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吃什麼?怎麼吃?大抵其中一系列的問題,對於多數人而言都是日復一日的困擾。不同的食物對於不同的人而言,有著不同的味道。其中不僅僅因為味蕾的偏好,也多在於食物背後所賦予的故事或感情。
一如年夜飯不僅僅因其豐盛,更在於家人的團圓。又或年紀大的人總唸叨要吃兩把野菜,其間口感實質並不重要,重在那份幾十年回憶的味道。而在宋曙春回憶之中有著這樣一頓飯,令他難以忘懷。不能忘記的反擊戰:戰友用生命換來貓耳洞的一次“打牙祭”。
一、生命換來的“打牙祭”
宋曙春曾被調遣至廣西參與戰地採訪工作,因而在一座山峰上的十幾個貓耳洞裡,輾轉工作一月有餘。而在這段過程當中,他曾親眼目睹了炮火喧天之下戰士們的真實生活。
彼時越軍反撲之下對於我軍陣地展開了瘋狂轟炸,陣地之中的將士們藏身於貓耳洞中,耳畔地動山搖的共鳴聲,掀起大片煙塵瀰漫在洞中。 對於他們而言這已是堅守三個月以來的生活常態。
因為炮火阻隔,給養運輸的路線被完全切斷,以至於將士們的生活完全無法得到應有的保障。此前儲存的一應物資全部消耗殆盡,唯有壓縮餅乾尚且能夠充飢。不過接連一兩個月的壓縮餅乾生活,無疑令所有人望而興嘆,難以下嚥。
此外,因為長時間無法食用蔬菜等補充身體維生素的損耗,部分戰士已然手腳潰爛,夜盲症、壞血病也不在少數。不過這般艱苦的環境之下,在他們看來只能扛下去。即便棲身於狹小潮溼的貓耳洞中,他們心頭依舊堅信不日便會有給養送達,勝利亦在不遠的未來。
的確,一如他們所盼望的那般,組織從不曾忘記他們仍在堅守陣地。這一天的一場傾盆大雨如期而至,席捲之下令越軍停止了大規模的炮擊。持續三個月的喧囂終於迎來了片刻的安寧。而更令人激動的則是三位揹著竹簍的戰士從山下運輸隊駐紮地將給養送上了山。
激動不已的戰士們紛紛頭頂大雨,遙遙跑去迎接三位戰士,而後大家一併擠進了一座稍微大一些的山洞當中,雖然環境惡劣但是此時此刻大抵是這些戰士們最為欣慰的時刻,不僅一應物資的抵達,更令他們愉悅的則是“不被忘記”。
其中一個竹簍裝著提前炒好的菜,其中包括幾隻難得的燒雞,而另外兩個竹簍則是大米、青菜、肉罐頭等等,恰恰補充了他們早已耗盡的物資,看樣子有夠半個月左右的用量。
揹著給養的戰士望著已經漸漸腐爛的蔬菜滿懷歉意,一應物資早在一個多月前便已備好,奈何近來越軍炮火猖獗實在沒有機會送到山上。直到今天趁著下大雨,越軍的炮火有所收斂,方才找到機會將給養送到山上。
不過面對即將腐爛的蔬菜,戰士們倒也毫不介意,畢竟特殊時期。連長也說了句,不能扔,就算爛了起碼也有維生素,不比沒有強?
因此,這些蔬菜被一應清洗乾淨切成碎塊,隨著大米一併煮熟,熬成了一鍋粥。“打牙祭嘍!”隨著戰士們歡呼雀躍的聲音,一場前所未有的“盛宴”就此展開。當然也有部分戰士在前沿戒備,又或在其它貓耳洞之中,連長便親自將粥裝進飯盒,一一給送了過去。
戰士們或熱淚盈眶或激動不已的神情,令一併送飯的宋曙春記憶猶新。一如上述,生死不足懼,苦痛不足懼,對於這些戰士而言只要國家與人民不曾將之忘記,那麼榮譽與責任便扛在肩上,一切都是美好的。
這段時間裡,宋曙春所見所聞皆是令其受益匪淺,而如這一餐也只是戰士生活中的冰山一角,且是困難之下難得的一份美好。
任何美好與輕鬆往往代表著有人替你扛起了千斤重擔。我們國家與人民的和平是戰士們扛起了一片天,而這一餐之中的那一份美好同樣是那三名送給養的戰士抗下了相應的重擔。
當宋曙春完成了一應工作,下山離去之時,遇到了曾經送給養上山的戰士,然而只有其中兩人,至於另一位為了那一餐犧牲在了越軍炮火之下,奉獻了生命。
二、貓耳洞的故事
不僅上述,關於貓耳洞有著許許多多的故事,而所謂的貓耳洞本身便是故事,它承載了中國軍隊的頑強不屈,承載了那段崢嶸歲月。貓耳洞是指一種與貓耳朵形狀相似的防炮洞、防空洞,是一種軍事上供單兵或少量士兵作戰用的防護工事。
貓耳洞頗有一段歷史,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便已應運而生。而這一名稱卻是內戰時期粟裕將軍他們創造的。是因彼時國軍裝備精良,飛機大炮一應俱全導致我軍傷亡慘重。因此,戰士們採用了貓耳洞防空防炮且效果甚佳,又因其形狀而稱為貓耳洞。
而貓耳洞運用最多的地方,並不在抗日戰爭或解放戰爭期間,而是對越自衛反擊戰過程之中,得到了最為廣泛的採用。一如那些藏身貓耳洞數月的戰士,貓耳洞極大程度的保護了他們的安危。
昔年間越南全然不顧越南戰爭期間中國方面所予以的援助,在蘇聯背後的支撐下大肆侵犯騷擾中國邊境,甚至直接炮轟驅趕邊境人民,導致了中國人民的重大傷亡。
面對越南方面的耀武揚威肆無忌憚,中國政府在經過充分準備之下調兵遣將,1979年2月17日,在中越兩國延綿500公里的邊界線上萬炮齊發,震驚中外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徹底拉開了序幕。
從2月17日作為開端,到3月16日中國部隊全部撤回國內作為告終,其間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中國軍隊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幾乎囊括小半個越南,甚至於兵鋒直指越南首都。
此外更能彰顯出中國軍隊行事風格的則是,早在越南戰爭時期,中國方面前後幾十年間曾對越南予以援助,促進了越南北部的發展。
然而在這一場對越自衛反擊戰過程當中,中國軍隊將一應建築、工商業、基建設施、礦產裝置等悉數摧毀,將彼時中國方面予以的援助盡數回收,令越南北部徹底癱瘓。當然,中國軍隊出兵越南實乃迫不得已的選擇,是因越南一再挑釁而帶來的必然結果。
不過越南方面並未因此而自我反省,反而在中國軍隊撤離之後發起全國動員,將侵略柬埔寨的兵力大批次調回,趁著中國部隊主力撤回而迅速反撲,再度於中國邊境點燃了戰火。
在中越邊境之中,存在著大量的高山以及險要之地等,越軍對邊界上的部分高地、山頭進行侵佔之後,大幅度修建防禦工事,準備長期和解放軍對陣下去。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過程當中,中國軍隊雖然以不足一個月的時間裡佔領越南北部並撤退回國,其間是以重拳出擊的,但同樣也付出了較為沉重的代價。
因此,在戰中央對此進行了一番經驗總結,其中有至關重要的一點在於,現如今的部隊已經完全更換了新的一代,並沒有實際作戰經驗,在作戰過程當中存在著很大的弊端,此外相應的新型武器運用也顯得生疏。
正因上述問題的存在,國家方面意識到了練兵的重要性,為了使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得到顯著提高,且有鑑於越南方面準備長期對抗的打算,中國方面最終決定展開“車輪戰”。
前後歷時十年左右,中國各大軍區輪番上陣,在戰爭之中吸取經驗獲得教訓,整體作戰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蛻變,而相應越軍則是被作為磨刀石對待。戰爭持續過程當中,越南一度險些被徹底拖垮,國防支出佔國家經濟收入50%的鉅額程度。直到後來越南方面表示就此停戰,一切方才告終。
而在這場曠日持久的作戰過程之中,貓耳洞便是發揮出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在老山戰役,上述戰士們艱難的生活一角幾乎是常態。
越南戰爭整個過程當中,所採用的武力除卻步兵之外,多在於炮火方面,正因如此雙方炮火常有對轟狀況發生,又或一方炮火長期壓制,因此貓耳洞的重要性在這場戰爭之中完全突顯而出。絕大多數戰士因為它的存在,而能夠在炮火密集的絕望環境之下,有一個藏身之處。
由此,即便貓耳洞非常狹小潮溼,又有各種蚊蟲叮咬,對於戰士的精神意志與身體皆造成極大程度的摧殘,卻也是他們滿載希望的安全區。
因而,縱觀貓耳洞本身,每一處狹小的坑洞之中皆曾有一位位人民子弟兵棲身其中艱苦奮戰的故事。而這些貓耳洞共同匯聚之下,形成了中越戰爭之時中國軍隊頑強不屈,悍不畏死的壯烈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