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日本74式坦克是世界上首輛採用可調式液氣懸掛的主戰坦克,74式坦克是日本在戰後發展的第二代主戰坦克。技術水平在七八十年代是非常先進的,整體效能全面超過中國的88式主戰坦克。到後來的97式中型坦克,90式坦克,再到現在的10式主戰坦克,日本坦克的發展經歷了多種型號服役、多代技術的革新,可以說在坦克研製方面是相當成熟的。不過這些和我國坦克的研發歷程比就顯得有點單薄了,就拿日本最新的10式主戰坦克,除開電子儀器裝置、底盤這些,炮管、發動機等都是德國及美國提供。
我國自主研製的99式改主戰坦克,無論在防護、擊穿能力、火控、鐳射壓制等方面都不是10式坦克能比的,具體引數對比,大家可以查下,本文就不再細說!
說到10式坦克,估計最有看頭的就是它的液氣懸掛系統,液氣式懸掛裝置是以油液傳遞壓力,以氣體(一般為氮氣)作為彈性介質吸收壓力,液氣懸掛的優點是減震效果好,行駛平穩,越野效能強。可調式液氣式懸掛甚至還能主動調節車體姿態,可以提高坦克行駛效能和增加炮射俯仰角度。現役各國主流坦克都是基本都是採用的扭杆彈簧懸掛,美國的M1/M2系列、德國豹系列、我國96式、99式系列等都是採用的傳統扭杆彈簧懸掛。
液氣懸掛優點明顯,特別在高速越野、炮射角度微調、舒適性等方面都比傳統扭杆彈簧懸掛優秀,同樣缺點也很明顯,如造價高、維護難、系統構造複雜、防護困難、元器件多等,我國15式輕型坦克首先也是裝備的液氣懸掛,後來量產型又改為半主動扭杆懸掛系統,是在傳統扭杆懸掛的基礎上,採用了葉片式的液力減振器。坦克在行駛狀態時,由感測器先測出坦克的速度和路況,再由控制單元計算出最合適的阻尼引數,然後控制每一套電磁比例流量閥,連續調節液體通孔來改變整個減振器內的液體流量,起到調節到所需阻尼引數的作用,達到適應各種行駛速度和路面變化的目的。相比於傳統扭杆彈簧懸掛又進了一步,當然液氣懸掛技術不是什麼日本開創的新技術。
1956年,瑞典的LVKV42坦克首次採用液壓可調式懸掛裝置,60年代蘇聯的T-64坦克加裝液氣懸掛裝置,由於效能極不穩定,最後放棄。60年代美國的3輛M60A1坦克改裝了液氣懸掛裝置,實驗獲的成功,但由於效費比低,最後還是選擇了扭杆彈簧懸掛,我國70年代研製的122式主戰坦克也嘗試了液氣懸掛,還包括世界先進的液力傳動裝置、液壓操作裝置的嘗試,最後樣車試製成功,也進行了短暫的機動表演,由於種種原因最後還是選擇最成熟的扭杆彈簧懸掛,但是,我國在有些輕型步兵戰車上也裝備了液氣懸掛裝置,包括05式兩棲車突擊車族,05A式自行加農榴彈炮,新40噸履帶式通用裝甲底盤等。都說明,可調式液氣懸掛不是什麼門檻很高、深不可測的技術。一個國家是否選用,只跟需求有關。
我國主戰坦克沒有選擇液氣懸掛,並不代表就比日本10式差,完全是因為需求不一樣,發展方向不一樣,液氣可調式懸掛技術對於我國來說完全沒有技術難度,我國更需要耐糙的陸戰之王,而不是嬌氣的花瓶!日本10式多次演戲演練出現掉鏈子的事情已成家常便飯,日本還是堅持以往的風格,喜歡弄點與眾不同的東西來標榜自己,演習、演練不是實戰!真到戰場,坦克的可靠性是尤為重要的,因為坦克是用來保護戰士的生命而不是戰士用生命來保護坦克,就現在10式坦克的表現,戰時生存能力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