時歐洲大陸的另一個強國——蘇聯卻鮮有這一方面的裝備需求。實際上,蘇聯自己也研製過自己國家的半履帶車,然而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其始終未能大量服役。

▲所謂的ZIS-22只是進過簡單改裝的貨運卡車

1937年,受到納粹德國以及法國開發類似裝備的影響,蘇聯人也著手進行了一系列的半履帶車研製工作。起初蘇軍在本國生產的ZIS-5軍用卡車的基礎上,將後車輪換成了履帶以增強其在鬆軟地形上的通過性,命名為ZIS-22。然而,這一改裝實質上並未擺脫該車屬於運輸卡車的本質。蘇聯總計改裝了200餘該卡車,並全部用於冬季戰爭中,其最大的作用也非運兵,而是作為全地形火炮拖車使用。此外,蘇聯在繼續戰爭中使用了其餘900輛GAZ-60型半履帶卡車,然而該車卻在極寒地帶表現出了不可靠性,即便如此,其仍然在衛國戰爭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BA-30裝甲車,無法運載步兵

在原有改裝設計經驗的基礎上,蘇聯半履帶裝甲車的研製也緊鑼密鼓地進行中,1937年,蘇軍設計出BA-30型半履帶車,該車極富特色的設計便是車後的每一側車輪都可根據實際情況簡單地加裝履帶板。因此其對不同地形的適應能力較為出色,在蘇軍二戰中大量應用的BA系列裝甲車早期,該車被寄予全地形戰鬥的厚望。因而其擁有一定的裝甲(厚度6mm)以及車體後部安裝的一挺12..7mm全向機槍炮塔,備彈1500發。其車組的三人分為正副駕駛以及機槍手。

▲效能不錯的B-3型,也僅僅停留在試驗場上

為了運兵,1940年蘇軍以ZIS-22半履帶車為基礎,正式研究出了B-3半履帶裝甲車,此車的出現標誌著蘇聯向機械化步兵的發展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它的防護達到15mm,並且採用全封閉駕駛室,大大增加了乘員的安全性,同時BA-30的12.7mm機槍得到了保留,並且除了兩名駕駛員,還可以運載10名士兵。同時最大時速達到40km/h的它也足以運載步兵進行快速地戰場機動。然而,隨著衛國戰爭的爆發,蘇聯絕大多數的戰爭資源都被投入了更為重要的坦克以及火炮生產,因此B-4半履帶車僅僅只生產了若干輛用於測試。

▲M3/M5半履帶車由於盟國自身需求也無法大量援蘇

然而,在很多方面都大大幫助了蘇聯衛國戰爭的西方盟國,也並未提供足夠的裝甲運兵車輛。由於盟軍自己也需要大量半履帶車,因此根據“租借法案”的清單,美國一共向蘇聯提供了十分有限的半履帶車,包括400餘M2半履帶車以及450餘M5半履帶車。對於蘇軍龐大的步兵規模而言,實在是杯水車薪。也正因為如此,蘇聯步兵才不得不採用所謂“坦克騎兵”的方式,在付出巨大代價後才能配合坦克打擊敵軍。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國家的功臣,民族的棟樑,哪八位科學家獲得了共和國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