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形上看,直20通用戰術直升機外形比較類似中國進口的美製“黑鷹”S-70C-2直升機,但與“黑鷹”不同的是,直20主旋翼採用五槳葉結構,具有更好的控制性和機動性;另外, 直20在機身和尾樑連線處,有較明顯的過渡結構,猜測是對機艙的運輸效能進行了優化。
中國在1980年代首次引進了24架美國“黑鷹”直升機,這批直升機讓中國充分領略了美國航空技術的領先。“黑鷹”直升機無論從飛行效能、材料工藝還是可靠性,都大大超越當時中國本土水平。能夠出動九機編隊,說明直20的產量已經初具規模,生產線已經穩定。要知道,殲20戰機自"鼎新服役"以來的這幾年時間裡,最多也就是六機以下的編隊規模。其次,上個月直20閃亮登場,已經正式具備了IOC"初始作戰能力"。對於軍用武器而言,能夠達成IOC條件,意味著該機已經成熟,各系統之間的整合已經趨於完善。而一旦形成了FOC"完全作戰能力"的話,則可以開始考慮衍生其它作戰機型。
對於廣大軍迷而言,對直20的最大期待無非與就是能夠作為艦載反潛直升機,取代空重不足的直9C和效能落後的卡27。而由於是在IOC狀態,短時間內無法衍生出反潛版本,只能是作為陸軍航空兵的多用途直升機而存在。
不過,即便是如此,達成FOC狀態也不會太久。據悉,一款直升機從IOC跨越到FOC,耗時一般為2~3年時間。考慮到直20是一款全新的平臺,內部的航電,發動機和感測器模組都是嶄新的,所以最多需要3年時間,預計在2022年左右便可以開始衍生反潛版本。而在這一段時間之內,海軍的中國產航母,055驅逐艦和特意加長飛行甲板的052DL仍將繼續使用改進版的直9C反潛直升機過渡。
在1980年代,“黑鷹”是中國唯一能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域使用的直升機。在長期不通公路的墨脫縣,“黑鷹”發揮了極為重要的空運作用。即使1990年後多次引進的俄製米-17系列 直升機,多項效能也遠遠不及“黑鷹”。這種情況,直到中國引進提升發動機功率的米-17B5之後,才得到一定解決。而這個時候,這批“黑鷹”在青藏高原的嚴酷環境下,已經超負荷使用20年,但多數仍在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包括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仍出動多達18架。據稱,中國在引進“黑鷹”的最初時期,就曾考慮仿製這款機型。儘管中國引進的型號只是民用出口型,但工藝技術卻是中國在當時無法達到的。例如當時的“黑鷹”就使用了大尺寸鈦合金部件,而中國在1990年代也根本沒有這種製造工藝。儘管“黑鷹”屬於1970年代的產品,但中國即使到了21世紀初仍無法拿出類似的產品。可見,同大多數航空機型一樣,中國仿製“黑鷹”是一個很艱苦的過程,需要材料、工藝、加工、研發等無數環節的積累。而一些研發和工藝經驗,沒有10年、20年時間的磨合,沒有有足夠經驗的隊伍,就算有了材料和機器,也根本談不上一款型號的成功開發。所以說,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和足夠的工藝、技術經驗積累,別說70年代的美國型號,就連50年代的型號也造不出來。中國直升機發展的艱苦歷程,實際上是一個航空後進國家必須經歷的痛苦過程。直20服役後,配合中國產大型運輸機運20的投送能力,中國陸軍力量能夠迅速被投送到熱點地區,並形成機動突擊作戰能力,如果未來中國海軍能裝備大型兩棲突擊艦,搭載直20等機型後將能夠更好地應對諸如島礁衝突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