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中國首款四代機殲20正在快速形成戰鬥力,且在數量上已形成一定規模,作為國之重器,它融諸多尖端科技於一身,卻唯獨留有看似落後的腹鰭,顯得美中不足。

尾撐外側外傾的腹鰭避開了機腹可能的遮擋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殲20有空前複雜的飛控,比F22乃至T50都要複雜得多,其在四代機的標誌性菱形整機升力體的基礎上,又加了鴨翼和全動垂尾,這是絕無僅有的。雖然氣動和飛控是中國的傳統強項,但鑑於殲20是天字第一號工程,不能有任何閃失,必須慎之又慎,所以加腹鰭就成了必然選擇。

在碩大尾撐上的腹鰭,結構強度很高

戰鬥機在大迎角機動時的方向安定性非常重要,致命的尾旋就是因大迎角時由於機身的摭擋導致垂尾低效,進而造成方向安定性不足導致的側傾引起的,而腹鰭因獨特的位置,可以有效的抑制尾旋。殲10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其中距耦合的飛控本已非常複雜,同樣採用中距耦合的鷹獅戰鬥機因飛控問題差點夭折,還是美國幫忙搞定的,中國沒有外援只能加腹鰭了,此前殲10B能夠採用類似蘇27的扁平機頭對進入其DSI進氣道的氣流進行預壓縮,腹鰭功不可沒。

殲20雖然是遠距耦合,但在鴨翼和主翼遠耦的基礎上又加了一對邊條,氣動比殲10更復雜,而且這種渦升力與機身升力體的極致組合,更容易導致難以抑制的上仰發散,殲20用什麼獨門祕技解決了這個難題尚不清楚,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腹鰭在這中間有中流砥柱般的作用。

有腹鰭的殲20顯得更威武了

而且全動垂尾又加劇了大迎角機動的隱患,全動垂尾就是整個垂尾都是可動的控制面,這樣一來,就沒有傳統垂尾的安定面這個保持方向穩定的配置了。但殲20渦流的能量太強大了,而全動垂尾正好處在渦流擾動區域,有引發抖振的可能性,既然放上面不行,就只能挪到下面去了。此前中國從未曝光過有全動垂尾甚至常規∨形垂尾的驗證機,在殲20上直接應用風險太大,因此也需要腹鰭來降低風險。

總之,殲20融合的前沿東西太多了,需要用腹鰭加一道保險,而且用腹鰭還有一個意外收穫,那就是對既無法裝進發動機艙,又無法噴吸波塗料的尾噴管進行了有效摭擋,顯著降低了殲20側向的雷達和紅外訊號。將來也許殲20的改進型號會取消腹鰭,但至少對現在的威龍而言,用腹鰭是最恰當的選擇。

腹鰭的面積不小,可以看作是放到下面的垂尾,但卻不處於渦流的擾動範圍

最新評論
  • 1 #

    同時代的鴨翼也只有殲10、20帶腹鰭的,歐洲三雄沒一個帶,究竟是飛控不行還是希望像自己想的一樣,腹鰭是在高機動時有作用的,難道歐洲三雄不要腹鰭是不在乎機動穩定性?

  • 2 #

    有這個是落後的表現嗎?求懂得人指點

  • 3 #

    “唯一”有腹鰭的四代機?總共全世界才四款在役四代機,你怎麼不說F35是唯一一款單發四代機呢?你怎麼不說F22的水平尾翼呢?你怎麼不說蘇57是四代機裡彈倉最小的呢?

  • 4 #

    殲20機身太龐大了,而發動機太小了,真擔心它的隱身性和機動性!

  • 5 #

    F16一樣有,關鍵在於取捨。

  • 6 #

    個人覺得非專業人士來討論這樣具體的技術問題只能貽笑大方,外行看個熱鬧就夠了。

  • 7 #

    這對腹鰭唯一的錯誤就是出現在20姬身上,如果出現在中國以外的戰機上面那就是先進的表現,對吧?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美國大力發展超音速武器,這種材料是關鍵,已取得突破