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中,特級英雄黃繼光用身體堵住敵人槍眼、為奪取反擊戰勝利英勇獻身的故事曾震撼鼓舞了幾代人。但他並不是我軍第一位也不是唯一一位此類烈士。在我軍光輝戰鬥歷程中,至少湧現過13位黃繼光式的英雄人物。新四軍3師10旅特務團班長徐佳標就是其中一位,而且他犧牲的時間比黃繼光整整早了7年,是我軍歷史上第一位有確鑿史料證明的“馬特洛索夫式英雄”(1952年12月《人民日報》首次報道黃繼光事蹟時使用的標題)!然而,在長達近70年的時間裡,這位戰鬥英雄究竟是哪個鎮村的人,家裡還有沒有親屬,一直沒有人知道,甚至1980年代初編撰的《江蘇省革命烈士英名錄》中也沒有他的名字。直到2014年底,經地方媒體報道和黨史機構查證,徐佳標的英魂才得以終歸故里。徐佳標是怎樣犧牲的?為何70年裡無人知曉其英名?他的親人又經歷了怎樣的尋找?
我軍軍史上14位捨身堵槍眼的戰鬥英雄,徐佳標名列榜首。
徐佳標是在逃荒路上參加新四軍的,當時只有17歲。雖然年紀小,但他刻苦學習軍事技術,手榴彈投擲距離最遠達到59米,加之作戰英勇頑強,很快脫穎而出,成為三師著名的“練兵模範”。到19歲時,他已經是10旅特務團3營7連5班的班長了。在解放阜寧的戰鬥中,他一人赤手空拳連奪敵人2挺機槍,被授予“阜寧戰鬥英雄”稱號,並光榮地入了黨。1945年8月,徐佳標和他大部分戰友一樣,迎來了人生中第一次攻打縣城以上有堅固城防的較大城市的戰鬥。新四軍軍部根據蘇北形勢發展,授命3師發起兩淮戰役,奪取淮陰(又名清江)、淮安,肅清拒不投降的蘇北日偽軍。在完成對淮陰城的包圍後,3師指揮所發出命令,總攻時間定在9月6日下午2時整,以爆破為訊號。
3師特務團部分指戰員戰後合影
淮陰城雖然不大,但環城皆有寬深的護城河,北面更是有運河作為屏障,城牆為磚面土芯、完整堅厚,普遍高達8米。日偽佔據期間,在城牆四角和城門上修築了炮樓。盤踞在城內的以潘幹臣為首的偽28師又增修了眾多明暗工事和碉堡,形成交叉火網,企圖頑抗到底。三師特務團負責攻打的南門又叫迎薰門,是淮陰城的正門,比其他城門更加高大堅固,城頭可安放一個營的兵力,潘幹臣派他的女婿率109團、110團的精銳在此固守。
1945年9月9日,攻城部隊在淮陰城內留影
與武器精良、彈藥充足的敵人相比,當時10旅多是地方部隊升級補充而來,裝備十分落後,僅有的迫擊炮彈,已經在此前平射消滅城門上火力點時消耗殆盡。考慮到南門外地形低窪,無法像東門(安瀾門)一樣開挖地道裝藥爆破,特務團原本打算將一枚敵機投下未爆的重磅炸彈送到城門洞內,將城樓炸垮,但就在快點2點鐘時,運送炸彈的手推車在行進中被南門守敵發現並擊毀,槍聲、手榴彈爆炸聲突然響成一片。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經請示師指揮所同意,特務團提前在1點55分發起攻擊。由於失去了爆破掩護特別是攻擊的突然性,兩個突擊連的勇士們只有依靠機槍、步槍提供的火力,憑藉雲梯、刺刀和手榴彈去征服高達8米的城牆了。
敵28師師長潘幹臣被擊斃時所戴手錶
正在這時,東門傳一聲巨響,撼動了整個淮陰城。主攻東門的8旅28團10營,透過預先秘密挖好的55米長地道,將一口裝有1000磅航空炸彈的棺材送到城樓下,把城牆炸開一個7米寬的缺口,2個連相繼登上城頭,與反撲的敵人展開鏖戰。南門外的特務團也不甘落後,在機槍火力掩護下,突擊連的勇士們冒著敵人的火網,躍過南關橋,直向南門衝去。第一波衝上去倒下了,第二波衝上去又倒下了,戰況異常激烈。終於,以徐佳標為班長的7連“尖刀班”接近了城牆,將雲梯靠上了城頭。徐佳標將一面寫有“戰鬥堡壘”四個大字的紅旗插在背後,左手扶著梯子,右手向城頭連扔三顆手榴彈後,利用煙幕掩護,第一個登上了雲梯,向著南門城頭爬去。
特務團攻打南門(牆畫作品)
關於徐佳標受傷的情形有多種說法。1945年9月出版的《蘇北報》報道稱,徐佳標在城頭站直身後,向敵人工事投出一顆手榴彈,不料頭部右側先中一彈,緊接著投出第二顆手榴彈時,胸部又再次受傷。而最常見也是流傳最廣泛的,是當時曾在一線指揮戰鬥的特務團團長鄭貴卿的回憶,即徐佳標是在抱住城垛攀登時,被守敵用馬刀將雙手砍斷,進而重傷昏迷。當時團指揮所距離城牆不過百米,距城邊最近的工事只有30多米,鄭貴卿能夠直接看到城頭上的情況,其回憶顯然較記者根據他人轉述撰寫的報道要更接近於事實。此外,建國後曾任長沙警備區司令員、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的郭琦同志,當時是特務團3營黨委委員兼8連指導員,和徐佳標所在的7連共同擔負突擊任務,登城時郭琦與他相距不到10米。郭琦的回憶則是徐佳標在雙手抓住城垛攀登時,想把右腿抬起來翻身上城,不料雙腿均被敵人打斷,不聽使喚,只能上身趴在城牆上,兩條腿耷拉在城牆外面。相對而言,郭琦的回憶可能更加準確,而且事後徐佳標遺體的情況和此也比較符合。
徐佳標第一個登上城頭(油畫作品)
不管如何,就在徐佳標身負重傷、陷入昏迷時,城牆邊上敵人預設的一個機槍暗堡突然開火,居高臨下向我軍登城部隊瘋狂掃射。其他敵人趁此機會,蜂擁湧向登城點,依託垛口和既設工事,拼命射擊和投彈,試圖消滅登上城頭的我軍戰士。而我軍後續部隊前進受阻,情況極為危急,眼看到手的勝利將功虧一簣。在這個節骨眼上,昏迷中的徐佳標被激烈的槍炮聲震醒了。他看到敵人的機槍正在封鎖護城河上的南關橋——戰友衝鋒的唯一通路,便忍著劇痛,一寸一寸艱難地向右側的暗堡挪去,用盡全身力氣撲上去,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敵人噴火的槍口!距離他不遠的郭琦,親眼目睹了這幕英雄壯舉。
時任8連指導員的郭琦親眼目睹了徐佳標捨身堵槍眼的壯舉
敵人的機槍啞巴了,我軍戰士潮水般地湧向城牆,衝上了城樓,號稱“固若金湯”的南門終於被打開了!3時30分許,城內守敵先後投降。惡貫滿盈的偽師長潘幹臣被當場擊斃,偽少將參謀長劉少坤被生俘,淮陰城又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懷抱。當戰友們在城牆下找到徐佳標的遺體時,發現他身上多處中彈,兩條小腿僅剩下了腳筋,骨頭和肌肉都已經被敵人的子彈打飛,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為了表彰徐佳標的英雄事蹟,新四軍三師黨委追認他為“淮陰戰鬥英雄”,他生前所在的5班被命名為“徐佳標班”,淮陰城南門被命名為“佳標門”,三師政治部還根據他的事蹟專門刊印了“登城英雄徐佳標”連環畫。
新四軍三師政治部刊印的“登城英雄徐佳標”連環畫
2014年底,淮安市黨史工辦原主任郭家寧在整理史料過程中,被徐佳標的英雄事蹟所深深感動。但查閱江蘇省民政廳1982年10月編印的《江蘇省革命烈士英名錄》,發現無論是徐佳標籍貫所在地灌雲縣,還是其犧牲地清江市(淮陰城區舊城),烈士名錄中都沒有徐佳標。這說明雖然英雄犧牲近70年,卻還不是在冊烈士。這主要是建國初期烈士登記時漏報所致,因為徐佳標犧牲時年僅19歲,沒有家室子女,家人也不知曉,其生前部隊所在新四軍3師當年10月即在師長黃克誠率領下奔赴東北戰場,後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3師,解放戰爭期間改編為解放軍第39軍,1950年又赴朝作戰,在番號、人員頻繁更替中,錯過了為徐佳標申報烈士的種種機會。
當年的南門位於現在淮安市清江浦區環城路與人民南路交叉口,在此建有淮陰攻城陣亡將士紀念亭
為讓英雄能夠青史留名,2014年12月,淮安市黨史學會向烈士生前部隊專門發函確認,得到部隊肯定答覆,徐佳標終於在2015年被確認為革命烈士。連雲港市各級民政部門陸續出具了追認徐佳標為烈士的說明和覆函,在縣烈士陵園改擴建工程中,灌雲縣還特地為徐佳標建了衣冠冢(其遺體葬在淮陰烈士合葬墓中),在烈士事蹟陳列館裡設專區陳展徐佳標事蹟,英雄的名字也被正式錄入中華英烈網“烈士英名錄”。
紀念碑碑文中也有徐佳標烈士的英名
各家媒體對此事競相進行報道,引起了連雲港海州區板浦鎮羅圩村三組(原灌雲縣東辛鄉羅圩村閘口莊)一位叫徐育剛的農民的關注。原來,他有一個叔叔就叫徐佳標,參加新四軍後與家中失去聯絡,哥哥徐佳生多次尋找均沒有結果。1996年徐佳生去世前,又將此事交代給了兒子徐育剛。徐育剛認為,從報道描述來看,徐佳標很可能就是父親和自己尋找了幾十年卻始終未找到的二叔。
由3師發展而來的解放軍某部至今保留有“徐佳標班”
懷著對戰鬥英雄的敬意,郭家寧等一行專程前往連雲港,找到了小時和徐桂標一起長大的顏井勝、顏文世等人,確認徐佳標就是該村人,家中共有兄妹四人,他自己排行老二,比徐佳生小5歲,小名叫做“小二譚子”,身高一米七五左右、黑瘦,靠給人扛鹽生活。1942年,日寇將村裡的壯勞力都抓去修炮樓,徐佳標的父親被抓去後不久便被活活打死,聽說鬼子要抓他去頂替,17歲的徐佳標逃離家園,參加了新四軍。透過訪談、座談及相關資料相互佐證,最終確認徐佳標就是徐育剛的叔叔,徐育剛不禁熱淚盈眶:“離家70年的二叔終於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