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德制十五釐米重榴彈炮,很多軍友張口就來,sFH18嘛,二戰德軍主力重型榴炮,吊打日本鬼子……

這話對,也不對,為什麼呢?因為國軍裝備的德制十五釐米重榴彈炮不是一種是兩種,還不能統稱為sFH18。

到底怎麼回事呢?咱們慢慢理理。

說起中國的炮兵建設,從清末到抗戰那真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清末新軍時期,北洋新軍一鎮裝備支援火炮一營三隊山野炮54門,還是齊裝滿員的;北洋政府時期,一個師有支援火炮一團九連山野炮36門,基本也是滿員;到抗戰開始的時候,中央軍一師有75毫米山炮一營12門,沒野炮了——好像也只有教導總隊能滿編,其他部隊也就最多8門山炮。比如第七十四軍五十八師炮兵營,抗戰開始時就編成六門75毫米滬造山炮,並且每門炮上都戳著我大清的龍紋徽記。

就這幾門山炮往往還被收到軍一級集中使用,各師還不能自己拿來過癮。當時超過75山炮就算重炮了,那就得編成獨立炮兵團直屬軍政部。

火炮自造能力也目不忍睹。東北張氏父子窮徵暴斂搞軍工,瀋陽能造仿日的150毫米榴彈炮,這就是直到49年建國中國能造的最大型野戰炮了(來料加工的);閻老西在山西搞土圍子,能造88毫米野炮和105毫米重山炮(也是來料加工的)。至於民國政府直轄自管區域,抱歉,能自產滬造克氏山炮(仿製克虜伯1904年14倍徑75毫米山炮)和漢造十年式山炮(仿日本大正六年式/日造四一式75毫米山炮)。後來中原大戰前,先總統空一格常公親批,宋子文去日本買了8門大正八年式十五生榴炮(日本四年式150毫米榴彈炮),常公就編成第2炮兵集團去懟閻老西去了。

所以自從民國以來,連年軍閥混戰不休,兵越徵越多,炮越打越稀,這就衍生出這麼一句“老兵告訴你”的名言:新兵怕大炮,老兵怕機槍。為啥老兵不怕炮?國內戰場大多數時候火炮密度實在不足為懼。這個名言也就中國有,也只適合抗戰前的內戰期間。可國際上從一戰開始,戰場上炮傷早超過槍傷了,也就國內菜雞互啄,老兵們還敢大言不慚。後來鬼子打進來,炮多炮彈也多,射擊又精確,結果新兵老兵都怕炮,不怕炮的都早早當了無名的嶽武穆了。

拿“八一三”淞滬會戰來說吧,當時不僅常公拿出家底子拼,各地土皇帝們也踴躍要打國戰御外侮。桂軍在國內一向是被視為精銳,千里迢迢來援,那真是忠義可嘉,從上到下矢志報國不惜身啊。但問題是隻打過內戰,對現代戰爭無概念,上去就被炮火覆蓋。長官還下令,都不許跑亂了,大家拿出報國氣勢,革命軍人站直了保持隊形,有進無退。先頭團是一個上午打完了,整個師是兩天內失去戰鬥力。連軍委會都傻了,說這麼多人吃了這麼多辛苦,走了半年來參戰,就這麼兩天就沒了,這還不如讓他們待家裡呢。

所以當時中國軍隊火力就是這麼磕磣,不但是紅軍窮、八路窮,連中央軍都窮。當年《集結號》播出來,穀子地看到日製九四式山炮不屑道小山炮,軍迷就看不下去了。抗戰時候,中央軍一個師有八門四一式山炮那得是嫡系,八路一個團有一門加三發炮彈,那就是一等主力老八路,開一炮要團長政委批條子,你土八路一個連長也配看不起?

扯遠了,回到重炮上面來。“九一八”以後東北沒了,這自造重炮也完了。“一二八”跟鬼子見了一仗,對近代火力也有了概念(鬼子炮兵也難稱現代),常公就尋思要買重炮啊,咱買十五生的重榴彈炮(150毫米加農炮和150毫米以上的榴彈炮就別想了,既買不起也用不起)。日本炮是沒戲了,想買人也不賣,只能從歐洲買,當時報價一共五家。

你道是那五家?瑞典博福斯、德國萊茵金屬、捷克斯柯達、法國施耐德、英國維克斯。好傢伙,都是名廠名炮。東西是好,但是問題是價格驚人,還有就是在中國沒東西能拖得動這些少說四五噸的玩意兒,所以常公這一猶豫就是四年。

後來德國顧問也發話了,你要搞國防沒重炮實在不行啊。那就買,買啥呢?買炮當然克虜伯啊。中國炮兵從我大清起就長期用克氏山炮、克氏野炮,岸防炮要塞炮也不少克虜伯的老玩意兒,老炮兵一輩子摸克虜伯炮,天生就對克虜伯有感情。當時無論是常公也好,軍政部、兵工署、參本、訓練總部炮兵監、陸大、炮校也好,一致看好的是克虜伯推的150毫米24倍徑“卜福斯”重榴彈炮,德國顧問也是推這個型號(他有佣金的)。而萊茵金屬推的150毫米30倍徑“蘇羅通”重榴彈炮,射程雖遠點,但是炮彈裝藥少,威力小,射角也小。最關鍵是還貴,當時民國政府想買一個團24門,“蘇羅通”炮的報價竟比“卜福斯”炮貴了10萬英鎊!換算成銀元是109萬376元大洋!

所以大家都不看好萊茵金屬的大炮。為了表示我們不是因為嫌貴,以上各單位還在1933年11月專門開了個會,各單位專家論證新式150毫米重炮射程有十二公里就夠了,言下之意萊茵的十三公里射程根本沒用。這是專家背書了。

眼看著萊茵金屬的生意就要黃了,但民國辦事還是比較拖,拖著拖著事情又有轉機了。日本推出了“九六”式十五釐米重榴彈炮,號稱射程12000米。那既然要跟日本炮對打,國軍的重炮射程必須比它遠才行。而萊茵金屬和克虜伯競爭德軍新一代150毫米榴彈炮,萊茵的長射程竟被德軍看中了,由萊茵負責炮管部分,克虜伯負責炮架,這就是一代名炮sFH18重型榴彈炮。

日軍九六式150榴炮刺激到國軍了

於是民國兵工署又找到德國方面要買炮。那就買sFH18唄?不行,這回要求又變了,sFH18射程十三公里不夠,必須要有十五公里,還要配穿甲彈。為什麼要配穿甲彈呢?是考慮到江防需要。“一二八”淞滬會戰,吳淞口炮臺的火炮射程不足,被日本軍艦在射程外擊毀,中國海軍艦艇逃竄一空,日本艦隊居然長驅直入南京江面示威。海軍既不足恃,重炮就要能夠在必要時封鎖江面,用穿甲彈打軍艦。

理由是很充足,但邏輯很詭異,中國哪兒有十五公里寬的江面需要封鎖呢?封鎖長江,十三公里射程和十五公里射程又有什麼本質區別呢?當時民國就跟現在中東南美國家買武器一樣,每樣買點點,還要提很多莫名的引數要求,生生把制式搞成非制式。這個提高射程的要求最後實現了,但帶來以後使用上的諸多麻煩。至於穿甲彈,據說是由於日本在外交上阻撓,一直到最後都沒得到。不過這也許不是壞事,抗戰開始後長江一線丟得太快,很快就無所謂江防了。如果真按過去外購火炮案,按比例搭配著穿甲彈買回來,莫非讓這些重炮向日本炮陣地和步兵群發射鐵坨子嗎?

提高射程豈是小事?這要求一提,克虜伯立刻就縮了,沒戲,做不了。萊茵金屬倒配合得很,能做,給你全重新開發。原來的30倍徑身管肯定是不行了,硬給開發個新的32倍徑身管。身管長了,其他也要改,不能再用sFH18的炮架了。這個萊茵說他也能做,於是連炮架也變了。這是國之重器啊,民國兵工署也不敢掉以輕心,派人去德國盯著做,牽引車拉上全套大炮以30公里時速專找爛路跑120公里,結果炮架跑變形了。萊茵金屬一包到底又給修改設計,重做了再跑,這次通過了,這事就算成了。

大炮買了要有戰鬥力,光一門炮那是沒用的,還要有各類測量裝置,保障車輛。最重要的是得能拖著走啊,這也是個麻煩。

前面說過,中央軍各師都只能配75山炮,為啥呢?更重了沒法拉。自滿清到民國,中國馬政就廢了,馬少不說,馬種還在退化。不說歐洲挽馬,和日本改良的軍馬都沒得比。山炮山炮,顧名思義是山地用的火炮,為了方便山地運輸,大炮全重比較輕,還能拆成若干個部件,一匹馬馱上一件就能走山路。到了中國不行,每件都超過馬匹負重,只能掛上前車彈藥車拉著走。但這還是不行,炮車挽具鞍具都是按洋馬標準設計,同樣數量中國馬進去還是沒法拉。一門日式山炮四五百公斤,鬼子一匹挽馬能拖走,中國馬雙馬縱列都拉不動。要麼再拆散,一列變兩列加馬,要麼進口洋馬伺候著,要麼就買華北大騾子拉。反正不管哪樣都是價格翻倍。就是騾子拉炮也是短距離權宜之計,因為騾子拉力也比不上洋馬的要求。真要按規矩炮車行列一天30公里,那就死馬死騾子沒商量。所以在師一級,75山炮就是上限,什麼野炮、榴彈炮、加農炮,那都是休想啊休想。

鬼子41式山炮分解馱載狀態1

鬼子41式山炮分解馱載狀態2

前面說中原大戰時候,常公不是把他的150毫米日式重榴拖出去遛了嗎?炮兵縱列最多6馬,這就必須是獨立炮兵部隊才有這陣容了,而當時中國6馬編組拉1500公斤都不行。炮二集在袞州下火車走曲阜去紅廟,二十五公里路。嫡系精銳有保障,一下火車,喂得油光水滑的大騾子套上,出發。當時氣候不好,下過雨,路上泥濘。這二十五公里路,炮二集走了整整兩天,兩匹挽馬累死在路上。其後轉攻泰安,路更爛,炮車陷到車軸,八匹馬一起拖都拖不出來,一天走100米(沒少打零)。

常公的日製三八式重榴炮

這還是常公親自盯著的嫡系重中之重,其他隊伍更爛。要知道軍馬是有配給的,每匹馬要造冊,國防部按著馬頭數發糧食發草料費馬乾費。這錢比喝兵血更容易,馬不會譁變啊,並且馬不吃糧吃青草也能活。好嘛,吃草的馬一上陣馬上拉稀擺帶,所以當時軍馬損耗率也高得離譜。馬沒了咋辦?炮寶貝不能不要,人來拉,人適應能力強總能弄走,這就叫“代馬輸卒”。“代馬輸卒”也累趴了,那就只有強徵民夫了,至於民夫累不累死就不管了,總之是一塌糊塗一地雞毛。

到了萊茵金屬的重炮這裡,以上一切全是廢話。上面說的炮二集的日式150毫米重榴彈炮,掛車全重1.9噸,這還勉強可行。萊茵的32倍徑重榴,按當時去德國的技術人員測量,掛車全重6噸。別說馬,一個營全撒出去抓壯丁也拉不走,必須得買車。

為了買車這事,動用了民國兩位大員,財政部長孔祥熙、兵工署長俞大維。俞大維找了德國兵工署的關係,給推薦了兩種牽引車,一曰“皮興”,一曰“漢歇”。“漢歇”報價13750馬克,“皮興”報價56000馬克,價格為“漢歇”四倍。俞大維力主買“皮興”,孔祥熙大為不解,斷定他是想中飽私囊,一路捅到常公那裡,鬧出好大風波。

皮興牽引車

漢歇牽引車

原來所謂“皮興”,就是德國陸軍制式Sd.Kfz 6型半履帶牽引車;而“漢歇”,指的是亨舍爾33型10輪大卡。後來自然是兩種都買,“皮興”用來拉炮,“漢歇”作為彈藥車、輜重車。按現在留存的電文往來看,至少購買了50輛兩個團用的Sd.Kfz 6。但可惜的是現在不但無實物留存,連拉炮的照片也沒留下一張,倒是用亨舍爾卡車拉炮的照片能找到。

1934年5月,國民政府就向萊茵金屬公司訂購了24門榴彈炮,當時就叫萊茵十五釐米重榴彈炮。除大炮外,牽引車、裝置儀器、輔助車輛等等也都由萊茵金屬打包代購。這24門炮編入軍政部直轄的獨立炮兵第10團,大號中國第一個機械化炮兵團。

這萊茵重炮連炮帶車一組價格是大洋87萬元,整個炮10團裝備算下來是2000萬現大洋。網上其他文章按80萬法幣一門算,以當時100法幣兩頭黃牛的購買力,一門炮就是一萬六千頭黃牛!沒必要管這個報價和演算法到底哪個準確,總之知道是國之重器價值連城就好了。

後來隨著局勢惡化,民國政府在1937年又再次購買了24門一個團的德式重炮。頭24門從下單到製造完畢交貨花了一整年,這次等不得了,只能買現貨sFH18了。德國政府還算信守合同,直接從部隊使用中的大炮裡面撥了24門出來交貨,終於趕在37年底運回國內。這24門回國後稱為克虜伯十五釐米重榴彈炮,裝備炮兵14團。再往後就啥也沒得了。37年了嘛,淞滬會戰,抗日戰爭全面開打了。

當時中國全國,大口徑野戰炮兵就三個團,炮9團裝備日式或者遼造150毫米榴彈炮,跟日軍比都是老式火炮,在射程威力上都處下風。能對日軍炮兵佔據優勢的就是炮10團和炮14團的48門150毫米德制榴彈炮,當之無愧的抗戰炮兵之王啊。

這兩批炮的數量,臺灣那邊考證還有點不同說法,不是第一批多幾門就是第二批少幾門,但這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光sFH18,德國人就造了5400門啊,這還只是150毫米牽引榴彈炮啊。而這48門炮到了中國就是絕對的重炮之王,咱們就靠著48門炮守衛諾大個中國啊!

從淞滬會戰開始,150毫米德國重炮就開始南征北戰了。戰績咱不說,口徑和射程在那兒,肯定當者披靡啊。當時主要是炮10團在前面打,炮14團在後方訓練。這打著打著就出問題了,咋呢?沒炮彈了。

買炮的時候肯定要買炮彈啊,否則空炮也沒用,當時是每門炮隨炮買了1000發炮彈。炮10團把炮彈全打完了,炮也損失不少。上面一看,炮14團隨炮的炮彈還在,既然如此就連炮帶彈交換吧,炮10團和炮14團對換裝備。這個時候,當初強求15公里射程的問題就出來了。

這兩批炮根本就是兩種炮,連外觀都有區別。炮管不同、炮閂不同、駐退復進系統不同、平衡機不同、大架不同、上架不同、助鋤不同、觀瞄系統不同、射表不同、連操作手輪位置都不同。炮14團為什麼一直在後面訓練?sFH18是德國標準,完全靠密位射擊,當時國軍測地、炮觀、指揮系統都達不到標準,拖上去不好用。而炮10團的萊茵重炮是定做的,考慮了中國實際,表尺帶距離分劃。

當時買的時候還知道是兩種炮,戰事一起誰還記得這些細枝末節?不都是十五生克虜伯重炮嗎?就跟今天好多軍友似的,都是sFH18,特意加長管的。炮14團的主官急得跳腳,別人不知道他知道,強行交換的結果就是兩個團都只有從頭學起。此人是復興社的會員,急了直接向常公上書,最後也沒用。當時局勢之下管不了那許多,後來還是換了。

這裡順便說說萊茵重炮和sFH18的識別,其實前面說了那麼多不同,最直觀的兩處就足夠了:一看平衡機,就是炮管左右垂直樹立的兩根管子,sFH18的平衡機比較短,不冒頭,而萊茵重炮的平衡機長,高高冒過炮身;二看炮輪,萊茵重炮的金屬輪沿要伸出橡膠外很長一截。

萊茵重炮

sFH18克虜伯重炮

即便如此,買來的炮彈也終有打完的時候。後來據說國內兵工廠用打過的藥筒,復裝出150炮彈。但產量絕對是不敷使用的。後來松山戰役時候,是美軍空運了一批在北非繳獲的150炮彈才保證了供應。

炮兵肯定是應該集中使用才有威力,當初國軍也是做如是想的。淞滬會戰,炮10團去了兩個營,戰績不必說了,到後來全線潰敗的時候出事了。一個連的重炮,沿著公路撤退,到一座橋前面,發現橋上已經被國軍工兵布上雷了。當時日軍緊緊尾隨,也來不及排雷。步兵什麼的可以下河涉渡,甚至冒險從沒雷的地方走過去,牽引車和重炮怎麼繞?只能忍痛把四門炮全炸了。南京保衛戰的時候,又是倉皇撤退,重炮沒法過江,又推了四門下水。

炮在不斷損失,就只能改小編制,各地都需要重炮,又必須分散到各戰場支援。很多150重炮參與的戰役,其實都是隻有兩門炮的一個連參戰。但就是這麼兩門重炮,往往也能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

比如第三次長沙會戰,嶽麓山重炮群其實一共也就8門炮。炮2團4門俄製76.2毫米野炮,炮1團9連兩門75毫米卜福斯山炮,炮14團4連兩門150毫米sFH18重榴彈炮,由9戰區炮兵指揮官王若卿親自掌握。就這八門炮就叫重炮群,打得鬼子屍橫遍野。

後來豫湘桂戰役,國軍一敗塗地,桂林戰役失敗丟了兩門150重炮,第四次長沙會戰失敗,嶽麓山上又丟了六門。當時算下來德制150毫米重型榴彈炮也就剩下十來門了。炮10團的萊茵重炮用光了炮彈,於1944年改裝美製105毫米榴彈炮;炮14團在抗戰結束後全團撤裁,改由重迫擊炮部隊接替其番號。剩下的德制150重炮都拖到貴州倉庫除役存放。

直到49年解放,德制150毫米重炮都是國軍裝備過的最大最重的野戰火炮,始終保持火炮之王位置。一直以來都有網友認為國軍裝備過美式“長腳湯姆”加農炮,須知同口徑加農炮和榴彈炮的重量完全不是一個等級。“長腳湯姆”掛車全重十五噸,真給了國軍,以民國的路況要把國軍玩瘋的。“長腳湯姆”是逃臺以後給的,當時國軍得到的是美製155毫米榴彈炮,不過也不要以為是當時稱M1,後來改稱M114的那種。美軍給遠征軍的是M1918式155毫米榴彈炮,無論是技術性能還是體積重量仍然沒法和德制150毫米榴彈炮相比。

幸運的是,經歷了如此多風雨,德制150重炮居然還有實物留存。

錦州遼瀋戰役紀念館有一門sFH18,為運輸狀態,炮管處於最大後座位置。

遼瀋戰役紀念館的sFH18

北京軍博有一門萊茵重炮,據軍博官網稱,是解放上海時繳獲的。

軍博官網上的萊茵重炮

另外據說南京理工大學尚有一門sFH18。

這些大炮是怎麼從貴州到上海和東北,又如何被我軍繳獲的經歷就不得而知了。

最新評論
  • 1 #

    炮太少,彈藥太少了~~曾經網上號稱松山之戰還用過,炮彈是從北非戰場蒐羅的戰利品,是不是真的?

  • 2 #

    我14年去過遼寧錦州“遼瀋戰役”紀念館,門口確實有一門榴彈炮,沒想到居然是大名鼎鼎的sFH18

  • 3 #

    不知用小炮搞偷襲行不行得通,估計也難,實力不允許,這仗都能打贏,國軍抗戰真不愧一寸山河一寸血啊。致敬。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土耳其首艘中國產航母即將下水,當年曾對遼寧艦橫加阻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