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中華兒女透過頑強抵抗終於將日本侵略軍趕出了國門。但這並不代表著戰爭硝煙徹底結束,抗日戰爭勝利後新的戰火再度燃起,解放戰爭打響。
在解放戰爭中,我軍將士在組織的英明領導下,自北向南以摧枯拉朽之勢為老百姓們帶來了曙光;而反觀國軍方面,他們內部派系林立黨爭嚴重,政府部門腐敗不堪,統轄區域通貨膨脹速度堪比辛巴威,這樣的軍隊縱使有無比強大的戰鬥力,也發揮不出百分之一。
1949年十月,新中國正式成立。不過此時並非全境內都迎來了新的曙光,雖然全國絕大多數地區已經宣佈解放,但祖國的南部和西部地區還有部分敵人負隅頑抗,亟待組織的軍隊前去解救這裡的人民。
10月13日,解放軍二野與四野兩支兵團已經開往廣州,準備將這顆珠三角的掌上明珠納入新中國的懷抱。當時廣州地區的國軍早已人心渙散,根本不打算再繼續和解放軍戰鬥,大夥兒都準備腳底抹油開溜。
由於組織的軍隊速度太快,準備撤退的國軍竟連一條計劃好的逃跑路線都沒有,大夥兒一窩蜂瞎跑。逃跑圈一擴大,這反而給我軍增加了追擊的難度。我軍深知"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道理,看到國軍倉皇撤退後連廣州城都沒抵達,就已經決定前去追擊逃跑的敵人,徹底消滅敵方有生力量。
嶺南地區的地形十分崎嶇複雜,二野四野均對當地的地理情況感到非常陌生,想要追擊敵軍就勢必需要一位可靠的嚮導才能事半功倍。在此一舉擊垮敵軍的關鍵時刻,粵中隊便自告奮勇的站出來表示願意充當先頭斥候部隊。
這粵中隊是何許人也?他們和二野四野是什麼關係?為什麼這時候突然站出來幫助解放軍部隊?其實這粵中隊也是咱黨所領導的部隊之一,是一支在抗日戰爭時期成立的游擊隊伍,曾立下過大功勞。
他們在日寇佔領廣東期間,深入敵後與敵人周旋作戰,為趕走日寇做出了傑出貢獻。等到抗戰勝利之後,粵中隊的將士們紛紛迴歸了自己的家庭。但在解放戰爭爆發之後,在我黨的號召下,粵中隊重新整編,並迅速擴張,從原本的百人小隊變成了一支近七千人的大部隊。他們一直在廣東地區與國軍交戰,併為解放軍南下提供了巨大的支援。
隨著解放軍大部隊抵達廣州,粵中隊自然是鼎力配合,主動為大部隊做起了嚮導。粵中隊長期在廣東地區作戰,對當地的道路狀況相當熟悉,他們的行軍速度遠比一盤散沙般的國君要快得多。粵中隊後發先至,抄小路繞到了國軍39軍的逃跑路線上,以逸待勞給39軍來了一發當頭棒喝。
39軍是國軍精銳部隊之一,,他們在此之前已經多次與解放軍交戰。正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一支部隊無論他裝備多麼先進、士兵多麼頑強,指揮他們的長官要是個酒囊飯袋,那麼這支部隊顯然也無法給對手造成什麼威脅,39軍的情況就是如此。
39軍雖是精銳,但此時此刻也只能因為錯誤的領導而四處逃竄,面對面對攔在面前的粵中隊,39軍見逃命無望,只能被迫迎戰,與粵中隊進行了一場激烈的交火。雙方戰況相當焦灼,一時半會難分高下。但對於粵中隊來說,只要拖住這支部隊的逃跑速度,那麼目的就達到了。
很快二野的主力便趕到了戰場,在解放軍大部隊的進攻下,39軍的防禦陣線瞬間被粉碎,還活下來的39軍戰士自然只能選擇向我軍投降。
二野第14軍軍長感到很納悶,在前有粵中隊堵截,後有二野大部隊追趕的情況下,國軍還被殲滅了6.2萬人之多,我方僅損失1700人,39軍最好的選擇就是放下武器投降;並且此前39軍部隊明明毫無鬥志,看見解放軍的旗幟調頭就跑,為什麼到了這兒卻一副決意背水一戰的模樣?
39軍的第91師師長劉體仁則答道,因為粵中隊是遊擊部隊,並非正規軍。國軍雖然沒什麼鬥志,但虛榮心作祟,讓他們承認自己作為精銳部隊連游擊隊都打不過實在太丟臉。這樣的回答真是讓人啼笑皆非,就因為一個所謂的"臉面",導致那麼多士兵陣亡,也著實夠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