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TONE
隨著遮蓋著遼闊北冰洋的冰蓋正在迅速融化,北冰洋巨量的油氣資源和新航線已經成了北極圈大國爭奪的"新寵":保守估計北冰洋地區擁有30%的未開採天然氣儲量,新航線更可使歐亞、亞美之間的貨運航線縮短至少上萬公里,利益之大不言而喻。
但由於造船業的疲軟,加拿大已經在和美國、俄羅斯的北極爭奪戰中明顯落後:原定於2018年就進入加拿大皇家海軍服役的6000噸級北極巡邏艦近日再度推遲計劃,至少要到2021年以後才能形成戰鬥力。
圖為仍在進行上層建築施工的加拿大北極巡邏艦首艦"哈里-德沃夫"。
當然,儘管關於海洋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的劃分早有國際定論,但北極地區依舊和其它熱門海域一樣,需要"爭一爭":不僅美國和俄羅斯、加拿大和俄羅斯的北極專屬經濟區劃界存在爭議,就連加拿大和美國就天然氣資源、乃至於航道資源上都有主權層面上的"長期爭執"。
至於如何爭,怎麼爭,光有話筒肯定不頂用:北極圈各大國拿出的計劃都包括建造北冰洋適用的破冰型艦艇,但計劃如何實施就是另一回事了。
圖為下水後的23350型北極巡邏艦,也同樣具備破冰和冰區航行能力。
作為北極地區專屬經濟區劃定規模第二大,同時也是北極航線中"西北航道"經過的國家,加拿大推出的造艦計劃在一開始也極具分量:通過向本土造船企業"歐文造船廠"投入約35億美元,加拿大就能夠在下一個十年擁有至少5艘擁有良好破冰能力和適當武裝,排水量達6000噸的北極巡邏艦,它們將成為加拿大北極戰略的基石。
圖為挪威海岸警衛隊的NoCGV北極巡邏艦,是加拿大同類艦艇的模仿物件。
平心而論,"不差錢"的加拿大政府在這項造船計劃上,算是給了歐文造船廠極大的寬容空間:同為北極圈國家的挪威和丹麥各建造了2艘噸位、功能、效能和武裝都很接近的北極巡邏艦,它們的建造成本都控制在1.5億美元之內,遠低於加拿大安排的5億美元。
但就是如此"寬容",卻換來了完全相反的結果:看似簡單的北極巡邏艦專案已經接連栽跟頭,最新一艘巡邏艦核算的成本甚至超過8億美元!
圖為加拿大北極巡邏艦想象圖,僅裝有一門25毫米炮的巡邏艦就要價8億美元!
可以肯定的是,北極巡邏艦的"遲到"已經對加拿大海軍新陳代謝帶來了災難性影響:不僅最早計劃的8艘北極巡邏艦被削減為6艘,隨後的加拿大海軍護衛艦換代計劃花費更從原定預期的240億美元暴漲到600億美元,要知道加拿大當今的年度國防預算也不過200億美元出頭,情況之嚴重可見一斑!
圖為建造和維護中的俄羅斯核動力破冰船,加拿大巡邏艦在它面前如同玩具。
而更嚴重的是,隨著加拿大海軍北極艦艇的遲到,甚至是缺席,北冰洋海域的戰略平衡已經悄然靠向了加拿大的對手一邊:一方面俄羅斯的大型破冰船和破冰巡邏艦相繼下水,絲毫不懼和加拿大"硬碰硬";另一方面美國則尋求以格陵蘭島、冰島為突破口,在北極實現常態化的軍事駐紮……如果在外交方面無法取得自主優勢的同時,加拿大還不能同俄羅斯在北冰洋"碰碰船"遊戲中取得對等優勢,那麼加拿大造船企業的疲軟最終只能成為"絆腳石",把加拿大從北極爭奪遊戲中"絆倒"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