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核打擊能力很好理解,就是在別人對你進行了第一次核打擊之後,你所儲存的力量還足以支撐你對敵人進行核反擊,這就是二次核打擊能力。要具有二次核打擊能力,必須具備兩個個條件,第一保有足夠的核彈頭數量,第二,核打擊平臺具備一定的防禦能力。數量是一切的基礎,沒有數量即使勉強發動反擊也難以重創敵人,而防禦能力是核心,強大的防禦力可以讓自身核武庫在遭遇核打擊後依舊儲存足夠的核彈頭數量,二者結合才能確保在遭遇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後儲存住足夠的力量,最後成功發起反擊。
二次核打擊力量中最重要的就是彈道導彈核潛艇,核潛艇隱藏在面積廣大的水下,並且行蹤不定,很難被發現和消滅。核潛艇在和平時期執行的戰略巡航任務,對敵人其戰略威懾作用,而一旦局勢趨於緊張,戰爭一觸即發,核潛艇就會馬上前往預定作戰海域待命,保持靜音狀態,最大限度隱藏自己,一旦本土被核彈攻擊或者即將遭遇攻擊,核潛艇馬上就會上浮至排氣管深度迅速發射潛射導彈對敵人本土發動二次核反擊,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
二次核打擊力量中最為薄弱的自然要屬陸基彈道導彈,而陸基彈道導彈中又以固定發射井導彈最不抗揍。發射井都是固定的,雖然都經過了偽裝和遮蓋,但是敵人通過空中衛星搜尋和地面間諜打探,很容易就能知曉發射井的大概位置,一旦這一位置被標定,在戰時只要往這一區域發射大當量核導彈,發射井就很可能被摧毀而失去反擊能力。目前所能做的只有不斷提高發射井的耐壓能力,提高抗爆效能,蘇聯的R36M撒旦洲際導彈發射井採用加強型混凝土結構,發射井蓋為加厚的鋼材製造,每平方釐米可以承受365千克以上的壓力而不發生明顯形變,並且發射井和導彈上的電子裝置大多采用電子管,能夠有效減少核爆電磁脈衝的影響,提高反擊能力。
▲彈道導彈發射井及內部構造
▲撒旦導彈發射井井口
為了防止人員在敵方先發核打擊中損失過多而沒人來控制導彈發射,蘇聯還曾經發明了著名的死手系統。當核戰爭的爆發機率超出一定限界,死手系統會被人為開啟,從休眠狀態轉為半休眠狀態。一旦國家被核武器攻擊,分佈在各地的感測器就會收集並分析土壤、空氣、水流中的核汙染物質,確定本國是否被核武攻擊。一旦確定,死手系統就會嘗試連線其控制者和最高領導,如果在一定時間內無法得到有效聯絡,死手系統就會被觸發。在觸發之後會有多枚通訊火箭從地下發射井射出並橫穿國土,上面攜帶的無線電裝置會持續向全國各地的導彈發射系統發出啟動指令,從而將所有還健在的核導彈全部向預定攻擊目標發射。
而對於空中核打擊力量而言,最為重要的就是戰略轟炸機了,目前擁有這一實力的只有美俄兩國,中國因為轟6K算是半個。空中核打擊和核潛艇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藉助於水隱藏,一個藉助於天隱藏,只不過因為雷達技術比聲吶技術能夠偵查和搜尋的範圍以及精度強太多,並且飛機的續航能力完全比不上核潛艇,因此空中核打擊力量在戰時很容易被敵人直接摧毀在機場或者在天空擊落。所以空中核打擊的存在就是先發制人,直接隱身或者超音速突防,飛抵敵國前線,對高價值進行首輪點穴式核打擊,最大限度地削弱其二次核打擊力量,而後再用陸基和海基導彈進行飽和式攻擊,徹底打殘敵人!
▲圖160戰略轟炸機
至於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手段來進行二次核反擊力量的,這就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自身國情來制定發展戰略。例如英國和法國,雖然有陸基彈道導彈的技術實力,但是本土地形單一,人口密集,面積狹小,陸基導彈壓根沒什麼地方可以躲,所以他們就都廢除了陸基導彈,重點發展核潛艇作為自己的二次核反擊力量。而俄國面積最大,有廣闊的西伯利亞地區可以利用,因此在陸基導彈上最為成熟,不僅有導彈發射井,還有陸地輪式機動導彈,甚至還發展了導彈列車。作為美國而言,雖然土地面積也很大,但是在核潛艇和空基力量方面實在太強,因此陸基目前也保留了民兵3固定發射井導彈這一種。
▲白楊M賓士在西伯利亞的叢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