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95式輕型坦克

在談到二戰武器歷史時,日本坦克一直是被嘲笑的物件。在蘇聯、德國、美國的強大坦克面前,日本的坦克不僅個頭小、火力弱,而且裝甲特別薄,被認為是“紙糊的坦克”。

二戰時日本坦克真的很差嗎?事實上,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日本坦克的快速進擊還一度引發了美英軍隊的恐慌。而且最具威脅的,而是一般軍迷看不上的日本輕型坦克——95式。

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

美國和日本的第一次坦克戰,日軍輕型坦克獲勝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呂宋島林加延灣登陸。部署在菲律賓的美軍坦克部隊,與來襲的日軍坦克展開了兩國第一次坦克交戰。

戰爭爆發時,駐菲美軍一共擁有兩個坦克營——第192坦克營和第194坦克營,每個營均裝備了54輛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和23輛半履帶車。

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於1941年3月開始投產,坦克全重15噸,發動機為220馬力,公路最大速度為58公里/小時,最大行程為160公里。武器為37毫米坦克炮(500米穿甲能力可達50-60毫米)和3挺7.62毫米機槍。M3“斯圖亞特”作為輕型坦克來說裝甲相當厚,車體前裝甲厚38-44毫米,炮塔前端厚51毫米,炮塔側面也有38毫米,最薄弱的車體側後則為25毫米。

95式輕型坦克

然而,駐菲美軍坦克部隊第一次遭遇日軍坦克,卻被打得落花流水。12月22日,美軍第192坦克營在掩護主力撤往巴丹半島時,接到總指揮官溫賴特少將的命令,要求該營立刻迎擊在附近出現的日軍機械化部隊。該營的一個坦克排(指揮官本·莫蘭中尉,共5輛M3“斯圖亞特”)在達莫提茨附近,與日軍第四戰車聯隊的95式輕型坦克遭遇。

美軍坦克發現日軍坦克後,立刻離開公路試圖隱蔽,但領頭坦克首先被擊中並起火(本·莫蘭中尉及乘員被俘)。美軍其他四輛坦克也先後被日軍95式坦克擊傷,但這幾輛坦克均成功逃跑,不過在撤退過程中被日本飛機發現,全部被炸燬。

日軍繳獲的M3“斯圖亞特”

美日第二次坦克戰,日軍中型坦克被全殲

美日第一次坦克交戰,95式輕型坦克取得了開局勝利。然而一週後,雙方又發生了第二次坦克遭遇戰,戰局截然相反。

1942年1月1日,美軍另一支坦克部隊——第194坦克營,也與日軍第四戰車聯隊遭遇。此前,該營的部隊曾遭遇日本步兵,在反坦克炮攻擊下受到一定損失。但是在1月1日當天,第194坦克營在聖費爾南多附近建立伏擊陣地,並遇到了發起攻擊的日軍89式中型坦克。

89式中型坦克

日軍投入了5輛89式中型坦克,試圖搶佔交通樞紐以阻截向巴丹撤退的美菲軍隊。日軍坦克在進攻中完全沒進行偵察,貿然進入了194坦克營的預設伏擊圈內。日軍5輛89式很快就被全部擊毀。

日軍的89式坦克,雖然號稱“中型坦克”,但實際上只有12.8噸重,比M3“斯圖亞特”還輕,也也算是日軍坦克的一個奇葩。89式擁有57毫米短管炮(500米穿甲能力為20毫米),最大速度只有26公里/小時(不到“斯圖亞特”的一半),裝甲的最大厚度更是隻有17毫米,在1941年的戰場上近乎於笑話,甚至連大口徑機槍都無法防禦。在後來的巴丹戰役中,89式又多次在坦克戰中輸給M3“斯圖亞特”。

相比之下,倒是日軍95式輕型坦克在菲律賓戰役表現得比較好。

在諾門罕戰場的95式輕型坦克

95式輕型坦克的特點

日軍95式輕型坦克,於1936年開始生產,到1943年一共生產了2300輛,是日軍在二戰中數量最多的坦克。整體來說,95式輕型坦克在1941年仍算得上效能良好的裝甲戰車。

95式輕型坦克的一個較大優勢是採用了柴油發動機,中彈後不易起火燃燒,而美軍坦克基本仍是汽油發動機。95式坦克全重只有7.4噸,發動機功率為120馬力,最大公路速度可達45公里/小時,最大行程為209公里。45公里/小時這個速度在1930年代是相當不錯的,晚五年問世的M3“斯圖亞特”也僅僅是略勝一籌。

95式的缺點非常明顯,為了保證機動性採用了非常薄弱的裝甲,裝甲厚度只有6-12毫米,只能勉強防禦輕武器。不過,95式的37毫米主炮效能還不錯,長度達46倍口徑,據稱可擊穿45毫米厚裝甲。坦克的炮塔位置偏左,有“歪把機槍”的稱號。

95式輕型坦克

雖然,95式在各項效能資料上都弱於M3“斯圖亞特”,但叢林戰考驗的是近距離火力和車組訓練度。美軍輕型坦克都是當年才生產的新車,部隊又是剛剛萬里海運而來,訓練程度和氣候適應能力都較差。因此,95式輕型坦克反而在實戰中能夠擊敗M3“斯圖亞特”。

不過,95式的最大優勢還是出色的越野機動性。95式輕型坦克每側有四個中等尺寸的負重輪,採用平衡懸掛裝置,每兩個負重輪為一組,通過平衡臂使水平螺旋彈簧拉伸或壓縮,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由於95式體型小,重量輕,在東南亞的密林裡非常適用。再加上該坦克較高的速度和較遠的航程,因此擔任了“叢林閃擊戰”的主角。

95式輕型坦克

95式在東南亞一度表現出色

在美英軍隊看來,菲律賓和馬來亞的熱帶雨林根本不適合坦克作戰,而且也輕視日本坦克的效能。然而,日本95式輕型坦克和97式中型坦克卻能在密林中肆意穿插。特別是在馬來亞戰役中,95式輕型坦克往往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令盟軍(主要是英印軍)聞風喪膽。

日軍在1941年12月8日登陸馬來亞半島北部,日軍第3戰車集團(相當於坦克師,轄四個戰車聯隊)在此戰中分散配置給三個步兵師團,作為先鋒突擊力量。由印度人、澳洲人為主力的英聯邦軍隊(約14萬),在日軍(約7萬人)猛烈穿插下連續被攻破防線。日軍在突破第一線陣地後,迅速以95式輕型坦克搭載步兵向縱深挺進,英軍幾乎無法繼續組織起有效防禦。

馬來亞戰役中的95式輕型坦克

特別是在斯利姆河戰鬥中,由日軍少佐島田豐作率領的20輛坦克搭載步兵,乘夜色突襲英印軍第11師陣地。日軍坦克部隊在其他日軍配合下,連續打跨了兩個旅的防禦,連續挺進25公里,直插入英印第11師的後方。印度士兵在日軍攻勢下潰不成軍,集體向叢林深處逃散,整個英印第11師被打垮,3000多人被俘,日軍僅傷亡77人。

在戰鬥中,95式輕型坦克也展示出良好的可靠性,據稱“經過1000公里長途行軍不需要維修”。其中,以95式為主的日軍第6戰車聯隊由於長途行軍沒有一輛故障車,被誇耀為“整備之神樣”。

日軍在馬來半島不到2個月的時間,就從最北端挺進到了最南端,以相當於英軍半數的兵力擊潰了對方。在這場戰役中,日軍傷亡不過4600餘人,而英聯邦軍卻付出了5萬人傷亡和被俘的損失。盟軍為輕視日本坦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被擊毀的95式輕型坦克

95式的結局——埋在土裡當碉堡

不過,95式坦克的輝煌也僅限於太平洋戰爭初期。95式坦克雖然機動性和可靠性高,但裝甲過於薄弱,37毫米主炮也難以應付後期戰局。到了戰爭中期,95式輕型坦克就已經淪為淘汰產品。

從美軍開始發起反攻後,95式坦克完全不具備對抗M4“謝爾曼”中型坦克、M5“斯圖亞特”輕型坦克的能力。95式的火炮不僅打不穿美國坦克,裝甲防護更是形同虛設。即使面對美軍步兵,95式也難以招架新型的“巴祖卡”火箭筒。所以在太平洋島嶼防禦戰中,95式坦克經常被埋入地下,僅露出炮塔作為固定火力點。

被擊毀的95式輕型坦克

二戰時期,坦克效能突飛猛進,坦克一兩年不改進效能就會落後。然而,日本坦克的發展卻在長時間裡停滯不前。以輕型坦克為例,日本在1938年就開始研發替代95式的98式輕型坦克,裝甲有所加厚,動力略有提升,但最終僅生產104輛,根本不夠戰爭消耗。其他諸如1式、3式中型坦克,日本的研發和生產也遠遠跟不上世界平均速度。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日本工業基礎不足,缺乏坦克相關技術的積累,例如大馬力發動機、大威力坦克炮、高強度裝甲鋼板。甚至到戰爭後期,日本坦克還採用落後的鉚接裝甲,焊接裝甲製造一直形不成生產力。

另一方面,則是日本貧乏的國力,無力同時滿足海陸兩大領域的巨大物資消耗。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的鋼材等戰略物資大量傾斜給了海軍,陸軍得到的比例很小,自然無法支援坦克的大規模研發和建造。(作者:陶慕劍)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土耳其重申會啟用S400導彈 將評估對F-35戰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