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認識你,你認錯人了。”
1964年10月16日,北京的一輛公車上,高遠面對著女友方敏說。
這路公車,是以前兩人約會完高遠回家乘坐的車。
三年前,高遠突然消失,方敏找尋未果。三年來,抱著僅有的希望,方敏每天都會在這輛車上苦苦等待,但沒想到等到高遠的時刻,卻收到了這樣的回答。
此時的高遠戴著口罩,他不能和女友相認,只因一項祖國交給他必須保密的任務。
這是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裡的場景,也是當年真實發生的故事。
1945年,太平洋戰爭隨著兩顆原子彈的爆炸而提前結束,世界第一次見識到了核武器的威力。各個國家都意識到,這種極度危險的“超級武器”將是未來國與國博弈的關鍵,有了它,必須謹慎對待;但沒有它,終將受人宰割。
中國直接受到的核威脅,最早發生在北韓戰爭期間。1953年,就在人民志願軍正在取得勝利的時候,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提出,準備用原子彈結束北韓戰爭。
美國的核威脅最終沒有成真,但中國也清楚,如果自己的手上一日沒有原子彈,一日就將受到來自他國的威懾。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
當時,中國希望老大哥蘇聯能夠幫助我們早日擁有。但斯大林的態度卻讓中國人寒心。
斯大林的態度很明確:蘇聯只會給各個兄弟國家提供核保護,並不想讓他們自己獨立發展。
斯大林去世後,赫魯曉夫上臺。中國此時的國際地位今非昔比,赫魯曉夫再也不能忽略中國的存在,提出願意幫助中國發展核工業。
1955年,中國和蘇聯簽訂了《關於為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利用原子能的協定》,確定由蘇聯幫助中國進行核物理研究。
蘇聯開始向中國派出專家團隊,並且提供了原子反應堆、迴旋加速器等重要裝置。中國方面也抽調大批技術幹部和工人開始原子能的研究和工作。
但赫魯曉夫還是對中國的研究充滿了戒心。表面上看,他們提供了大批的專家和裝置,但本質上蘇聯只希望中國發展非軍事用途的核工業,有關原子彈技術,他們是有所保留的。
派駐來中國的蘇聯專家被要求,只准和中國人講1951年試爆成功的原子彈設計,而之後更先進的設計方案,則不被允許透露。也就是說,中國人只能學習蘇聯的二三線技術,最高精尖的科技還是要蘇聯獨有。
中國和蘇聯在有關發展核武器意見上的裂痕越來越深,1959年,赫魯曉夫最終撕毀了協議,終止對中國的援助,在核工業部工作的蘇聯專家全部被撤回,重要圖紙和資料全部帶走,裝置也停止供應。
中央果斷決定,援助走了沒關係,原子彈還是要造,而且要自主研發。1959年,總理指出,要“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八年時間搞出原子彈。”
核工業部決定,把蘇聯拒絕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的日期——1959年6月,作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即“596”工程,藉此激勵全體研製人員克服一切困難,研製成功原子彈。
鄧稼先就是早期參加原子彈研製工程的專家之一
1960年,核工業部從中科院和全國各地調來了一批高中級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人員,這些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就是當時中國原子彈研製工作的骨幹力量。
而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的高遠,也就是這群研製人員中的一員。
他們隱姓埋名,和親友分離,所有參加這項工作的人,數年都沒有和家人聯絡過。
在長城外,在戈壁灘上,在荒漠中,他們面對的不僅是惡劣的自然環境,還有被輻射的危險。
他們默默無聞,把健康、青春、甚至生命,都獻給了祖國。
1964年10月6日下午三點,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此時,距離蘇聯撕毀援助協定,僅僅過去了五年。
中國幾乎在成功試爆的同天鄭重宣佈,中國掌握核武器,是為了保衛中國人民免受核威脅。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有人問,中華民族為什麼能在世界上屹立不倒?我想,那是因為中國是這個世界上最堅定維護和平的國家,但是當強敵鄰境的時候,我們也不會讓侵略者善罷甘休。
9月30日即將上映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的《相遇》就講述了中國研發原子彈的幕後故事,張譯飾演高遠,此外,還有張嘉譯、周冬雨等重量級明星出演,他們一起再現了那段應該被我們記住的,有關默默貢獻的科研工作者的故事。
除了《相遇》,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還講述了新中國其他六個令人難忘的瞬間,濃重的歷史和小人物命運的交織,在電影中被演繹地淋漓盡致。
《我和我的祖國》的點映場平均上座率達到了90%,重新整理了中國產電影的紀錄。影片好評如潮,看過點映場的觀眾,很多都評論看哭了,影片結束後,有觀眾起立開始唱國歌。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我和我的祖國》用七個故事獻禮祖國母親的生日,於9月30日在全國上映。七十年來,祖國母親在不知不覺中越來越強大,讓我們一起去電影院見證新中國的七個歷史瞬間。
本文為特約釋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