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最新訊息,日本的鋰電池潛艇下海,這玩意堪比核潛艇,水面充電一次,水下續航一個月。但萬一鋰電池進水,那就要完蛋會爆炸的,和氧氣魚雷一個德行,雙面劍。

93式魚雷真容

要使魚雷的射程增大、威力增強,必須攜帶更多的燃料和炸藥,這勢必會增大魚雷自身的體積,但大型魚雷會給驅逐艦的搭載帶來非常大的困難,影響到艦艇的靈活使用,反而發揮不出魚雷的威力,產生本末倒置的結果。因此,當魚雷技術發展到20世紀初,各國海軍技術專家公認魚雷的效能已經到極限了。但是,戰爭中的需求和人的想象力永遠不會讓技術的發展陷於停滯。

空氣的困惑

在魚雷體積一定的前提下增加航行距離,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用動力更強、效率更好的推進器。“溼式熱動力魚雷”的推進原理都是讓空氣罐中的壓縮空氣進入燃燒室,和燃料充分混合。像煤油之類的燃料是由86%的碳和14%氫構成,當油氣混合物燃燒時體積會膨脹14.5倍,而且產生高溫,這很容易損傷發動機。因此,水被用來充當冷卻劑,使1200℃的氣體在進入主發動機時降為900℃,同時產生一部分水蒸氣被匯入燃燒室助推。如何提高發動機的動力,技術專家們將目光擊中在作為助燃劑的空氣上。空氣中對燃燒起強氧化作用的是氧氣,但它只佔空氣的21%,其它79%都是氮氣和少量的二氧化碳及惰性氣體。顯而易見,氧氣才是對燃燒有用的成分,而氮氣則沒有用處。因此,為了能提供比現有型號魚雷更快的速度和更遠的射程,需要利用效率更高的助燃物,人們開始對空氣構成的比例打起了主意。

經過研究,用純氧替代普通空氣進行助燃顯然效率最高,這種設想最早是由法國人提出來的。這種設計有以下優勢:

1.相同的氣體體積下就可以得到是原來5倍的能量(當然也導致魚雷行走機構的巨大改進),射程會增加,而且作為一項已經廣泛使用的技術,純氧的獲得已經不是那麼苦難了。

2.使用壓縮純氧會為雷頭戰鬥部提供更大的空間,能填充更多的裝藥,增大魚雷威力。

3.去除了氮氣等不產生化學反應的氣體後,魚雷驅動時產生廢氣的主要來源就消除了(石化燃料的成分碳、氫與氧氣結合變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易溶於水),雷跡幾乎消失了,大大加強了魚雷的隱蔽性。

所以使用壓縮純氧作為新式推進動力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從20世紀初期開始,很多國家的魚雷專家們都被動員起來去完成氧氣魚雷的研究。可是,他們很快都一個接一個地放棄了對這種夢幻式武器的開發。原因很簡單——氧氣的處理非常危險,雖然氧氣自身不是爆炸物,但“氧化”這個詞和“燃燒”是同義詞,急劇的“燃燒”(氧化)就是“爆炸”。純氧在狹小空間內引起的“燃燒”很容易轉變成致命的“爆炸”。純氧的這種“火爆脾氣”成了研製氧氣魚雷最大的技術難關。各國在研製氧氣魚雷的過程中都發生過嚴重的爆炸事故,讓不少追逐超級魚雷夢想的技術人員遺恨九泉,許多國家在屢遭挫敗後放棄了對氧氣魚雷的開發,唯獨日本還在執著地堅持著。

為什麼只有日本能夠開發成功氧氣魚雷呢?這和日本特殊的國家環境是分不開的。這個島國面積雖小,但心比天高,一直擁有深厚的大海情節。在打贏了中日甲午海戰和日俄戰爭後,它的軍事實力和稱雄野心都急劇膨脹。20世紀初,日本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後起海軍強國。不過,它即將面臨的對手將遠遠強於之前的近鄰,那就是龐大的美國海軍。因此,日本人在綜合國力方面處於劣勢的時候,力圖以某些技術方面的優勢來彌補,氧氣魚雷就成為了扭轉乾坤的祕密武器之一。除開這個原因,堅韌的民族特性也促使日本人的成功。其中很多領導人和研究者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甚至是生命的代價。

執著的島國

日本海軍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氧氣魚雷的想法還不能確定,但是早在大正5年(1916年)日本海軍艦政本部就下達了研究用純氧代替壓縮空氣作為魚雷氧化劑的命令,以小倉德四郎技術大尉為首的開發小組開始用普通型的44式457毫米魚雷進行試驗,但很快就陷入了和其他國家同樣的困境——無法找到一種讓純氧在魚雷內部安全燃燒的途徑。日本人雖然採用了逐漸增加氧氣含量的謹慎辦法,但當氧氣含量增加到30%後,點火時燃燒室立即發生爆炸,發動機隨之停止工作。在發生了一系列事故之後,這一計劃被暫時擱置起來,等待相關的技術難題克服以後再議。實際上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燃燒室的結構強度沒有隨著氧氣含量增加而增強。

大約10年後的一件事促使日本重新繼續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1926年,在英國韋矛斯港(Weymouth)的懷特黑德工廠受日本海軍的委託生產20枚高速魚雷。大八木靜熊造兵大尉(後來晉升為技術少將)當時正作為日方技術代表在工廠裡學習魚雷設計,他偶然地聽到一些關於英國皇家海軍的新式戰列艦“納爾遜”級(Nelson)將裝備氧氣魚雷的小道訊息,但是他卻不能辨別這些傳聞的真實性,實際上在這型戰列艦上根本沒有裝備魚雷,受到這一訊息的影響,日本人以一種“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再度上馬。1928年,日本海軍艦政本部水雷部命令吳海軍工廠對氧氣魚雷進行重新研究和實驗,研究小組的主要成員之一就是從英國學成歸來的大八木靜熊大尉。在他的指揮下,技術人員利用90式魚雷進行了大量實驗,積累了不少資料,但是,純氧於燃料混合後的點火問題依然像攔路華一樣阻擋著日本人的成功,在隨後幾年中,研究工作始終沒有取得突破。

1931年,日本海軍得到情報說美國已經放棄了魚雷方面的研究,並且從巡洋艦以上船隻上拆除了魚雷裝備,這讓緊張的日本人多少感到有些輕鬆,但很快就傳來訊息,美軍重巡洋艦裝備的新型203毫米艦炮射程能達到20000米以上,超出了日軍當時主戰魚雷的射程很多,這意味著日軍艦艇還沒有接近到魚雷攻擊範圍就會遭到美軍的炮火打擊,超遠射程魚雷的研究不僅不能停下來,反而要快馬加鞭。曾參與氧氣魚雷研製的岸本鹿子治後來回憶:

“當時,我們得到情報說美國海軍廢除了巡洋艦以上艦隻的魚雷武器。我那時剛剛調到艦政本部,根本什麼也不懂。頭兩個月都在學一些基礎的東西。有一天,軍令部第三(情報)課課長戶塚和我商量在巡洋艦上安裝魚雷發射管的事情。當時我表示同意,但是加了一個條件:魚雷的最大射程必須增大。美國人當時認為,既然巡洋艦的203毫米主炮可以達到2萬米,而魚雷最遠也就1萬多米,那麼艦隊炮戰時,魚雷就派不上用場了。如果日本也這麼想,我覺得對於那些熱切希望加入魚雷部隊的官兵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為了讓魚雷在大型艦艇上繼續存在,那麼除了增大其射程之外,別無他法了。當時日本使用的魚雷主要是直徑610毫米的,如果改裝成700毫米的,射程最大也就是3萬米。另外,改裝成750毫米和700毫米的差別不大。也就是說,只要以空氣作為主要原動力、魚雷射程就不會有更大的提高。如果使用氧氣的話,可以增加動力,獲得更高的速度,增大射程。這個常識世界各國都明白,但是如何防止氧氣爆炸就是個難題了。各國都沒有開發出有效地預防氧氣爆炸的方法,因此紛紛放棄了氧氣魚雷的研製

柳暗花明

日本人也被氧氣易爆問題困擾著,但是一次意外事故讓苦惱的日本魚雷技術人員看到了一絲轉機。昭和6年(1931年)在橫濱海上舉行的觀艦式上,水上飛機母艦“能登呂”號發生了汽油庫爆炸事故,在研究相關預防措施時,發現使用汽油抗暴劑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這讓魚雷設計部門眼前一亮,在之前的氧氣魚雷實驗中,一旦空氣裡混入超過25%的氧氣,就容易發生爆炸。如果加入汽油抗暴劑會怎樣呢?海軍艦政本部希望東京大學的長井教授能夠為海軍研究這個課題。當時,艦政本部撥發的委託研究費僅有大約7000日元,實在是囊中羞澀。艦政本部部長衫正人機關中將和第一課課長長星野夫大佐對這項研究很感興趣,私人贊助了6000日元,才解決了經費問題。三個月後,長井教授向海軍彙報了研究結果。他試驗了各種比例的氧氣空氣混合氣體的燃燒反應,想找出預防爆炸的方法,但是沒有成功。實驗非常危險,不能繼續下去了。但是,長井教授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如果點燃氧氣和霧化石油的混合氣體,會發生爆炸;但如果點燃石油後再吹入純氧,則不會爆炸。

這一發現對海軍來說是個絕好訊息。只要明白了這點,剩下的問題就可以交給海軍技術部門解決了。海軍技術主任朝熊利英造兵中佐(後來晉升為造兵中將)被派到吳魚雷實驗部,負責建造相關的實驗裝置,解決相關的技術問題。當時海軍省軍務局長豐田貞次郎海軍少將已經耳聞英國在研製氧氣魚雷過程中發生過多次嚴重的爆炸事故,況且在10多年前日本人自己也吃過苦頭了,對於是否進行試驗猶豫不決,最後以絕對確保安全為條件勉強批准了實驗,吳海軍工廠總務部最初也以實驗過於危險為由加以拒絕,艦政本部派出巖瀨、田中兩位課員登門拜訪,費勁脣舌,曉以利害,廠方才答應下來。燃燒試驗一旦稍有差池,就會引發爆炸,其中的危險不言而喻。為了避免造成人員傷亡,吳海軍工廠接受朝熊中佐的建議,在203毫米艦炮炮塔內進行實驗,從炮塔外部操縱閥門開關,朝熊在現場親自指揮。艦政本部提供了兩套8年式魚雷的改良空氣罐,發動機和推進器用於實驗。

第一次實驗是在昭和7年(1932年)初進行的,先向燃燒室中輸入空氣,然後噴出霧狀石油並點燃,接著吹入純氧,雖然引起了猛烈地燃燒,但是並沒誘發爆炸。實驗證明了長井教授的發現是正確的,讓技術人員們信心倍增。在第二次實驗時,大八木靜熊提出用50%氧氣和50%空氣(氧氣和氮氣的比例分別為63.5%和35.5%)混合成每平方釐米壓強達195千克的壓縮氣體,輸入燃燒室進行點火,然後再逐漸增加氧氣純度實現純氧燃燒。這次燃燒室的結構強度也隨著氧氣含量的增加得到了加強,體積也增大了。實驗竟出人意料的順利,燃料燃燒穩定,沒有發生爆炸,這讓已經預想到最壞結果的艦政本部官員們喜出望外,最大的技術瓶頸看到了突破的曙光。儘管這個實驗只是初步驗證了大八木靜熊設想的可能性,但在初次成功的鼓舞下,研製小組人員的心情輕鬆了很多,甚至已經有人認為大八木靜熊過於謹慎了,應該更大膽的嘗試。這種情況下最容易出問題。結果在第三次實驗時就出了漏子,氧氣罐受熱衝開閥門,洩露的氧氣和參與油氣混合後發生爆炸,一名工人被當場炸死,還險些釀成大火,幸好被工人們及時撲滅。另外,在水雷學校的魚雷調整場,有人發現一枚氧氣裝填完畢的魚雷前段有少量氧氣洩露。學校教員在修理時,由於操作不當,導致魚雷爆炸,這位教員當場死亡。這兩次不幸事件為人們敲響了警鐘。

“大殺器”降生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大八木靜熊和他的同事們開始在實驗成果基礎上完善技術細節,潛心研究氧氣魚雷的實用化,雖然點火問題解決了,但要製成能夠投入實戰的魚雷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例如向燃燒室裡輸送氧氣和空氣的混合氣體的問題,日本技術人員在氧氣罐邊增加了一個小的啟動燃燒室(體積大約有50升,後來稱為第一空氣室),氧氣先在這裡和空氣混合,再進入主燃燒室和霧化的煤油混合燃燒。燃燒室體積加大以後,使得原來的淡水冷卻器的空間非常緊張了。氧氣魚雷的燃燒室和發動機的問題會變得更高,用於冷卻的水也大幅增加,大概是壓縮空氣魚雷用量的3.5倍。所以大八木靜熊拋棄了淡水冷卻容器,而是設計了一個水泵在發動機上,直接抽取海水來冷卻發動機和燃燒室。這一設計也帶來一個潛在的問題——海水中的鹽分會結晶引起堵塞,但是在1200℃的高溫環境下,海水中的鹽分不會對魚雷的執行造成太大的影響。主發動機由普通空氣來助燃啟動,然後海水由泵吸入,緩衝後的海水一部分被引進發動機助燃,另一部分則冷卻燃燒室。先前混合的氣體被耗盡後,已經處於燃料燃燒狀態的主發動機中會吹入純氧,啟動燃燒室的剩餘氣體(空氣中的氮)則被輸送去作為尾舵的啟動動力。開始燃燒時使用空氣和純氧混合,以及用海水取代淡水進行冷卻是氧氣魚雷成功的關鍵。當時所有研究人員都陷入了一種狂熱的工作狀態,大八木靜熊在戰後回憶說:“那個時候呀,所有相關技術人員沒有一個回宿舍睡覺,大家都擠在廠房裡,廢寢忘食的工作。”到1932年夏天,一枚實驗型氧氣魚雷被製造出來,並進行了成功的測試,沒有發生爆炸,執行的狀態也非常好,這枚魚雷被稱為“特B型”魚雷。但是,由於吳海軍工廠生產的氧氣壓縮機尺寸太小,魚雷的速度和射程都低於預期。

93式魚雷的氧氣煤油發動機

“特B型”魚雷沒有投入服役。因為它是一種實驗型號。在朝熊利英的主持下,技術人員借鑑了“特B型”魚雷的優點,設計了“實驗A型”魚雷,並最終發展成為真正實用的氧氣魚雷,即著名的93式1型魚雷。“實驗A型”魚雷有以下幾處改進:

1.不同的電路結構排列;

2.純氧氧氣罐壓力達到每平方釐米225千克;

3.獨立的啟動燃燒室(第一空氣室),體積13.5升,壓力達到每平方釐米235千克;

4.主發動機靠普通空氣啟動,然後逐漸增加氧氣含量最後達到100%;

5.主發動機結構強度加大;

6.改進的海水緩衝冷卻器。

“實驗A型”魚雷在1932年年底完成設計,吳海軍工廠魚雷部生產出了2枚樣雷,並進行了陸上測試。1933年初,終於迎來了氧氣魚雷水中實驗的時刻,所有參與研製工作的技術人員都聚集在發射裝置附近,儘管他們知道這樣很危險,一旦發生爆炸,所有在場的人都會灰飛煙滅,化為塵埃。但沒有人離開,他們以高度的自信期待著發射的那一刻,他們要親眼見證多年心血的結晶瓜熟蒂落,頗有一種不成功、便成仁的氣概!每個人心中都默唸道:“一定要發射出去呀!”隨著操作人員扳下開關,長長的魚雷伴隨著一聲爆鳴從發射管中竄出,躍入水中,激起很大的水花,在人們關切的目光下,魚雷以難以置信的速度在水中航行!世界上第一枚用於實戰的氧氣魚雷誕生了!在場的每一個都呆在那裡,甚至忘記了高呼“萬歲”。深深地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1933年是日本神武紀年2593年,因此這種氧氣魚雷被命名為93式魚雷。儘管水中實驗取得了成功,魚雷的總體效能令人非常滿意,不過還是暴露出以下問題:

1.溫度控制不當容易造成發動機損壞;

2.主發動機活塞桿易損壞;

3.速度不夠;

4.偏離航向;

5.尾舵操縱力不足。

在二戰之前,93式氧氣魚雷稱得上是世界魚雷技術發展的登峰造極之作,它的各項指標都遠遠超越世界其他國家的同類武器。日本技術專家稱93式魚雷領先西方20年。由於成功實現了純氧助燃,使得魚雷動力大增,航程和航速都有了很大提高,在以最高航速50節航行時,航程達到了22000米,在以36節低速航行時,達到了令人咂舌的40000米!這個距離甚至超出了當時各國主要戰列艦的主炮射程。使用純氧也使魚雷的航跡非常小,十分隱蔽,不易被發現。由於主發動機是通過空氣啟動的,因此在發射的最初300~400米距離內還是有一條明顯的航跡,但這個距離和93式魚雷超遠的射程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計。除了航程遠,速度快和航跡小的優點外,93式魚雷的威力也是空前的,其裝藥量由89式魚雷的295千克和90式魚雷的400千克提高到490千克,大大超出了各國軍艦水下防護設計所參照的魚雷裝藥量,很難想象會有什麼船能夠承受近半噸炸藥的爆炸衝擊力。所有這些優勢使得93式魚雷一經裝備,立刻成為日本海軍的“獨門利器”,被列為最高機密,加以嚴格地保密,相關人員甚至連“氧”這個字眼都不準吐露,而以“第二空氣”或“特有空氣”來代替,謀求徹底保持機密。二戰中最好的魚雷,威力確實大,大概就是這效果。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為什麼“噴氣發動機”的說法不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