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宣告:本文所有資料收集自網路,不存在洩密風險,敬請知悉。文中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

在世界航空史上,有很多戰機的外形幾乎都差不多,其中蘇聯的蘇-15截擊機和中國的殲-8Ⅱ更是外形尺寸和基本結構上非常相似,不仔細看很容易搞混,以致於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都認為殲-8Ⅱ就是“沈霍伊”直接抄襲的蘇-15,畢竟蘇-15早在1962年就已經首飛了,殲-8Ⅱ是1984年才首次試飛成功的,看上去“沈霍伊”有足夠的時間去模仿“山寨”。

其實這麼說就有點冤枉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了,且不說蘇聯人從來沒有向華約國家出口過蘇-15(甚至沒有跟隨蘇軍部署過海外),就是“沈霍伊”也不能在20世紀80年代去抄襲一款20多年前的戰機啊,當時國內已經弄到了效能更好的米格-23,“山寨”後者不是更好的選擇嗎?

殲-8Ⅱ和蘇-15的確是有關係的,不然外形也不能如此一致了。熟悉蘇聯國土截擊機發展脈絡的朋友們就會知道,蘇-15是從蘇-11截擊機上的基礎上改機頭進氣為兩側進氣,並用兩臺圖曼斯基R-11F-300(p-11)發動機代替了蘇-7上的單臺AL-7F-1發動機,蘇-11是蘇-9截擊機的放大版,蘇-9則是蘇聯上個世紀50年代研製的第一代超音速截擊機,它和同時期開始研製的米格-21戰鬥機在氣動外形上,都採用了蘇聯中央航空流體動力研究院的最新成果,即同時代蘇聯戰機標誌性的機頭進氣和細長的機身,懸臂式三角機翼和後掠尾翼。然而我們大家都知道,殲-8Ⅱ是從殲-8上發展來的,殲-8又是殲-7的拉皮放大版,殲-7正是中國的米格-21戰鬥機。所以兩者有著幾乎一模一樣的外形就不足為怪了,除了兩者外形誕生自同一地方以外,就連兩者走過的改進步驟也幾乎相同,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驚人的巧合。

雖然蘇-15和殲-8Ⅱ在整體氣動佈局和動力系統的選擇上基本相同,但兩者的戰術效能卻有著天壤之別。蘇-15可以說就是蘇-9/蘇-11高空高速截擊機的深度改進型,是一款非常純粹的高空高速截擊機,格鬥能力很差,早期的蘇-15甚至沒有裝備機炮。其最大平飛馬赫數2.5馬赫,升限20000米,最大爬升率206米/秒,作戰半徑750千米。而殲-8系列從設計之初,就在加強高空、高速攔截能力的同時,兼顧中低空、亞音速情況下的格鬥能力,尤其是到了1980年代,隨著空戰環境的變化以及第三代殲擊機的出現,殲8Ⅱ更是大幅度提高了中低空亞音速下的格鬥效能。其最大平飛馬赫數2.2馬赫,升限20500米,最大爬升率200米/秒,作戰半徑800千米。毫不客氣的說,晚出生22年的殲-8Ⅱ在空戰中完全可以吊打蘇-15,為什麼這麼說?由於篇幅限制,我下面我們主要從飛行效能方面作一個詳細比較。

前面我們已經提過,蘇-15基本延續了蘇-11的設計要求,採用機身兩側進氣以便安裝口徑更大、效能更強的“禿鷹”-58D雷達。由於蘇-11使用AL-7F-1發動機靠不住,蘇-15不得不換裝推力稍小,但可靠性較好的P-11發動機;同時採用雙釋出局,不僅推力比沒有變小,反而進一步加大了整體的推力效能,進一步強化了高空高速飛行能力。到了第11批次的蘇-15MT型的時候,該型機換裝了效能更好的雷達和R-13-300渦噴發動機,該發動機是R-11f-300的改進型,軍用推力從後者的38.26千牛提高到43.2千牛,最大加力則從60.79千牛增加到64.71千牛。不僅如此,蘇-15MT還採用了新的雙三角機翼和麵積更大的後掠尾翼。表面上看,蘇-15MT換裝了效能更好的發動機和氣動外形,其機動性和起降效能得到了改善,尤其是提高了亞音速續航時間。但問題是,蘇-15MT為了能夠塞下尺寸龐大的新型雷達,不得不更換了更大也更細長的機頭雷達罩,直接加大了整機的飛行阻力,而且換裝雙三角機翼的目的是為了提高飛機的升力係數,並不是為了提高其格鬥效能。所以我們看到使用R-13-300發動機的蘇-15MT最大升限和最大速度,相比於使用單三角翼和P-11發動機的蘇-15還略有下降,其中低空的機動性,如加速性、瞬時盤旋性、滾轉速率和爬升速度方面並無多大提升。

同樣是為了騰出機頭空間以安裝效能更好的雷達和電子裝置,殲-8Ⅱ戰鬥機也採用了機頭兩側進氣的方式,同時還更換了殲-8上“祖傳”的渦噴-7甲發動機。該機採用的渦噴-13A和R-13-300也頗有淵源,因為前者正是參考後者而研製的,其發動機效能資料幾乎一致,就連發動機的大修時間間隔都是300小時。採用推力更大的兩臺發動機效果非常明顯,正常狀態下的整機推重比由殲-7的0.78上升到殲-8(兩臺R-11-300發動機)的0.89,裝備渦噴-13A的殲-8Ⅱ推重比更是達到0.95,可以說殲-8系列戰機的動力性改善明顯,在加速性、爬升率等方面已經達到了二代戰鬥機的前列,甚至在一些效能上與部分第三代戰鬥機相當。同樣的在高空高速情況下,蘇-15MT飛的更快,而殲-8Ⅱ則飛的更高。這樣的差異主要是兩者之間不同的氣動結構造成的。

殲-8Ⅱ作為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研製的飛機,面對國外已經開始服役的第三代高效能殲擊機,就必須將提高戰鬥機的格鬥能力作為設計的重中之重。殲-8/殲-8Ⅱ首先是改變殲-7機翼前緣的對稱翼型為固定扭彎的非對稱翼型,這樣做的好處是有效的防止了機翼前緣氣流分離,減少飛機的誘導阻力,增大失速迎角和提高升力系數,而且機翼前緣扭轉與前緣襟翼系統相比結構比較簡單,重量也要輕的多。美國的F-15和法國的“PhantomⅢNG”都採用了類似的結構。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結構的氣動外形在0.6馬赫以下的低速區效果不如前緣襟翼系統,這也是為什麼殲-8Ⅱ在低空低速的情況下,其機動性略遜於殲-7戰鬥機的主要原因。

殲-8Ⅱ在尾部還安裝有蘇-15不具備的大面積腹鰭,這是兩者在外觀設計上最大的差異了。腹鰭具有結構重量輕,彈性變化小的優點,其在超音速狀態下的高空大迎角飛行中,可以抵消一部分垂尾側向力對機身的扭矩,減少機身扭轉變形。在中低空,腹鰭還可以抵消一定的側滑效應,降低飛機的滾裝力矩,在大迎角和大側滑角的情況下保證飛機的飛行指向安定性。安裝腹鰭的另外一個好處是,通過與副翼、平尾和方向舵的配合使用,可以消除或者減少改出側滑角問題,同時增加飛機的操縱穩定性。反觀蘇-15不但垂尾面積小於殲-8Ⅱ,也沒有安裝腹鰭或背鰭,飛行員只能依靠垂尾控制方向安定性,這就使得蘇-15在中、低空時操縱穩定性不足,變得難以駕馭。

根據歷次航展的公開資料表明,殲-8Ⅱ在0.9馬赫的速度時,在1000米高空的爬升率為224米/秒,5千米高度為160千米/秒,換算到海平面高度的最大瞬時爬升率在理論上能達到255-265米/秒。而相同條件之下,蘇-15海平面高度最大爬升率為230-245米/秒,蘇-15MT甚至還要更小一些。而在水平加速方面,殲-8Ⅱ在1000米高度上從0.7馬赫加速到1.0馬赫需要21秒,高度變為5000米時,從0.6馬赫加速到1.25馬赫則需要55秒。在這方面,蘇-15並沒有公開相關資料,但鑑於兩者之間相似的氣動外形和差不多的空重(蘇15最大空中18140公斤,殲-8Ⅱ是178000公斤),蘇-15的水平加速效能應該和殲-8Ⅱ相當。

在飛機的敏捷性方面,蘇-15機翼面積只有34.61平方米,採用雙三角機翼的蘇-15MT也只有36.58平方米;殲-8Ⅱ則擁有更寬大的機翼面積,其機翼面積比蘇-15MT多了近6平方米,達到了42.19平方米。機翼面積上的差距直接決定了低翼載和高升力的殲-8Ⅱ在機動性和敏捷性優於蘇-15。而兩者公開的資料上也印證了這一點,要知道同樣在1000米高空當中,殲-8Ⅱ可以在0.9馬赫的速度下進行6.7G的過載盤旋,同樣條件下,即使蘇-15拼命在飛行控制系統處於邊界狀態下也只能飛出5G左右的過載盤旋,雙方差距明顯。

特別是殲-8Ⅱ還使用了1980年代時髦的差動平尾技術,使戰機的滾轉速率有了很大提高,理論上的滾轉速率接近180°/秒,不過受限於飛機的飛控系統存在一定問題,在實戰中飛行員的技術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無論如何也要比蘇-15強,蘇-15因為採用副翼控制滾轉,在滾轉速率方面只想當於殲-8的水平,而公開資料顯示殲-8Ⅱ在亞音速滾轉速率方面是要比殲-8提高了近45%的,所以在這方面,殲-8Ⅱ可以說是完勝。

通過各方面比較我們可以發現,殲-8Ⅱ是一種可以在中低空憑藉著敏捷性和盤旋性上優勢,完全可以秒殺蘇-15的戰鬥機,更不用說蘇-15那超過1000米的降落距離和超過300千米/時的降落速度使得其起降操作性非常差了。當然,蘇-15也並不是一味的比殲-8Ⅱ弱的多,至少在高空高速的情況下,兩種飛機都只掛在中距空空導彈的時候,蘇-15的高空攔截效能是超過殲-8Ⅱ的,但如果雙方同時掛載2枚中距空空導彈和2枚近距格鬥空空導彈時,毫無疑問還是低翼載、高升力的殲-8Ⅱ勝出。但綜合考量的話,(如雷達效能相同、導彈效能相同的情況下)其實兩種戰鬥機的高空攔截能力都是差不多的。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兩者雖然在“長相、身材、體重”都差不多的情況下,戰術效能卻千差萬別呢?首先應該說是兩國不同的防空任務劃分造成的。在蘇聯防禦空天的任務並不是由蘇聯空軍完成,而是蘇聯國土防空軍。蘇/俄國土防空軍的空中裝備一直將高空高速攔截能力作為一種裝備的基本要求,從上個世紀50年代的蘇-9一直到現在米格-31,可以說都是以攔截攜帶“核炸彈/核導彈”的戰略轟炸機為主,而這型別的飛機是沒有多少格鬥能力的,所以其裝備飛機要求突出高空、高速和火力強大的特點也就不足為奇。反而在爭奪制空權和護航任務中非常重要的格鬥效能卻不做特殊要求,畢竟這是蘇聯空軍的任務。而中國則不同,中國雖然也短暫編制過防空軍,但都是以高炮、防空導彈等地面防禦武器為主,沒有殲擊機部隊,到了後期更是將防空軍合併入空軍當中,組成了統一的空軍部隊,而中國的空軍當中是沒有類似蘇-9這樣的專用防空攔截機。

從作戰需求來說,蘇聯面對的是如何防範以美歐為主的西方國家對其發動突然的核戰爭,那麼蘇-15攔截敵方戰略轟炸機就有了極大的意義。而中國自建國以來,長期以來飽受空中威脅。在抗美援朝戰役當中,更是被敵方戰鬥轟炸機對我地面部隊和大後方進行了狂轟濫炸,其後又在東南沿海進行了長達10年的爭奪制空權的戰鬥。這直接讓中國在研製戰鬥機時,將格鬥效能排在首位,甚至連專職對地攻擊的強-5也保留了一定的空戰能力。單純的防空攔截機在中國空軍內是沒有市場的,就連飛行部隊也不歡迎格鬥能力差的戰鬥機。如強調高空高速截擊能力的殲-7Ⅲ戰鬥機,在裝備部隊不久,就由於格鬥效能比殲-7Ⅱ有所下降而不受待見。而且在研製殲-8Ⅱ的時候,其對標的目標已經是抗衡F15/F16這樣的三代機,壓制米格-23、F-4“鬼怪”這樣的二代機,殲-8Ⅱ的原始設計要求從雙高(高空2萬米,高速2馬赫)變為強調中、低空的機動效能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我們應當看到,蘇-15是一款繼承S蘇-9/蘇-11基本特點的純粹的高空高速戰鬥機,殲-8Ⅱ則是一款發展自殲-8,強調中低空格鬥效能,兼顧高空高速的戰鬥機。從這方面來說,蘇-15和殲-8Ⅱ都是成功的飛機,因為兩者都基本達到了當初的設計目標,都在為維護各自國家天空安全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最新評論
  • 1 #

    15什麼年代飛機,8又是什麼年代的,能一起比?晚了20年,再說當時15是蘇聯國寶,從沒出口,當時咱們國家求購背一口回絕!它的雷達和截擊導彈都是當時蘇聯非常高水準

  • 2 #

    殲八Ⅱ和蘇15是同一類的飛機,憑什麼吊打蘇15?蘇15就一純粹的截擊機,幹嗎和你在低空低速作戰?

  • 3 #

    兩者飛行效能差不多,決定勝敗應該是雷達和機載武器!樓主用秒殺之類用詞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

  • 4 #

    殲8是殲7/米格21的雙發放大改型,殲8—2是殲8的兩側進氣改型,和SU15的發展脈絡一模一樣。

  • 5 #

    蘇15戰果是兩架客機,殲8II沒戰果。

  • 6 #

    殲8Ⅱ是什麼年代成軍的,蘇15什麼年代成軍的,沒有可比性。

  • 7 #

    殲八2連預警機都打不過

  • 8 #

    無聊。。。自我安慰。。。

  • 9 #

    吊打蘇15的殲8II要等到90年代中期之後了,早期型號除了航程比殲7強不了多少。

  • 10 #

    都是從米格21的原型機上發展,同一思想下設計出來的產物

  • 11 #

    殲8戰鬥機都沒有標準化生產,隨便兩架戰鬥機之間零部件都不能互換。說殲8掉打蘇15有點惡搞了。

  • 12 #

    殲8系列還談啥機動性,根本沒有機動性。

  • 13 #

    ,參考應該還是有的,不然怎麼像一個模子到出來的

  • 14 #

    空中蔡國慶就算了,強五都比他強。訂單說了算

  • 15 #

    …這可以問問,俄羅斯也是這麼認為嗎,打過嗎,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武器有多大 比比才知道 ⑬:重型戰鬥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