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有幾輛“虎”式參戰?

作為蘇德戰場上最具傳奇色彩的交鋒之一,普羅霍羅夫卡坦克戰一直是二戰研究的重要點位,有關此戰的書籍、文章和紀錄片層出不窮,這些敘述的準確性各不相同,有的較接近史實,有的則是斷章取義,更有的近乎虛構。

而在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戰鬥描述中,3個黨衛隊的裝甲擲彈兵師肩並肩地攻擊普羅霍羅夫卡,衝進了普塞爾河和和鐵道線之間的低窪地帶中,共有500輛至700輛德國坦克參戰,其中包括數十輛配備75毫米主炮的“黑豹”式中型坦克和配備致命的88毫米主炮的“虎”式重型坦克。

蘇軍很快就發起了正面抗擊,數百輛行動敏捷的T-34中型坦克迎面而來,利用速度優勢大膽逼近德軍裝甲部隊,抵消了“虎”式88毫米主炮的射程優勢,令德國人陷入混亂,並痛擊了德軍的前衛。

蘇聯坦克部隊的大膽戰術給德國人造成了災難性的打擊,混亂無序的黨衛隊裝甲部隊開始撤退,在戰場上留下了400輛被摧毀的坦克,其中包括70輛到100輛“虎”和“黑豹”。 這樣高昂的損失粉碎了黨衛隊精銳部隊的戰鬥力,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也就此喪失了贏得庫爾斯克南線戰鬥勝利的機會。

然而,在前述的多位史學家對儲存在包括華盛頓國家檔案館在內的多地檔案館的歸檔材料進行了研究,並對第2SS裝甲軍戰時日誌和作戰報告做了比對後,他們認為此前的研究者對於普羅霍羅夫卡之戰的描述雖然引人入勝,但似乎和真實情況頗有出入。

首先一點,前面已經說過,豪塞爾的部隊在普羅霍羅夫卡戰鬥開始時所擁有的坦克數量比普遍認知的要少得多; 其次,這其中的新型坦克也就是“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中型坦克的數量實際上也要少得多。

“黑豹”坦克的實際參戰數量是多少呢? 零。 3個黨衛隊裝甲擲彈兵師當時沒有裝備任何一輛“黑豹”,雖然這些部隊確實已經開始接收“黑豹”,但仍留在德國國內接受訓練。 “虎”式重型坦克確實是參戰了,但是數量只有15輛,其中10輛屬於“骷髏”師。

關於這場戰鬥的另一個誤解是,所有3個黨衛隊師都在普羅霍羅夫卡以西的狹窄地段中向前進攻。 實際上,與許多著述給人留下的印象相反,第2SS裝甲軍的戰線正面大約寬15千米,左翼是“骷髏”師,中路是“警衛旗隊”師,右翼是“帝國”師。 “骷髏”師主要用於鞏固普塞爾橋頭堡,抵禦蘇軍對該地的衝擊; “帝國”師從普羅霍羅夫卡西南方几千米處開始進攻; 實際上只有“警衛旗隊”師的進攻路線在普羅霍羅夫卡以西延伸,這也是唯一負責進攻小鎮本身的部隊。

7月12日凌晨,“警衛旗隊”師率先發現了當面的蘇聯坦克部隊正在集結的跡象,5時過後不久,大批載有步兵的蘇聯坦克出現在普羅霍羅夫卡周圍地區,其中包括T-34中型坦克和T-70輕型坦克,它們以40輛至50輛組成一個攻擊編隊,一浪接一浪地向德軍撲來。

當德軍開始向蘇軍的攻擊編隊發出穿甲彈和高爆彈後,蘇聯步兵紛紛跳離搭載他們的坦克,T-34在沒有步兵伴隨的情況下繼續前進。 “警衛旗隊”師的位置最靠前的坦克開始與蘇聯坦克接戰,並擋住了後者的進攻勢頭。

當這一波蘇軍的攻勢停止時,“警衛旗隊”師開始將自己的主力推向普羅霍羅夫卡,在此過程中與羅特米斯特羅夫派上來的另一波蘇聯坦克相遇。 正是在這場遭遇戰中,為數不多的“虎”式重型坦克留下了自己的參戰記錄。

當蘇軍第181坦克團奮力迎前之際,數輛“虎”式坦克對其施以狙擊,其中一輛由第1SS裝甲團第13連(重型)的連長米夏埃爾·魏特曼中尉擔任車長,魏特曼後來將成為二戰期間擊毀敵方坦克數最多的王牌坦克手。

當蘇聯坦克團進攻時,魏特曼所在的重型坦克分隊正處於為德軍的進攻提供側翼支援的位置上,這就給了他實施遠距離攻擊的機會,而遠距離交火正是“虎”式相較於T-34的一大優勢。 蘇聯坦克直衝而來,“虎”式發出遠端炮火,在同等距離上,T-34的76毫米主炮無法觸及或者擊穿“虎”的正面裝甲,結果是第181坦克團遭到了重創。 這場戰鬥印證了1944年蘇軍總參謀部釋出的那份材料中的觀點,“雙方在力量核心的對比上大致相當,不過敵人擁有質量上的優勢,尤其是其重型坦克。 ”

損失數字比較談

“虎”式坦克雖有其技術優勢,卻絕非萬能,而且在普羅霍羅夫卡戰場上的數量也太少。 在7月12日晚些時候,羅特米斯特羅夫果斷地投入了他最後的預備隊,即近衛第5機械化軍,這支帶有近衛稱號的部隊打得英勇,最終擋住了“警衛旗隊”師的攻勢。

在另一個方向上,當“帝國”師展開他們的行動後不久,便同第2坦克軍及近衛第2坦克軍的分隊發生了交戰。 在“帝國”師的前進路線上,不斷髮生激烈而混亂的戰鬥,得到步兵和攻擊機支援的由20輛至40輛T-34組成的蘇聯坦克戰鬥群不斷出現,與“帝國”師各部漸次交火。 羅特米斯特羅夫不斷向這一方向投入力量,使得一天之內的激戰不斷,不過“帝國”師仍能夠繼續緩慢地向東推進,一直持續到深夜。

同時,在戰場的左翼,蘇軍試圖擠壓“骷髏”師的橋頭堡,但未能成功。 德國人擊退了多支蘇軍部分的相繼進攻,而在抵禦蘇軍攻勢之餘,“骷髏”師一部也沿著指定的道路推進,該道路從河岸地區的卡塔謝夫卡村指向普羅霍羅夫卡。

以上就是7月12日發生在普羅霍羅夫卡的坦克交戰的概貌。 根據以往的研究,德軍裝甲部隊在這一天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大致都是稱有數百輛坦克被擊毀),以致無力延續此後的戰事。

鄧恩在他的《希特勒的賭博》一書中引用了蘇軍釋出的資料:“羅特米斯特羅夫將軍估計,雙方各損失了300輛坦克”,鄧恩對此的評價是,“這對蘇軍來說可能是準確的,但對德國人來說是偏高了。 ”

鄧恩提到了“淨損失”的概念,也就是被擊中後無法被修復的損失。 他在研究後認為,第2SS裝甲軍在7月12日的坦克淨損失為48輛,他粗略估計第2SS裝甲軍有70~80輛坦克在戰場上被擊毀,但是一部分在經過搶修後又恢復到了使用狀態。 鄧恩引用的一個佐證來自第4裝甲集團軍在普羅霍羅夫卡之戰的次日也即7月13日釋出的戰報,這份材料聲稱當日第2SS裝甲軍共有163輛作戰坦克可用。

格朗茨在《庫爾斯克之戰》一書中的研究記述和鄧恩基本一致。 他還認為,第2SS裝甲軍的戰報將其在7月12日遭受到的損失評估為“中等程度”,考慮到這類報告的目的是讓高階指揮官能夠準確評估戰鬥情況和部隊實力,所以格朗茨認為這是比較可信的。

至於蘇軍的損失,鄧恩和格朗茨等研究者都給出了相對保守的說法,他們認為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在7月12日損失了大約200輛坦克。 這個數字是基於第2SS裝甲軍的戰報而來,這份戰報稱其在7月12日摧毀或繳獲了249輛蘇聯坦克,考慮到其中有部分應該是可以修復的,因此格朗茨等人分析的“200輛坦克”也是一個淨損失值。

相比之下,由親歷者自己披露的資料則更為驚人。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羅特米斯特羅夫將軍本人在他編撰的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的官方戰史中記載,該部隊到7月13日共損失了400輛“可修復”的坦克,至於完全損毀或無法修理的坦克,他沒有給出具體數字。

此後有俄羅斯歷史學家研究認為,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在7月13日的可用坦克數量約為200輛,也就是說,在前一天的戰鬥中損失的坦克數超過600輛。 同一項研究還指出,這個近衛坦克集團軍因其高昂的損失招致了最高統帥斯大林的嚴厲批評。

徒然的努力

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在7月12日的普羅霍羅夫卡戰鬥中,似乎沒有任何一方取得了決定性的成功,這與許多成文的東線研究結果是相左的,此前的研究普遍認為此戰是德軍的一次決定性失敗。

另外,在7月12日之後,發生在普羅霍羅夫卡附近的戰鬥又繼續進行了好幾天。 力量消耗很大的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得到了一些坦克的補充,但始終沒有能力恢復進攻,羅特米斯特羅夫所能做的只是採取防禦姿態。

“帝國”師繼續在普羅霍羅夫卡以南的地區緩慢向東推進直到7月16日,這一進展使得第2SS裝甲軍在14日與相鄰的第3裝甲軍建立了聯絡,從而得以包圍了普羅霍羅夫卡以南的幾個蘇軍步兵師。 “骷髏”師最終前出到了卡塔斯切夫卡-普羅霍羅夫卡公路一線,同時拿下了其周邊的幾個戰術上非常重要的高地。

就在那時,傳來了盟軍登陸西西里島的訊息,同時德國情報部門還指出蘇軍即將對米烏斯河和伊齊姆河發動一次牽制性的反擊。 得此訊息的希特勒決定中止對庫爾斯克突出部的攻擊,將兵力轉移到上述地區‍‌‍​‍‌‍‌‍​‍​‍‌‍​‍‌‍​‍​‍‌‍​‍‌​‍​‍​‍‌‍​‍​‍​‍‌‍‌‍‌‍‌‍​‍‌‍​‍​​‍​‍​‍​‍​‍​‍​‍‌‍​‍‌‍​‍‌‍‌‍‌‍​。

曼施坦因自然對這一“始亂終棄”的決定大為不滿,他爭辯說,應該允許他消滅兩個蘇軍的坦克集團軍。 曼施坦因的理由是,當時他手裡還有一支未曾動用的預備隊,那就是擁有3個經驗豐富的裝甲師的第24裝甲軍,假如將這支部隊投入攻擊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的側翼,在蘇軍已經將南線所有可用的坦克部隊都已投入戰場的情況下,德軍很可能贏得重大突破。

但是,曼施坦因說服不了希特勒。 這位大獨裁者發出的命令是,拆分第2SS裝甲軍各部,“帝國”師和“骷髏”師留在東線應對蘇軍在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地區以南發動的牽制性攻擊,而“警衛旗隊”師則被調往義大利戰場。 7月17日至18日晚上,豪塞爾的裝甲軍從普羅霍羅夫卡附近的既得陣地上撤離,其時這個裝甲軍報告自己仍有200輛坦克可用。

因此,普羅霍羅夫卡的戰鬥之所以結束,並不是因為德軍裝甲部隊受到了重創,而是因為希特勒缺乏繼續進攻的意願。 撤離庫爾斯克的黨衛隊裝甲部隊仍然具有可觀的戰鬥力,一個明證是在接下來的整個夏季時光裡,其中兩個師在蘇德戰場的南段持續進行了有效的戰鬥。

而據格朗茨的研究,到第2SS裝甲軍脫離普羅霍羅夫卡的7月17日,羅特米斯特羅夫在一份報告中稱,截止到那時,他一共損失了222輛T-34、89輛T-70和12輛“丘吉爾”坦克,而且這些都是“淨損失”。 僅把這些數字相加,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在歷時數天的普羅霍羅夫卡之戰中就有323輛坦克被擊毀。

同一時期,第2SS裝甲軍至多損毀了54輛坦克,這意味著交戰雙方的坦克戰損比達到了1:6。 格朗茨還指出,由於這項計算中已經把沒有直接參與普羅霍羅夫卡戰鬥的一些德軍部隊的損失也包括在內,因此僅僅發生在普羅霍羅夫卡的坦克戰損比甚至還會更高。

僅戰時坦克的損失交換比而言,可以認為德國人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南翼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但是,由於希特勒在盟軍登陸西西里後做出了中止“城堡”行動的決定,便使得所有這些成功全都變得徒然了。

失去的勝利

在轉移到第6集團軍的戰區後,“帝國”師和“骷髏”師於7月31日至8月2日發起了一場反擊,消滅了蘇軍建立在米烏斯河上的橋頭堡。 接著,這兩個自庫爾斯克而來的師在沒有休整的情況下又於8月上旬被轉移到了波哥杜霍夫地區,在那裡被納入到第3裝甲軍的序列中。

在接下來的3周時間裡,這些裝甲部隊不停轉戰,參與阻止了蘇軍於庫爾斯克會戰後發起的“魯緬採夫”行動。 有意思的是,“帝國”師和“骷髏”師在此戰中與他們在普羅霍羅夫卡的老對手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再度相遇。 後者在經過有效整補後獲得了重生,當時已經有503輛坦克可用,與其協同作戰的是另一支參與過庫爾斯克會戰的部隊:卡圖科夫將軍的第1坦克集團軍,其時該部擁有542輛坦克。

在此地發生的坦克戰在相當程度上覆制了普羅霍羅夫卡之戰的程序,戰至8月底,羅特米斯特羅夫報告稱自己可用的坦克已不足100輛,同時,卡圖科夫的部隊還有120輛坦克可以行動。 而據德軍方面的記載,“帝國”師和“骷髏”師在此期間的坦克數量最高峰均不超過55輛。

“骷髏”師多次擊退了第1坦克集團軍對哈爾科夫-波爾塔瓦鐵路線的進攻,“帝國”師在波哥杜霍夫以南擊退了兩個蘇聯坦克軍,並擋住了羅特米斯特羅夫在哈爾科夫以西所發起的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

但是這樣的區域性戰鬥對東線戰場的整體影響並不大,在蘇軍成功解放哈爾科夫之後,附近的德軍戰線逐漸瓦解。 蘇軍能夠重新集結並不斷投入更多的後備力量,迫使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只能棄守烏克蘭南部的大部分地區。 可以說,德國人在庫爾斯克會戰之後就徹底喪失了在東線掌握主動的機會,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德國陸軍和武裝黨衛隊無力在夏季繼續控制哈爾科夫-別爾哥羅德-波爾塔瓦地區。

記述上述行動的作用在於,這表明此前參與“城堡”行動的幾支黨衛隊裝甲部隊並沒有在普羅霍羅夫卡之後喪失戰鬥力,相反他們仍保持著可觀的實力。 對於後世的很多研究者來說,東線戰場上中最負盛名的這場坦克戰在相當程度上被曲解了,儘管就戰術層面而言很難說蘇軍和德軍誰勝誰敗,但至少德軍並沒有在普羅霍羅夫卡遭遇“重大失敗”。

而這也就帶來了一個有意思的“假如”設問:假如曼施坦因繼續“城堡”行動的建議獲得批准,德軍是否能夠贏得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呢?

假如曼施坦因的裝甲預備隊能夠被用來包圍並摧毀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和第1坦克集團軍,那麼庫爾斯克突出部南段戰事的進展確實可能會大不相同,但與此同時,德軍恐怕還是難以在北段取得什麼進展。 而且,就算德國人贏下了這場會戰,這種南線的區域性成就頂多也就是可能把蘇聯的戰略大反攻推遲數月時間。

不過反過來說,當希特勒決定放棄“城堡”行動的時候,德國人連獲得這樣影響有限的戰術勝利的可能性也不復存在了,這就正如曼施坦因元帥戰後為他的回憶錄所取的書名一樣,乃是——《失去的勝利》。

7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俄羅斯無人駕駛飛機“獵戶座”首次使用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