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記憶(三)
作為新組建的部隊,當時67團面臨著新兵過半,幹部缺額,機械連、修理連、汽車連技術兵源匱乏,還要自己動手建營房,修便道等問題。在這百事待興的時刻,部隊多管齊下,首先有針對性的加強了對新同志的思想教育,使他們牢固的樹立勞動為榮,艱苦為榮,當鐵道兵光榮的三榮思想。
其次舉辦各種專業性強的崗位培訓班。如壓風機司機培訓班,測量員培訓班,爆破員培訓班,司號員培訓班等等。
再就是在機械連、修理連、汽車連選送一部份新同志到雲南省祿豐縣鐵道兵一師,徐州鐵道兵工廠對口連隊、對口崗位學習。
還有就是在東三省,河北省招收、上調個別關鍵性而又急需的技術職工。如汽車連就在河北省招收了7名復員軍人司機。這些隨軍職工和戰士同住一頂帳蓬,同吃一鍋飯,同上課同出操,是名符其實的不戴領章帽微的軍人。透過以上措施,使部隊很快就形成了戰鬥力。
六十七團在16年的征戰中,在4任團長陳鐵文,於景陽,郭芳雷,季明貴,和5任政委陳敬修,劉剛,馬樹深,劉錦彪,蔣建民的率領下,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發揚我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密切聯絡群眾的優良傳統,戰嚴寒,鬥酷暑,逢山鑿洞,遇水架橋,血灑太行、燕山,先後參加了修建京原鐵路,沙通鐵路兩條主幹線。共修建隧道23座(12941米),修建大橋5座(2283米),中橋3座(189米),小橋4座,涵洞28座,完成土石方80多萬方,車站4處。除此之外,還完成了4861工程(驛馬嶺洞庫),101工程(北京西郊軍用機場)的施工任務。參加了保定地區,淶水縣,北京首鋼,地圖出版社的“三支兩軍”工作。參加了唐山、天津的抗震救災工作。16年的征戰足跡踏遍太行山,燕山,華北平原。出色地完成了鐵道兵和十四師交給的各項艱鉅任務。
榮獲了中央軍委、鐵道兵和師領導機關的多次表彰和嘉獎。
1976年中央軍委授予六十七團七連為“抗震救災先鋒連”。
1976年鐵道兵黨委給予六十七團三連黨支部記集體二等功。
1976年鐵道兵給六十七團十一連、修理連、十六連十二班、分別記集體二等功。
1976年鐵道兵黨委給予六十七團汽車二連黨支部,十二連黨支部 ,十六連黨支部記三等功。
1976年鐵道兵給六十七團政治處宣傳股,汽車二連修理排分別記三等功。
1968年鐵道兵給六十七團一連副班長張賢榮追記一等功。
1982年鐵道兵黨委給予原六十七團十連副連長彭成凱追記一等功。
1970年師黨委給予六十七團一營一連副班長徐運勝;一連隨軍職工付家忠;一營三連班長何才全記二等功。
1967年,汽車連連長王長 江作為“四好連隊”代表,出席了鐵道兵在北京召開的“四好連隊”、“五好戰士”代表大會。並與工程兵、裝甲兵、防化兵、通訊兵、炮兵、第二炮兵、國防大學、總後學院(史稱七兵種兩院校)的代表在首都體育館受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同年5月,王長江連長又受周恩來總理請柬邀請,出席了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慶祝五一酒會。
1981年初,根據鐵道兵命令,六十七團與六十九團精簡整編為八師三十九團,原六十七團團長季明貴繼續留任團長。整編後的3三十九團繼承和發掦了六十七團不怕艱險,敢打硬仗的作風,和兄弟部隊一起把引灤入津原定3年的工程僅用一年零四個月就完成了。受到了中央軍委的嘉獎。
1984年1月,鐵道兵第三十九團指戰員脫下軍裝,集體轉業到鐵道部,成為鐵道部第十八工程局第四工程處,繼續戰鬥在千里鐵道線上。
雖然鐵道兵第六十七團1981年就被撤銷了番號,但她修建的一座座隧道,架設的一座座橋樑作為永恆的豐碑將留芳百世!(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