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的主要步兵武器一直被大家所吐槽,而其主力輕機槍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國人習慣稱之為“歪把子”,長期以來一直對之詬病不斷,因為外觀醜陋,效能差,而被認為是二戰時期最差的輕機槍之一。
要知道輕機槍在一線步兵班、組中是使用最頻繁、使用強度也是最高的武器。實戰證明,槍械的結構越簡單,可靠性也就相對越高;反之,可靠性則越糟。機槍人機工程的好壞優劣,直接關係到其戰鬥效能的發揮以及戰場生存能力的強弱。
“歪把子”輕機槍在人機工程方面的問題卻較多,特別是裝彈方面,複雜又繁瑣。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採用的供彈方式,結構與裝彈動作都過於複雜。而這種槍械機構動作的高複雜性,同時也增加了高故障率的隱憂。
“歪把子”為了達到日軍戰術要求,該型輕機槍採用了兩種裝彈方式,一種是翻蓋式子彈內建的,一種是彈夾式的。我們現在大多看到的歪把子機槍大部分都是翻蓋式的,就是把歪把子上方的斜口上翻蓋開啟,一發一發的上子彈,就像上步槍一樣。
不過日軍也經常會使用子彈條裝彈方式,一次上10發,共計能容納20發。而常見的“漏斗”式裝彈方式,一共能從上面裝入6個彈夾,每個彈夾5發子彈,合計30發槍彈。在這個“漏斗”裝彈機的前面還裝有一個帶彈簧軸的壓彈蓋板。
當要向裝彈機中裝入槍彈時,先向前上方扳開壓彈蓋板,接著向裝彈機中放入6個彈夾,然後扳回壓彈蓋板,使裝彈機中的槍彈被蓋板壓住。既可確保槍彈不致從裝彈機中掉落出來,又可使槍彈穩固地保持在進彈位置上。
但“歪把子”機槍的這種獨特供彈方式,使大正十一式輕機槍的效能更為惡化。為了能夠順利地把槍彈從彈夾上一發一發地撥進彈膛,必須在彈膛旁邊的輸彈線路上,為了能夠盛裝6個彈夾的槍彈的裝彈機,只能偏置於槍身軸線的一側。
而且歪把子的這種裝彈漏斗,可不像其他機槍的彈夾那樣可以隨意取下,採用彈夾裝彈的輕機槍可以提前裝好彈,在戰鬥中直接插上彈夾就可以繼續射擊。而歪把子機槍要打完子彈後,一發一發的裝填,極大地浪費了時間,也增加了機槍手被反擊的風險。
因此“歪把子”輕機槍在戰鬥使用中對副射手的依賴性大,日本陸軍一直堅持採用步槍彈夾供彈的理念,其初衷是為了方便戰鬥使用,但結果卻適得其反。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對付日軍大正十一式輕機槍的一個有效辦法,就是專等裝彈機槍彈打完,因為“歪把子”裝彈很慢,這種間歇此時也是反擊的最好時機。
但如果和捷克式機槍相比,它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它的火力持續性又要更好,射擊時只要不斷往彈鬥裡新增子彈,就可以加大力度掃射以壓制對方,而捷克式則需要短點射以保持槍管不過熱,但前提是要“歪把子”機槍自身保養不錯,這樣才能發揮這款武器的最大潛能。
但這也是要十分有戰鬥經驗的老兵,一般情況下“歪把子”補充裝彈都是很困難的。“歪把子”的前、後背帶環都設在槍的右邊,在背槍或挎槍時得把裝彈機翻向上或倒向下,十分別扭,端槍射擊時副射手被射手左側遮擋,往往是端著槍打完槍彈後,需要把槍放下來裝填槍彈。
“歪把子”其實是有專用子彈的,雖然它與三八式步槍子彈通用,但在保障充分的情況下日軍一定是選用專用子彈,這是因為專用子彈做工更精細,更適合連續發射,對槍管損害更小。可我軍繳獲後因供應問題只能使用步槍子彈,自然更容易卡殼頻發。
因為歪把子的綜合實戰效能並不算很好,所以日軍自己也一直想用九六式6.5毫米輕機槍逐漸取代它。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就大量裝備使用九六和九九式輕機槍,但全面取代“歪把子”的想法始終未完成,“歪把子”一直被使用到日本投降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